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榮,席 奇,劉永剛,劉亞珠,宋粉莉,閆瑞娟,南 然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肝硬化作為慢性肝臟疾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肝臟疾病,其發(fā)病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血吸蟲性、膽汁淤積性等原因引發(fā)[1],我國約有77%的肝硬化患者發(fā)病原因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有2 000 萬~3 000 萬例[2-3],而腹水是肝硬化發(fā)展至終末期的標志,此時肝臟已無法正常進行新陳代謝[4]。既往研究顯示,肝硬化腹水患者死亡率較高,1 年病死率達15%,5 年達44%,屬于危重性的疑難疾病,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案[5]。
肝硬化腹水在中醫(yī)屬于“臌脹” 范疇,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中醫(yī)治療本病有著良好效果。本研究探討當歸芍藥散加味聯(lián)合甘遂臌脹貼對血瘀水停證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 年2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于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的85 例血瘀水停證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別對照組 (42 例) 和觀察組 (43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3 例,女性19 例;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54.32±10.12) 歲;體質(zhì)量52~71 kg,平均體質(zhì)量(61.97±12.74) kg;腹水程度中度29 例,重度13 例;平均肝硬化病程(12.31±5.02) 年,而觀察組男性25 例,女性18 例;年齡31~68 歲,平均年齡(53.81±9.24) 歲;體質(zhì)量52~72 kg,平均體質(zhì)量(62.47±13.58)kg;腹水程度中度28 例,重度15 例;平均肝硬化病程(11.64±4.64) 年,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80356)。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肝硬化腹水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6]中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診斷標準;②符合《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專家共識意見》[7]中血瘀水停證的辨證標準,主證腹部青筋暴露,腹大如鼓,脅肋刺痛,固定不移;次證渴不欲飲,肌膚甲錯,面頸胸臂有絲狀血痣,面色黯黑;脈細澀,舌苔白潤,有瘀斑或舌質(zhì)紫暗,符合2項主證、2 項次證并結(jié)合舌脈即可確診;③腹水程度中度及中度以上;④年齡20~70 歲;⑤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對研究藥物過敏;③合并心、腎等重要器官疾??;④其他原因(如結(jié)核性、腎源性、心源性等) 引起的腹水;⑤有嚴重納差、惡心嘔吐,或合并肝腎綜合征、肝癌、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血液系統(tǒng)等疾??;⑥既往有精神類疾病史,依從性較差。
1.4 治療手段
1.4.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基礎的營養(yǎng)支持、護肝、利水;恩替卡韋分散片(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8,0.5 mg),每天1 片;螺內(nèi)酯片(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41,20 mg),每天2~3 次,每次20~40 mg;呋塞米(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20 mg),每天1 次,每次20~40 mg,療程3 個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當歸芍藥散加味,組方藥材當歸、川芎各10 g,制白術(shù)、茯苓各20 g,白芍30 g,澤瀉12 g,薏苡仁15 g,加清水煎煮2 次,每次約500 mL,混合后早晚分服,每次150 mL,每天1 劑;甘遂臌脹貼,組方藥材甘遂、芒硝、檳榔、白術(shù)各10 g,研磨成末,適量醋、面粉調(diào)成糊狀,移到紗布上,固定于神闕穴,每天1 次,每次30~60 min,連續(xù)6 d,間隔3~4 d 后再繼續(xù)進行,療程3 個月。
1.5 療效評價 按《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專家共識意見》[7]擬定,(1) 臨床緩解,病癥消失,彩超呈陰性,肢體水腫、腹水完全消退,每天尿量>1 200 mL,腹圍、體質(zhì)量恢復至正常水平,穩(wěn)定時間≥3 個月;(2) 顯效,病癥明顯改善,腹水量減少≥50%,肢體水腫、腹水大部分消退,腹脹明顯減輕,每天尿量≥1 000 mL 但<1 200 mL,腹圍縮小≥5 cm,或體質(zhì)量減輕≥2 kg;(3) 有效,病癥有所改善,腹水量減少<50%,肢體水腫、腹水有所消退,腹脹略減輕,每天尿量<1 000 mL,腹圍縮?。? cm 但<5 cm,體質(zhì)量減輕<2 kg;(4) 無效,病癥、腹水、腹圍、體質(zhì)量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剩剑郏ㄅR床緩解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 ×100%。
1.6 指標檢測 (1) 一氧化氮(NO)、內(nèi)皮素1 (ET-1)、血清內(nèi)毒素(LPS)、血氨水平;(2) 肝功能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 水平;(3)超聲檢查指標,包括脾臟厚度、門靜脈內(nèi)徑、腹水深度;(4) 住院時間、腹圍、24 h 尿量;(5)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7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1.0 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表1 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NO、ET-1、LPS、血氨水平 表2 顯示,治療后,2組NO、ET-1、LPS、血氨水平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
