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祥
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后,再入云南,憑借過人的膽略、高超的智慧、英勇的奮斗,于1935年5 月上旬勝利渡過天險金沙江。對于巧渡金沙江在戰(zhàn)略轉移中的決定意義具體體現在哪里?則未見相關研究成果。研究梳理發(fā)現,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對于實現戰(zhàn)略轉移目標,鞏固正確路線的領導地位,堅定紅軍將士革命信念、打擊反革命陣營囂張氣焰,宣傳革命主張、播撒革命火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央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究其直接目的,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背景下,通過戰(zhàn)略轉移保存壯大革命力量。究其深遠考量,是因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行徑愈演愈烈,為解決民族危機而北上抗日。黨和紅軍將解決自身生存危機與民族危機辯證統(tǒng)一于戰(zhàn)略轉移的偉大革命實踐中,但在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之前,二者均未取得實質進展。
在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前,面臨的形勢是:“國民黨中央軍吳奇?zhèn)?、周渾元一部緊追而至”“滇軍孫渡縱隊從左側進逼”“滇軍及國民黨數十萬軍隊層層設防、處處圍堵”。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尋甸縣魯口哨村發(fā)布搶渡金沙江的命令時,蔣介石正集中七十個團以上兵力向中央紅軍追擊,企圖以重兵構筑包圍圈,利用天險金沙江將中央紅軍消滅在金沙江南岸。
而在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正如紅軍渡江政治工作訓令中所預料的:“在軍事上,渡江之后,敵人難于調遣兵力,使作戰(zhàn)便利爭取偉大的勝利。兩主力之接近地配合作戰(zhàn),能夠使我們易于取得勝利,而且勝利亦更大。并且因為地理與政治的各種條件,使敵人無法包圍我們,我們能夠背靠西部而無后顧之憂?!边@在紅軍渡江后的電文中也得到了證實:“我軍渡過金沙江,取得戰(zhàn)略上勝利和進入川西的有利條件?,F追敵正企圖渡江跟追,但架橋不易,至少須四五天?!保ā吨袊まr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2》)紅軍于5 月9 日渡江完畢,但“由于渡河器材缺乏,敵軍于十六日才渡江?!保ā睹珴蓶|軍事年譜》)
可見,中央紅軍成功渡過金沙江,與尾追之敵拉開了較大的行軍距離,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是紅軍轉危為安的重要轉折點,對于保存壯大革命力量具有決定意義。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民族危機日甚一日。在長征出發(fā)之時,黨和紅軍雖然自身生存已面臨較大危機,但仍然堅持以民族利益為重,將北上抗日確立為總體戰(zhàn)略目標。然而,在長征初期,幾次欲往北走均未成功。第二次進入云南前后,中央紅軍大膽穿插,艱苦奮戰(zhàn),終于將尾追之敵甩開了三至四天的行程,之后又以威逼昆明、調虎離山進一步造成了金沙江南岸的空虛。紅軍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成功渡過金沙江,并一路向北,最終落腳陜北。
中央紅軍長征的路線整體上呈“L”形,在巧渡金沙江前,總的說來是自東向西行進。在巧渡金沙江后,才轉為由南向北前進。巧渡金沙江是事實上的西進終點、北上起點。巧渡金沙江的勝利,使中央紅軍在長征初期便已確立但多次嘗試均未成功的北上征程終于成行,這對于黨和紅軍開進到抗日救亡最前線,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功應對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初期的復雜局面,開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新局面,以中流砥柱作用扛起全面抗戰(zhàn)大旗,以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拯救民族危亡,維護民族利益具有決定意義。
毛澤東及其代表的正確思想路線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的確立和鞏固,經歷了一個艱辛而又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劃分為若干個階段及節(jié)點,而巧渡金沙江就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關鍵點”。
