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目標為“分清內(nèi)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這一目標指示我們應完成兩個學習任務:第一,對較為復雜的敘述,能區(qū)分詳寫與略寫,區(qū)別主次;第二,對詳寫部分,能掌握寫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在第三學段的“閱讀與鑒賞”學習目標中,明確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梢姡締卧锹鋵崱靶抡n標”要求的重要單元。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jié)》,課后練習中提出:“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qū)懤媳本┤诉^春節(jié)的,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笨梢钥闯?,課后練習緊密對應教學目標,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設計的。
我們可以將《北京的春節(jié)》與《清明上河圖》進行關聯(lián)式教學,借助圖文的對比、配合,化解本課教學的難點。
一、發(fā)現(xiàn)二者可以聯(lián)合的三處相似
《北京的春節(jié)》與《清明上河圖》有著相似之處,可以進行關聯(lián)教學。
其一,都是“長卷”
《清明上河圖》是畫卷長卷,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jīng)濟情況的寫照?!侗本┑拇汗?jié)》是文字長卷,反映了老北京民眾過春節(jié)的民俗,展示了人民安康、幸福的生活畫面。
其二,都有“安排”
二者涵蓋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不“安排”不行?!肚迕魃虾訄D》呈現(xiàn)的景多、人多、事件多,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北京的春節(jié)》記錄的過年的事件也不少,還描繪了“吃臘八粥”“祭灶”“吃灶糖”“守歲”“逛花燈”等多種春節(jié)風俗。畫家張擇端和作家老舍都特別注重對紛繁復雜的素材進行組織和布置,做了詳略得當?shù)陌才?。二者在這一點上是高度契合的。
其三,都帶“方法”
在方法上,二者可以互證。二者既有恢宏的場面繪制,又有對局部的細致入微的刻畫,做到詳略得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
《清明上河圖》中最為集中繪制的是“虹橋”部分,讓人看到集中的、動態(tài)的故事。同時,采用鳥瞰全景的方法,真實概括了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qū)域。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侗本┑拇汗?jié)》中,老舍寫了臘八、小年、除夕、初一等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羅列了春節(jié)的習俗,同時注重細節(jié)描寫。例如,說到“臘八粥”,老舍寫下“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圓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二位對“詳略”的安排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進行圖文對照學習。
二、互相支持,共同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借助“畫作”與“名篇”的合奏,實現(xiàn)《北京的春節(jié)》中的三個教學難點的突破。筆者給出以下教學建議。
建議一:借助畫作,理解文本的寫作順序
教師可以借助《清明上河圖》,讓學生直觀理解在《北京的春節(jié)》中,作者是如何按照時間順序?qū)懙?,讓學生在文字中,抽取暗藏的時間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畫卷進行動態(tài)展示,對學生予以可視化引導。
之后讓學生再讀《北京的春節(jié)》,在文字中尋找作者的“行走”軌跡,發(fā)現(xiàn)時間軸。作者按照時間順序?qū)懽?,集合各個時間節(jié)點,完成時間軸。最后,可以讓學生繪制“春節(jié)時間軸”。
建議二:借助畫作,理解文本的寫作方法
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重點掌握“分清主次,詳略得當”的寫法。其中的臘八、除夕、初一、十五屬于詳寫,其余屬于略寫?!盀槭裁催@些部分要詳寫”,這是寫作思維;“如何詳寫”,這是寫作方法。
借助對《清明上河圖》的欣賞,可以找到答案。在技法上,畫家善于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有詩情畫意,又具有本質(zhì)特征的事物、場面及情節(jié)加以表現(xiàn)。圖中“虹橋”部分是全畫的主圖,帶有強烈的故事性,成為全圖的焦點。首先,這是聞名遐邇的虹橋碼頭,原本就是水陸交通的會合點,理應成為畫面的焦點。其次,畫家刻畫了一個即將發(fā)生的事故,讓畫中人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讓觀看畫作的人被帶入畫中。最后,畫家用工筆細描,展示了虹橋的特殊結(jié)構(gòu),甚至是鉚接、榫接、成排的木料等,都讓觀者看清楚。做到細之又細,不遺余力。
欣賞畫作之后,再讀文章,感受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節(jié)》中采用的構(gòu)思與寫法,再次抵達本次的學習目標。例如,同樣是過春節(jié),老舍先生的選擇是用心的。他精選了有代表性的幾個時間節(jié)點,除去了雷同的其他時間節(jié)點,同時特別關注了孩子的參與。在臘八、除夕、初一、十五的描寫中,都可以看到對孩子過春節(jié)的描寫,展示了老舍先生獨特的情懷。
《清明上河圖》中的細節(jié)歷歷可見,如酒店招牌、人們的表情、騾馬的動態(tài)?!侗本┑拇汗?jié)》中的細節(jié)描寫絕不含糊,該寫的地方,停下來,好好寫,讓讀者看清楚。作者按照時間軸有序推進。在細致處精心刻畫,正是二者的相同之處。圖文合奏,讓這一“看起來懂,寫起來懵懂”的方法,變得形象、具體。畫面猶如文字的復活,文字類似畫面的思維草稿。二者互相支持,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建議三:借助畫作,理解文本的寫作意圖
《清明上河圖》的確留下諸多謎團。例如,張擇端畫《清明上河圖》,如此巨制一定是有寓意的?!扒迕鳌迸c“上河”是什么含義呢?有專家考證此圖意寓“清明盛世”,也有專家認為此圖暗藏危機,暗示宋朝的衰敗來臨。欣賞畫作,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探尋畫作創(chuàng)作背后的緣由。教師展示對《清明上河圖》的相關評價后,可以讓學生重點關注《北京的春節(jié)》,發(fā)現(xiàn)老舍先生的寫作意圖。從作者對春節(jié)的細節(jié)刻畫中,可以感覺到濃濃的年味,可以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富足與幸福。
借助《清明上河圖》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讓圖文合奏為學習突破難點,讓學習變得更豐富,更有文化內(nèi)涵。“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核心素養(yǎng)。希望這樣的設計能給一線教學帶來些許啟發(fā)。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協(xié)同創(chuàng)新”專項:新課標背景下語文學習減負增效的實踐(課題編號:Fjxczx22-09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