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祥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
“探究意識”“深度思考”的高考考查方向,強化了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考查.為適應高考化學新形式,學生在復習中不僅要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還要突破STSE專題,提高自身的應變能力.筆者總結歸納了幾種常見的試題背景,以增強復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新課標再次強調(diào)了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也加強了對此方面的考查.因此,以化學與生產(chǎn)、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為背景的化學試題成為命題熱點,以基礎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A.冬奧會火炬“飛揚”使用的碳纖維屬于合金材料
B.核電站反應堆所用鈾棒中含有235U,235U 與238U互為同素異形體
C.食品袋中的CaO 可直接防止食品氧化變質(zhì)
D.“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的月壤中含有高能原料3He,3He是一種核素,3g3He和2g2H具有相同的中子數(shù)
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迅猛發(fā)展中,科技發(fā)展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了時代主題,高考也在不斷強化自身的育人功能,提高自身的價值引領作用.以科技前沿進步及偉大建設為背景的試題在高考中開始嶄露頭角,預測此類試題會成為以“深度思維”為導向的高考熱點.
(1)反應②活化能Ea(正)_________(填“>”“<”或“=”)Ea(逆),該反應在_________(填“高溫”或“低溫”)條件下自發(fā)進行.
(2)在恒溫恒容條件下,向密閉容器按投料比n(CO2)∶n(H2)=1∶1通入原料氣,若只發(fā)生主反應CO2(g)+3H2(g)?CH3OH(g)+H2O(g),能判斷該反應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填標號).
A.v正(CO2)=3v逆(H2)
B.體系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
C.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保持不變
(2)3v正(CO2)=v逆(H2)時才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選項A 錯誤.該反應正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少,隨著反應進行,體系內(nèi)壓強減小,當體系內(nèi)壓強保持不變時,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選項B正確.該反應是氣體物質(zhì)的量減小的反應,當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保持不變時,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選項C正確.反應按投料比n(CO2)∶n(H2)=1∶1通入原料氣,當各物質(zhì)濃度不變時,圖中表達式比值不變,可以判斷反應達到平衡,選項D 正確.
答案(1)<;低溫.(2)B、C、D.
傳統(tǒng)文化在近幾年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高考化學試題也開始關注以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試題.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展示了我國歷史上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對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十分有利,增強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勤奮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A.“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絲質(zhì)品)謂之為紙”,這里的紙主要成分為纖維素
B.“中國藍”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藍色化合物,其化學式為BaCuSi4O10,可改寫成BaO·CuO·4SiO2
C.《本草綱目》中記載:“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煉而成.”文中對硝酸鉀的提取涉及溶解、蒸發(fā)、結晶操作
D.《呂氏春秋·別類編》中“金(即銅)柔錫柔,合兩柔則剛”,體現(xiàn)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征
材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關鍵,是社會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化學是材料發(fā)展的源泉,以新型材料為背景考查材料的類型、物質(zhì)的結構與性質(zhì)及相關化學原理是高考的熱點.涉及的內(nèi)容主要有陶瓷材料、金屬材料、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等.
圖1
A.砷化鎵是一種共價晶體
B.砷化鎵中存在配位鍵
C.若晶胞參數(shù)為anm,則Ga與As的最短距離
D.晶胞中與Ga等距且最近的As形成的空間結構為正八面體
“情境載體串聯(lián)線”是高考評價體系的3 條邏輯線之一,“無情境,不成題”已成為高考試題的重要命題形式,因此STSE與試題的融合在高考化學中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大.學生在復習過程中不僅要熟練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化學實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還要提高自身對重大現(xiàn)實問題、社會熱點話題、科技前沿知識及偉大建設成就等的關注,提高遷移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