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忠
秋學三人行,必有我良師。
百年耕讀桑陌,枝茂自成蹊。
麥熟園丁癡望,俊彥中流擊掌,師道當如為。
漫漫離騷路,盈淚閉門時。
轉樓室,聽閑思,意遲歸。
有嘆有憾,累月流彩不忘期。
書朗雞鳴相伴,初小苔花舒卷,只憶滿芳菲。
上下攜秋日,行遠更牽衣。
—《水調歌頭·下壩行》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022年9月1日,正值開學之際,我邀楊建新老師、軍華去鄉(xiāng)下,與一所久違的學校告別。
“上壩的下壩”,這是一句上壩人的口頭禪,意思是下壩學校的名氣比上壩學校的名氣大多了。上壩是一個大鄉(xiāng)鎮(zhèn),下壩則是轄內的一個行政村。下壩學校,據(jù)考建于1921年,與黨同齡,百年砥礪,才俊代出。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北銀達,南下壩”,下壩村學校因教學質量高培養(yǎng)了一批批佼佼學子,而聞名遐邇。我的兄弟建兵也在這所學校趕過潮,但不能苦其心志,也是未上竿頭。
時代大潮,潮起潮落。這個秋天,下壩學校將撤并于上壩中心小學,成為區(qū)內最后一所被撤并的村小。我們三人都曾在上壩工作多年,此行我們尋的不是曾經(jīng)自己的付出,而是師道,“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有心里寄意的善。
從312國道茅福路口向南,沿著一條柏油馬路,三里路不到,一排排楊樹掩映的下壩學校便到了。校園前后被村居和田野環(huán)抱,狗吠聲、雞鳴聲,此起彼伏,學校門前,一群綿羊沿著樹溝邊啃著綠草,兩頭牛悠閑地踱著步,一切都是如此安靜,與前些年人未至而學校喧鬧聲已至耳廓,大相徑庭。
學校今非昔比,校門開闊,教學樓維護嶄新,幼兒園溫馨可人,食堂明廚亮灶,學生公寓干凈整潔,辦學設施一應俱全,這些都是近些年新建或改造的。校園里,一簇簇芍藥、月季花爭奇斗艷,芳香四溢,與墻上的文化氛圍融為一體。雖然校園里沒有學生,但處處干凈整潔,樹溝里、花圃里,沒有多余的雜草—雜草已經(jīng)被老校長張志金清理干凈了?!罢l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闭l能洞徹那滿臉風霜褶子的臉和不太靈便的病腿,這是一個秉性耿直的老實人,是一個一輩子扎根農村教育的實至名歸的園丁。
“丈夫重知己,萬里同一鄉(xiāng)?!蔽覐谋编l(xiāng)來,當時,人們戲說上壩是個玉石街,水潑不進。我要打開工作局面自然需要志同道合者,而張志金當時就是光輝小學的校長。第一次踏進光輝小學,校舍是土坯磚混結構,地面也未完全硬化,但校園內的每一處都一塵不染,窗明幾凈,花壇里的大麗花開得姹紫嫣紅,很是招眼。學校都是老同志,但教學認真細致,精神狀態(tài)非常好。見微知著,在治校管理上,通過初次聊天,我認定這是一位有思想、有見地、有擔當?shù)暮眯iL,在群眾關系處理上也很有一套智慧。于是,在2003年秋季開校時,下壩學校移交學區(qū)管理,學區(qū)調配他到了下壩學校擔任校長,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巴亩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因工作關系,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樂在相知心,在我的心里,他是一個謙和寬厚的兄長。
下壩學校曾經(jīng)的輝煌與我無關,但我懂得尊重,從我作為學區(qū)主任的第一天就懂得,尊重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奉獻者。我第一次參加下壩學校的“六一”活動,禮堂里熱鬧非凡,每一個節(jié)目都是老師和學生們自編自導的,雖動作欠佳,但學生們臉上透著滿滿的自信和陽光,那種快樂是發(fā)自內心的。我在上壩工作的八年里,下壩學校和上壩學校的中考成績基本持平,要知道,上壩學校當時處于上升期,下壩學?;痉€(wěn)定。
百年校門徐徐關,雙鬢如雪染春花。從教有道,育人無私,一個有故事記憶的校園一定是養(yǎng)德、啟智、健體,這六個字也是下壩學校的校訓,也是師道傳承的根,只要用心培土澆灌,就一定枝繁果碩。抬頭在正午的逆光中,這六個紅色大字在中間禮堂頂上很是耀眼?;厥滋帲iT一側的三行話格外醒目:想著家長囑咐的,記住老師強調的,完成今天該做的。每一個字都是如此樸實無華,也是如此沉甸甸,淘瀝金石,更彰顯師道。這份尊重里,有尊重人的教育,有育人的傳統(tǒng),也有師者的精神,直到現(xiàn)在,乃至以后。
前路迢迢,下壩并入上壩,下壩并沒有消失,而是上下攜手,未來可期?;貋砗?,我感慨良久,賦詞及文致敬那些百年嘔心瀝血的賢師和奮進有為的學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