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幸赟 葛衛(wèi)青 陳燕紅 王志鵬 余年喜 馮瑾 伊佳 徐德鐸 溫燕 陶霞
(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1. 藥劑科;2. 信息科 上海 200003)
培訓效果評估有很多方法,目前國內外運用最為廣泛的培訓效果評估方法是美國唐納德·L·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訓效果評估模型,也稱“柯氏評估模型”。很多企業(yè)、公務員及在職教育培訓等單位常采用柯氏評估模型來指導教學實施和評估培訓效果[1-4]。Kirkpatrick 把培訓評估分為4 個遞進層次,分別是“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5]。醫(yī)療機構尤其在護理和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方面,也常應用柯氏評估模型來評估培訓質量和效果,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護士和住院醫(yī)師的崗位勝任能力[6-9]。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目前還處于探索的過程中[10],傳統的考核方法以理論考核和案例匯報考核2 種方式為主,較為單一化和固定化,無法全面考核每個學員在培訓過程中的進步和成長程度,而且臨床藥師培訓帶來的后期效益也較少有評估指標來衡量。此外,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涉及許多方面,單獨一兩個評估指標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具體情況。因此,筆者所在的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基于柯氏模型理論及結合實際臨床藥學培訓情況,制定了精細化的臨床藥師培訓考核和評估體系,并設計培訓效果各個層次的專屬性評估表,具體流程見圖1;各層評估目的、評估內容、評估方法、時機及主要評估指標則如表1 所示。本研究是將構建的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體系運用于上海某三甲醫(yī)院臨床藥師培訓基地的學員,以期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及藥師的崗位勝任能力。
表1 基于柯氏評估模型構建的臨床藥師考核評估指標
圖1 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流程圖
選取在上海某三甲醫(yī)院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完成培訓的98 名學員參與此次的教學結果評估,具體的學員資料如下:女生74 名,男生24 名;職稱是副主任藥師3 名,主管藥師42 名,初級藥師53 名;博士2 名,碩士36 名,本科60 名;工齡>20年6 名,>10 且≤20年24 名,>5 且≤10年31 名,≤5年37 名。
1.2.1 實施方法
根據圖1、表1 及結合臨床藥師培訓基地實際情況,①針對反應層評估,研究團隊制定了《臨床藥師培訓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主要是培訓學員對帶教老師、教學安排、教學環(huán)境、培訓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及總體感覺進行滿意度調查,分為很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等4 個等級,基本滿意和滿意表示培訓“滿意”,一般或者不滿意即對此培訓“不滿意”。②學習層評估是考察學員整個培訓期間的學習成效,臨床藥師培訓涉及的主要學習內容包括藥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及藥學服務技能的培養(yǎng),考核的方式比如階段專業(yè)知識考核、結業(yè)考核、藥學問診、用藥監(jiān)護、情景模擬應答等,滿分為100 分,各項考核結果制表登記成績;對于不能定量評估的考核項,比如藥學相關知識自主學習態(tài)度、與醫(yī)、護、患溝通等能力培養(yǎng)的考核,研究團隊制定了《臨床藥師培訓自我點評及帶教老師評調查表》,平均分≥85 分為優(yōu)秀,60 ~84 分為一般,<60 分較差。③行為層評估是考察臨床藥師培訓學員的藥學知識運用程度,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一般考核時機是培訓結束后6 ~12 個月內,主要是對培訓前后是否有差別進行自評及他人(上級、同事等)對其培訓前后藥學服務能力的點評,考核項比如合理用藥意識、藥品熟悉情況、藥學問診技能、用藥宣教質量、醫(yī)囑點評、審核、干預、優(yōu)化及藥學科研能力等是否顯著提升、一般或者未提升,由此,研究團隊制定了《臨床藥師培訓前后行為能力調查表》。④結果層的評估因上升到了組織高度,是評估臨床藥師核心能力培訓效果的重點,可以通過一系列指標來衡量,如工作效率、患者滿意度、平均住院日、藥占比等,但這些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體現,考核評估時間定于臨床培訓結束一年后,主要是包括患者對藥學服務滿意度、開展合理用藥工作后相關指標改善情況、與醫(yī)護人員團隊合作能力、收獲科研成果、促進個人發(fā)展情況等是否提高,由此研究團隊制定了《臨床藥師培訓成果評估調查表》。
1.2.2 輔助點評軟件
為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地收集臨床藥師培訓學員對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研究團隊構建了臨床藥師規(guī)范化培訓管理系統,將構建的4 個層次相關評估指標嵌入到該系統里,培訓學員、帶教老師及其他評估人員可以直接線上評估,最終進行匯總統計。
對4 個評估層的調查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反應層中,不同職稱、學歷、工齡的培訓學員對帶教老師、培訓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總體滿意率大部分在85%以上;而對教學安排及教學環(huán)境滿意度相對較差,尤其是教學環(huán)境,滿意度僅35%左右,各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2,P>0.05)。
表2 臨床藥師培訓滿意率比較[n(%)]
經過培訓后,無論是培訓學員的自評還是帶教老師的點評,培訓學員的藥學專業(yè)知識和藥學服務技能評分均高于培訓前(表3,P<0.05),提示大部分培訓學員經過培訓后有所獲益。
表3 臨床藥師培訓自我評價及帶教老師評價比較[n(%)]
