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峰
【“更”字的演變過程】
“更”是一個形聲字,本義為改正。甲骨文中的“更”字,上半部分是“丙”,為聲旁,下半部分代表人手拿鞭子。上下兩部分合起來的意思便是一個人手里拿著鞭子,正在鞭打某人,以使其改正。“更”還是古代的一個時間單位?!案爆F在也用作副詞表示程度。例如,奧運會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強”。
【活學活用】
ɡēnɡ
●改變;改換。如:更改、更換、更正、變更。
●舊時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如:三更半夜。
●經歷。如:少不更事。
ɡènɡ
● 程度加重。如:更加、更痛、更好、更強。
● 再;又。如:更上一層樓。
【故事】
三更燈火五更雞
唐朝有一位大書法家叫顏真卿。他幼時喪父,家道中落,但是母親對他寄予厚望。顏真卿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終于成為一代大書法家,還被封為“魯國公”。
他曾作《勸學》一詩勉勵后人,詩文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币馑际敲刻烊胍沟诫u啼叫的時候,是男子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好好學習,到老了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勤奮學習。
他以《勸學》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以增長知識、提高才能?!叭鼰艋鹞甯u”是指勤奮學習的人在夜里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時雞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起床開始忙碌了。
(摘自《寫給兒童的漢字故事》,中國婦女出版社,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