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歆
【摘要】識字教學一直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授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兒歌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點,深受低年級小學生的喜愛。教師要把識字和兒歌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兒歌的識字教學作用,為學生營造輕松活潑的識字教學氛圍,同時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促進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符合學科特征,創(chuàng)建開放、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語文學習體驗?!秳游飪焊琛钒褍焊韬妥R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掌握識字方法的同時讓他們學得快樂,學得輕松。
一、案例背景
《動物兒歌》是一首有節(jié)奏、有韻律、充滿童趣的兒歌。本課一共有三句話,六句分句,每一分句都是以“誰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分別介紹了蜻蜓、蝴蝶、蚯蚓等六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教材中還有生動有趣的插圖,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動物快樂美好的畫面。
本課共要求認識12個生字,在字形教學上,以隨文識字為主,根據不同的字形滲透不同的識字方法,如:歸類識字、熟字加偏旁等。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他們的識字量不大,如果讓學生枯燥地記憶單字,效果顯然不夠理想。教師要運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促進他們自主識字能力的發(fā)展,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學習語言文字的快樂。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形聲字有特點,歸類識字效率高。
(教師出示:蜻蜓 螞蟻 蜘蛛)
師:瞧,這有三位小動物的名字,能不能借助拼音,讀準它們的名字。
師:觀察一下這六個字的字形,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這些字都是蟲字旁。
師小結:左邊蟲字旁表意,右邊部分表音,這些字都稱為“形聲字”。
生:這些字都是形聲字。
師:你們看,這個蟲字旁是形旁,而旁邊的這個字是聲旁。
(學生交流,發(fā)現形聲字的規(guī)律,識記六個帶有蟲字旁的字。)
師:課文中像這樣帶有蟲字旁的形聲字還有很多。
(教師出示:蝴蝶、蚯蚓、蝌蚪)
師小結:你們看,我們用形聲字識字法就記住了這么多的字。
設計意圖:這首兒歌中有6個帶蟲字旁的字。讓學生自主發(fā)現、了解形聲字的造字規(guī)律,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歸納,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蟲字旁的表意特征。這樣的設計便于學生發(fā)現漢字的特點,樹立歸類識字意識。
片段二:你說我說大家說,自主識字好處多。
師: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運”。
學生1: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運”,云加一個走之偏旁,就是“運”。
學生2:我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運”,“造”里面的告換成云就是“運”。
學生3 :我給“運”組詞,運動。
設計意圖:筆者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加一加、換偏旁、組詞等,把新學的字和自己已經學會的字進行比較,逐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
片段三:問問答答讀兒歌,快快樂樂學漢字。
師:請你借助漢語拼音讀讀這行,要做到字字音準,還要有適當的停頓哦!李老師請停頓符號來幫忙。(請兩個學生讀。)
師:蜻蜓在哪里?干什么?
生:蜻蜓在半空中展翅飛。
師:小蜻蜓飛來啦!它在哪里飛?誰來貼一貼?
(學生上臺把蜻蜓貼在對應的地方。)
師:對啊,不是高空也不是低空,是我們正常視線能夠看到的半空。
師:誰能做一做展翅飛這個動作呀?(學生做蜻蜓展翅飛的動作)
師:蜻蜓在半空飛行,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真快樂呀!
師:請你們和李老師一起來玩玩“問問答答”的游戲!
師:誰半空展翅飛?(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飛)
師:蜻蜓哪里展翅飛?(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飛)
師:蜻蜓半空干什么?(生答:蜻蜓半空展翅飛)
設計意圖:圖片對學生來說是最直觀、最容易接受的。筆者請學生在黑板上貼一貼動物的位置,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理解了兒歌中的“半空”“花間”等詞語。在隨文識字中采用豐富多樣的識字方法,并借助動作朗讀、表演朗讀等多種形式理解兒歌,巧妙地將識字和閱讀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展開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聯系生活理解文本內容,激發(fā)其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
片段四:讀懂兒歌會運用,講講說說做詩人。
(出示帶有小動物的圖片)
師:小動物們來啦!你能不能學著《動物兒歌》里的句式,說一說:誰在那里干什么?
學生1:青蛙池塘呱呱叫。
學生2:喜鵲樹上忙筑巢。
學生3:小雞地上捉蟲子。
學生4:鴨子水里游得歡。
……
設計意圖:識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有效地閱讀和表達。筆者請同學看圖片,學著課文的句式,說一說:誰在哪里干什么。這是對學生理解句意的反饋,也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案例反思
本單元是本冊第二個集中識字單元,旨在通過集中識字的形式,完成識字任務?!秳游飪焊琛肥且皇谆顫娚鷦拥膬焊瑁瑢W生在了解小動物的名稱和生活習性的同時學習生字。巧用兒歌,可以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識字。
1.巧用兒歌,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用教材中的插圖來創(chuàng)設情境,先由之前課文中出現過的幾個小動物引入,帶領學生進入小動物們生活的森林里,引發(fā)學生思考:小動物們都在森林里干什么。從始至終以“誰在哪里干什么”這個問題貫穿整首兒歌,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讀兒歌,在讀懂兒歌的同時認識生字,知道不同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興趣濃厚。
2.巧用兒歌,重視識字方法的運用
學生不僅要學會生字,更要學會識字的方法。例如:《動物兒歌》中像“蜻蜓、螞蟻”等動物的名稱,通過形聲字的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記憶。學生在發(fā)現了形聲字的規(guī)律之后,雖然課文里只要求他們掌握“蜻蜓、螞蟻”等三組詞語、六個漢字,但筆者讓學生再找一找兒歌里的其他形聲字,做到舉一反三,加深理解。又例如:在學習“造、迷”等字時,筆者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說一說如何識記。學生在課堂上開動腦筋,運用已經學過的加一加、換一換等識字方法。不僅復習了已學的識字方法,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識字,這樣才能在日后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3.巧用兒歌,讓識字為表達奠基
識字與閱讀唇齒相連,識字是為了更好地閱讀和表達。在課堂上,筆者采用師生問答、生生問答的互動方式來讀兒歌,加深對兒歌內容的理解,訓練了朗讀。隨后,筆者又出示了一副有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嘗試運用兒歌的句式,說一說:誰在哪里干什么。這是對學生理解句意的反饋,也是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在讀懂兒歌的基礎上,根據圖片自己創(chuàng)編一首《動物兒歌》,成就感滿滿,提高了識字和閱讀的興趣。
四、總結
如何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巧用兒歌,將識字教學和兒歌巧妙融合,從而提升課堂效果,還有很多地方值得語文教師進一步探究、思索。但毫無疑問的是,巧用兒歌能夠為低年級語文課堂增添活力,助力學生快樂識字!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教師教學用書.語文一年級.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