行為層評估中,培訓學員的自我評價及同事或上級評價均高于培訓前(表4,P<0.05),提示培訓學員通過培訓后,工作能力較培訓前有提升。
表4 臨床藥師培訓前后行為能力調查表[n(%)]
由于結果層評估時機大概在培訓后一年時間時較適宜,培訓結束未滿一年的學員未參與該項點評,因此,此層評估共有72 人。本研究中,通過臨床藥師培訓后,學員的患者滿意度、合理用藥指標、與醫(yī)護人員合作能力、個人發(fā)展(科研、職稱)等評分高于培訓前(表5,P<0.05)。
表5 臨床藥師培訓成果評估調查表[n(%)]
臨床藥師培訓的核心能力主要是藥學專業(yè)知識、藥學服務技能與行為的綜合能力,優(yōu)質的臨床藥師培訓不僅能提升藥師的知識體系與核心能力,還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藥學服務,保障患者的合理、安全、有效用藥。傳統的臨床藥師培訓屬于單向性傳播方式,缺乏相應的反饋機制,部分參與培訓的藥師缺乏明確的培訓目的和方向,對臨床藥師崗位勝任能力培訓的重要性不夠了解,參與度也不夠高;另外,目前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及時性、可持續(xù)性改進措施,使得臨床藥師的培訓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率显u估模型是目前培訓教育領域使用較為廣泛且實用的評估模型[11-13]。在柯氏評估模型的指導下及多年的臨床藥師培訓經驗,所構建的4 個遞進的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層,能更全面、有效地評估培訓效果,彌補了傳統培訓模式僅以考核成績和自主學習行為作為評價標準的不足。本研究主要是將構建好的臨床藥師培訓體系應用于參與培訓的藥師培訓效果中,通過評估反饋,了解臨床藥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以利于臨床藥師培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臨床藥師的崗位勝任能力。
1)反應層評估,可以為改進培訓提供重要參考,這一層次評估主要是了解參與培訓的藥師對臨床藥師培訓基地整體的滿意度調查。本研究中,培訓學員對培訓基地的帶教老師、培訓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比較滿意,而對教學安排及教學環(huán)境滿意度相對較差,尤其是教學環(huán)境,滿意度僅35%左右。大部分學員認為本研究臨床藥師培訓基地的學習室條件較為簡陋,活動空間非常有限,培訓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待在學習室里,但培訓基地未能提供一個較為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诖藛栴},本研究的臨床藥師培訓基地負責人也正積極地改善學員們的學習環(huán)境,爭取于未來1 ~2年內完成學員們的學習環(huán)境改造。對于教學安排滿意度一般的問題,特別是在主管藥師及工作10年左右的藥師滿意度較低,可能是由于這類藥師希望培訓能更加個體化教學安排,可自主選擇感興趣或者未來將從事的專業(yè)方向去輪轉學習,考慮到這個問題,本研究團隊在學員入學時為其提供不同專業(yè)選擇,滿足不同學員的教學輪轉需求。另外,問卷調查雖然簡單易行,但是數據較為主觀,因此,為進一步完善反應層調查表,應增加一定的需要學員用文字簡述的調查項目,比如“自己希望的臨床藥師培訓是什么樣的?”“希望此次臨床藥師培訓自己能收獲哪方面能力?”等。
2)學習層評估,一般需要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來評估學員的學習效果,主要通過入學考試、中期考試、結業(yè)考試來定量評價學員的藥學專業(yè)知識學習情況,對于學員的藥學服務技能評價難度較大,單一的定性評價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所以除了學員自我點評外,帶教的老師也參與對學員學習能力方面的評估。本研究中,經過培訓后,學員的藥學專業(yè)知識和藥學服務技能評分均高于培訓前(P<0.05),說明臨床藥師培訓對絕大部分培訓藥師有獲益。藥學技能的優(yōu)秀發(fā)揮需要有深厚的藥學專業(yè)知識為支撐,所以兩者的培養(yǎng)在臨床藥師培訓過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
3)行為層評估,是學習層評估的遞進,將培訓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工作中。同樣,除了學員自己的評價外,還涉及領導、同事的評估。本研究中,學員在培訓結束后的日常工作中,藥品熟悉程度、藥學問診、藥學服務及其他能力評分均高于培訓前(P<0.05),表明通過臨床藥師培訓后,通過不斷臨床實踐,提高了藥師的崗位勝任能力,能為醫(yī)生、護士、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藥學服務。
4)結果層評估,是培訓評估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一定時間后才能體現,具有滯后性,不確定因素很多,比如人員的流動性、所培訓知識的更新、人的記憶遺忘曲線等,而且藥師行為變化、工作績效提高方面的作用難以評估,所以這也是最難評估的一個層級。本研究團隊初步確立了這個層次的幾個重要評估指標,比如藥學服務患者的滿意度、所在醫(yī)院開展合理用藥工作是否有改善、與醫(yī)護的臨床協作能力、個人發(fā)展情況。但正如前面所考慮的,該層評估的反饋信息較難獲取,其結果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均有待后期的進一步驗證,故評估指標也需要進一步具體完善。
綜上所述,基于柯氏評估模型構建的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體系為臨床藥師培訓考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同時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總的來說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未設置對照組,而是培訓學員之間及培訓前后的比較,評估的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頗;各評估層的項目和評分等級還應進一步細化等。另外,構建的臨床藥師培訓效果評估指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臨床藥師培訓模式的逐步健全發(fā)展,培訓效果評估體系也應相應地調整,使其貫穿培訓前、中、后全過程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以實現臨床藥師培訓工作的可持續(xù)改進和提高臨床藥師的崗位勝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