常琳 張茜 涂勝
(亳州市人民醫(yī)院 1心電圖室,安徽 亳州 236800;2心內科)
急性心肌梗死(AMI)病死率極高,且預后效果不良〔1〕。AMI發(fā)病因素繁雜,如過度勞累、飲食不節(jié)、便秘等均會導致疾病發(fā)生〔2〕。病程時間長是AMI的疾病特點之一,另外患者還會受到疾病的影響極易產生焦慮等負面情緒,增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壓力〔3〕。中國每100 000人中就會有70~90人發(fā)生AMI,每年新增AMI人數呈直線上漲趨勢〔4,5〕。臨床多采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AMI〔6〕。當患者出現AMI時,機體內的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心電圖均會出現不同程度改變〔7〕,但目前臨床有關AMI患者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心電圖分級之間的關系尚沒有相關定論〔8〕。本研究擬分析AMI患者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心電圖分級的關系及其聯合早期預測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亳州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06例AMI患者,按照心電圖分級分為兩組。Ⅱ級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齡(72.28±5.8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4.38±0.67)kg/m2,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24例,糖尿病10例,血脂異常16例。Ⅲ級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齡(71.70±6.94)歲,平均BMI(24.91±0.55)kg/m2,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25例,糖尿病12例,血脂異常19例。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9〕中的診斷標準;②對PCI無禁忌證;③無肝腎等功能損傷;④對酒精等藥物無依賴性;⑤受試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經診斷后不屬于AMI;②伴有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③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進行正常溝通和交流;④無完整基礎資料;⑤治療依從性較差;⑥伴有惡性腫瘤、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者。
1.2治療方法 兩組在入院后記錄12導聯常規(guī)心電圖,由兩名心電圖專業(yè)醫(yī)師進行分析和檢測,同時參照文獻〔10〕內的相關標準進行缺血分級:Ⅲ級缺血兩個導聯以上呈Rs型的導聯S波消失,或兩個導聯以上呈qR型的導聯J點位于R波高度的50%以上;Ⅱ級缺血:受試者ST段升高,但無法達到Ⅲ級缺血的標準。兩組均采用PCI進行治療,手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凝藥物。
1.3評價標準 (1)統(tǒng)計兩組病變血管分布情況。(2)采集兩組4 ml靜脈血,離心,采集上清液,使用強生jz5600自動分析儀獲取受試者血清高敏心肌肌鈣蛋白(hs-cTn)I、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3)對兩組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心電圖分級進行相關性分析。(4)將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心電圖分級及二者聯合對早期AMI進行預測價值分析,同時計算靈敏度、特異度、正確率、預測值。(5)記錄兩組治療后的心肌梗死、全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兩組病變血管分布 Ⅲ級組右冠脈〔29例(51.79%)〕和左前降支血管病變發(fā)生率〔44例(78.57%)〕顯著高于Ⅱ級組〔16例(32.00%)、22例(44.00%);χ2=4.233、13.437,P=0.040、0.000〕,而Ⅲ級組左回旋支血管病變發(fā)生率〔16例(28.57%)〕顯著低于Ⅱ級組〔33例(66.00%);χ2=14.887,P=0.000〕。
2.2兩組血清hs-cTnI、NT-proBNP、CK-MB水平對比 Ⅲ級組hs-cTnI〔(2.41±0.85)ng/ml〕、NT-proBNP〔(1 124.61±156.08)pg/ml〕、CK-MB〔(56.31±13.82)U/L〕均高于Ⅱ級組〔(0.93±0.33)ng/ml、(927.39±119.47)pg/ml、(39.85±9.53)U/L〕,差異顯著(t=11.554、7.239、7.055,均P=0.000)。
2.3兩組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與心電圖分級的相關性 AMI受試者心肌損傷標志物(hs-cTnI、NT-proBNP、CK-MB)水平與心電圖分級總分呈正相關(r=0.643、0.498、0.437,P=0.008、0.003、0.006)。
2.4預測價值 血清hs-cTnI、NT-proBNP、CK-MB三者聯合對早期AMI的預測正確率較高,見表1。
表1 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心電圖分級及二者聯合對早期AMI的預測價值(%)
2.5兩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 Ⅲ級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21.43%,其中心肌梗死3例、冠脈重建5例、惡性心律失常、全國性死亡各2例高于Ⅱ級組(8.00%,其中冠脈重建、惡性心律失常各2例),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MI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胸骨后出現劇烈疼痛,經檢查后機體中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增高且心電圖發(fā)生進行性改變〔11〕。還有部分患者會出現咽喉部、左肩等部位出現明顯不適,但心電圖檢測卻無任何變化或心電圖所顯現得較晚〔12〕。在心血管內科的危重癥中以AMI最為常見,發(fā)病急、病情嚴重、病情變化速度較快等均是該疾病的主要特點〔13〕。該疾病不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還有極高的致殘率。研究數據統(tǒng)計〔14〕,AMI患者有5%~15%會在1年內病情惡化死亡,另外,在死亡患者中約有總人數一半在沒有任何征兆情況下死亡。血清hs-cTnI、NT-proBNP、CK-MB是評估AMI患者的常用生物標志物,而心電圖是評估心肌缺血和梗死的基本檢查〔15,16〕;可以根據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的程度將心電圖分為不同分級。ST段抬高程度越高,患者心電圖分級越高,預后越差〔17〕。因此,在心肌梗死的診斷和治療中,心電圖的分級也非常重要。
本文結果說明,AMI患者的心電圖分級越高,機體損傷越嚴重,與劉亞玲等〔18〕研究結果相一致。當AMI患者心電圖分級為Ⅲ級時,其心肌壞死會伴隨時間延長而更加嚴重,心肌梗死的面積更大。
心肌損傷標志物主要是指在患者心臟受到損傷時向外周血中釋放的一種蛋白和酶類物質〔19〕。血清hs-cTnI是診斷心肌梗死敏感而特異的標志物,NT-proBNP可以用于評估左心室收縮功能,其水平會伴隨患者的心肌損傷嚴重程度而升高,CK-MB是診斷AMI的傳統(tǒng)標志物之一,但其升高并不如hs-cTnI敏感和特異〔20〕。因此,hs-cTnI通常被視為診斷AMI的首選標志物。本文結果提示,AMI患者心肌損傷程度越高,壞死面積越大;心肌損傷標志物水平和心電圖分級可作為臨床對早期AMI的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