遵義會議雖然已經從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從組織形態(tài)看,此時的毛澤東還不是黨內負總責的人,也不是軍事上下最后“拍板”的負責者,黨和紅軍中仍然存在不少質疑毛澤東正確指揮的“雜音”。
遵義會議后,林彪曾公開批評毛澤東的正確指揮,據聶榮臻回憶:“本來,我們在遵義會議以后打了不少勝仗,部隊機動多了。但也不可能每仗必勝,軍事上哪有盡如人意的事情。為了隱蔽自己的企圖和調動敵人,更重要的是為了甩掉敵人,更不可能不多跑一點路;有時敵變我變,事后看起來很可能是跑了一點冤枉路。這也難免。但林彪一直埋怨說我們走的盡是‘弓背路’,應該走弓弦,走捷徑。還說:‘這樣會把部隊拖垮的,象他這樣領導指揮還行?。俊?935 年4 月23 日,在紅軍進占曲靖的路上,林彪致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須盡可能避免走弓背路。”他還曾在電話中對彭德懷說:“我看該由你來指揮,趕緊北進吧!”彭德懷回絕了林彪。
可見,毛澤東及其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并沒有在遵義會議召開后就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與第五次反“圍剿”期間及長征初期截然不同的軍事路線要得到普遍認同和全面貫徹需要一個過程,這是一個關乎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軍事和組織問題,而對認識尚不一致的政治問題暫時擱置,體現了毛澤東高超的政治智慧。但是,在不涉及政治路線爭論的前提下,如何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及其代表的正確路線在黨和紅軍中得到全面認可,這是一個極其重要也極難回答的問題。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只能以革命斗爭實踐的勝利證明軍事路線的正確,并進一步樹立領導同志和領導集體的領導權威。中國革命迫切需要斗爭實踐上的勝利,尤其需要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而此時無論是對于中國革命全局而言,還是對于黨和紅軍的生存發(fā)展而言,最緊要的問題就是跳出包圍圈,擺脫追敵,北上抗日。能否通過正確的領導和指揮,帶領紅軍打敗敵人,打破敵人的圍堵,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這是遵義會議后進入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毛澤東必須用實踐來回答的一個重大問題。而毛澤東給出的最有說服力的答案,就是帶領中央紅軍在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巧妙穿插并勝利渡過金沙江。
被推到歷史大潮浪尖上的毛澤東,在十數倍于己的敵人的封鎖包圍中,運籌帷幄,指揮中央紅軍大膽穿插,相機作戰(zhàn),在逆境中一步一步創(chuàng)造機會,在戰(zhàn)場上逐步變被動為主動,最終成就了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擺脫了敵人重兵的圍堵,踏上了北上征程。實踐上的成功最具說服力,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是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取得的,這一偉大勝利,與遵義會議前“左”傾錯誤路線指揮下處處被動的局面形成鮮明對比,以鐵一般的事實雄辯地向全黨全軍證明了毛澤東卓越的領導智慧和軍事才能,展示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的強大力量。它對于進一步鞏固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逐步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具有重大意義。
中央紅軍勝利渡過金沙江,意味著國民黨反動派消滅黨和紅軍的圖謀在事實上已經失敗,它極大地鼓舞了革命的斗志,也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
巧渡金沙江的勝利,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科學理論的指引、人民群眾的支持、紅軍將士的奮斗,這些重要因素賦予了黨和紅軍強大的革命力量,引領了偉大的革命實踐,推動了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巧渡金沙江的勝利,又以革命實踐的成功進一步證實了黨和紅軍政治方向的正確,展示了革命隊伍和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堅定了紅軍將士革命到底的必勝信念。正如毛澤東所說:“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巧渡金沙江的勝利,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它用斗爭的勝利宣告了黨和紅軍是不可戰(zhàn)勝的,在英勇的紅軍面前,一切反革命的力量終將被消滅。