表2 2 組NO、ET-1、LPS、血氨水平比較(±s)
表2 2 組NO、ET-1、LPS、血氨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ET-1/(ng·L-1)NO/(μmol·L-1)LPS/(EU·mL-1)血氨/(μmol·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 96.26±8.64 70.52±10.28*# 102.42±12.34 72.67±11.21*# 0.17±0.060.06±0.02*# 70.61±18.3227.69±9.45*#對照組(n=42) 97.85±9.86 85.38±9.22* 101.53±13.41 86.12±12.85*0.16±0.060.09±0.40*69.62±19.3135.64±11.63*
2.3 肝功能指標 表3 顯示,治療后,2 組ALB 水平升高(P<0.05),ALT、AST、TBIL 水平降低(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
表3 2 組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2 組肝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ALT/(IU·L-1)ALB/(g·L-1)AST/(IU·L-1)TBIL/(μmol·L-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3)23.56±4.76 33.82±6.56*# 84.52±15.63 43.78±9.66*# 91.24±16.58 46.14±8.86*# 43.56±9.13 22.67±6.62*#對照組(n=42)24.89±5.82 29.72±5.54* 83.38±14.72 54.26±9.74* 92.36±17.71 57.24±9.15* 42.32±9.21 28.11±6.81*
2.4 超聲檢查指標 表4 顯示,治療后,對照組腹水深度降低(P<0.05),觀察組脾臟厚度、門靜脈內(nèi)徑、腹水深度降低 (P<0.05),并且觀察組三者低于對照組 (P<0.05)。
表4 2 組超聲檢查指標比較(±s)
表4 2 組超聲檢查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腹水深度/m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脾臟厚度/mm 門靜脈內(nèi)徑/mm觀察組(n=43)52.35±7.4346.53±7.48*#15.44±1.2313.76±1.42*#88.37±18.7528.32±10.98*#對照組(n=42)52.79±7.6850.64±7.3915.28±1.3414.83±1.5687.21±18.6249.21±12.87*
2.5 住院時間、腹圍、24 h 尿量 表5 顯示,治療后,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2 組腹圍、24 h 尿量改善(P<0.05),以觀察組更明顯(P<0.05)。
表5 2 組住院時間、腹圍、24 h 尿量比較(±s)
表5 2 組住院時間、腹圍、24 h 尿量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住院時間/d 24 h 尿量/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腹圍/cm觀察組(n=43)43.78±10.29△93.67±16.3773.94±18.21*#564.95±88.341 385.32±356.74*#對照組(n=42)52.42±12.3792.42±15.4884.37±17.92*582.43±92.65982.95±299.69 *
2.6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發(fā)生便秘4 例、腹瀉1例,觀察組發(fā)生腹瀉3 例,經(jīng)對癥處理后均緩解,未發(fā)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肝硬化作為一種全球性常見疾病,目前其主病原因為慢性乙型肝炎[8]。患者因肝臟部分區(qū)域出現(xiàn)纖維化,造成肝內(nèi)血管血液流動受阻,導致肝門靜脈所受壓力大增,而過高的門脈壓力則會推動著內(nèi)臟中的微小血管擴大與側(cè)支循環(huán)的形成,并且過多側(cè)支循環(huán)、擴大的血管會進一步導致門脈高壓增大,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體液循環(huán)的失衡,出現(xiàn)腹水[9-10]。
研究表明,NO 為血管擴張因子,ET-1 為血管收縮肽,兩者之間存在反饋調(diào)節(jié)機制;LPS 為革蘭陰性菌快速生長或死亡所釋放的一種脂多糖,血氨水平在肝臟合成尿素能力下降時升高[11-12],上述4 個因子水平異常升高均與患者的腹水及肝硬化進展有關(guān)[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ALB 水平更高,ALT、AST、TBIL 水平更低,提示當歸芍藥散加味聯(lián)合甘遂臌脹貼能改善肝功能情況[14]。
中醫(yī)認為,肝硬化腹水屬于“臌脹” 范疇,治則攻補兼施、標本兼顧,當臟器虛弱為主要癥狀時,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個人情況以“補虛” 為主,以溫和方式滋補肝腎,同時輔以活血行氣藥物,使體內(nèi)氣血暢通,促進水排出;當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氣、血、水雍結(jié)不通時,應該觀察三者嚴重情況,根據(jù)具體病情對癥用藥,同時輔以強健脾胃、疏通肝氣的藥物。當歸芍藥散中當歸、芍藥為君藥,均具有行氣活血之能;澤瀉、白術(shù)、茯苓均可健脾益氣、利水化濕;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川芎有降門脈壓作用,而薏苡仁能滲濕利水[15],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利水作用。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西藥聯(lián)合當歸芍藥散可促進肝脾血瘀型惡性腹水患者腹圍快速縮小[16]。神闕位于肚臍,與其他組織相比皮下脂肪幾乎為零,而且其表皮角質(zhì)層最薄,與腹膜、腹腔內(nèi)筋膜直連,故藥物置于此可被人體快速吸收[17]。甘遂臌脹貼中甘遂逐水行氣,配以芒硝逐水、去腫,檳榔消臌逐水,白術(shù)健脾益氣[18],全方可祛濕逐水、行氣活血、疏肝健脾,共奏逐水利尿之功。
綜上所述,當歸芍藥散加味聯(lián)合甘遂臌脹貼可改善血瘀水停證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臨床癥狀,消退腹水,改善肝功能,增加尿量,安全性較好。但本研究為單中心臨床試驗,樣本量較少,結(jié)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續(xù)將作進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