這一偉大勝利,進一步增強了革命隊伍的團結,使黨和紅軍肅清錯誤思想、糾正錯誤行為的立場更加鮮明,革命信念更加堅定,革命行動更加自覺,為黨和紅軍在渡江后的斗爭中戰(zhàn)勝兇惡殘暴的追兵阻敵,戰(zhàn)勝雪山和草地等嚴酷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戰(zhàn)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央紅軍第二次進入云南后,從兵員數量上看,圍堵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十數倍于中央紅軍,而僅有三萬多人的中央紅軍既不能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也尚未與紅四方面軍會合,處于孤軍奮戰(zhàn)的狀態(tài);從武器裝備看,國民黨軍隊武器精良,彈藥充足,天上每日有飛機對紅軍進行偵察轟炸,地上有汽車調兵遣將、運送物資,而中央紅軍的將士們腳上穿著草鞋,依靠雙腿不停地奔襲、作戰(zhàn);從后勤補給看,國民黨軍隊后勤補給及時、充足,而紅軍雖然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搜刮壓榨,川、黔、滇地區(qū)的百姓本就過得很苦,物資匱乏,雖然百姓全力支持紅軍,但紅軍仍然不能獲得足夠的糧草和相應的補給;從地理地形看,正如毛澤東所說,昆明東北地區(qū)屬于“平川地帶”,這樣的地理條件極不利于中央紅軍回旋作戰(zhàn);另外,自古就有天險之稱的金沙江又橫亙在紅軍前面,為國民黨軍隊“追剿”紅軍提供了有利條件,蔣介石盤算著利用金沙江,加以重兵圍堵,將中央紅軍消滅在這一地區(qū)。
可見,此時此地,蔣介石在上述方面已經占盡優(yōu)勢。但是,雙方的較量卻仍然以我軍勝利渡江、蔣介石美夢破滅而告終。這就以雄辯的事實證明,蔣介石“圍剿”紅軍的圖謀必定落空,他消滅中國革命力量的企圖注定失敗。這一偉大勝利,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使反動軍隊中的部分官兵見識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隊伍的強大力量,見識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形成了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了有力的政治威懾和心理威懾,對于黨和紅軍進一步分化瓦解敵對陣營,鞏固并擴大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大限度爭取和團結革命力量,取得長征勝利,開創(chuàng)抗戰(zhàn)新局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戰(zhàn)略進程中,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為取得渡江勝利奠定了基礎,而渡江的勝利,又以成功的革命實踐,使革命的主張更加深入人心,促成了西南地區(qū)革命形勢燎原發(fā)展的蓬勃局面。
黨和紅軍在緊張的行軍作戰(zhàn)之余,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通過散發(fā)書籍、傳單,張貼布告,書寫標語、壁畫,公開演講,編排表演文藝節(jié)目等辦法,向沿途百姓和開明鄉(xiāng)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揭露蔣介石及地方軍閥和地主豪紳的罪行,宣傳革命的主張,講解紅軍的政策,號召人民站起來與壓迫者進行斗爭,推翻反動統(tǒng)治,建立工農政權。據時任紅五軍團第三十七團政治委員張南生回憶:“每夜行軍八九十里,天亮進入宿營地以后,立即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和紅軍的作戰(zhàn)目的,調查當地土豪劣紳的罪行,召開群眾大會,發(fā)動勞動人民開倉分糧?!保ā缎腔鹆窃? 卷》)1935 年5 月4 日,龍云下令清除紅軍標語時說:“頃聞凡匪經過之地方,標語甚多?;蛴梦淖謴堎N,或用石灰紅朱涂寫抹墻壁,遍處皆有?!保ā都t軍長征過云南的文化宣傳》)
黨和紅軍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加速了人民群眾的覺醒,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沿途百姓在黨和紅軍的宣傳中了解了革命的主張,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認識到紅軍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進而大力支持紅軍的渡江行動和革命事業(yè)。他們熱情地為紅軍帶路,當翻譯,做向導,提供情報,幫助紅軍籌糧籌款、購買物資,還主動幫助運送和照顧傷病員,為巧渡金沙江的勝利貢獻了重要力量。
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使貧苦百姓更加直接地讀到了革命這篇大文章。它比張貼標語、布告等語言類、文字類的宣傳更有效、更直接,它以鮮活的革命實踐讓老百姓真切地看到革命的主張在現實生活中一步一步變?yōu)楝F實,讓老百姓從勝利中獲得關于革命斗爭的實實在在的教育和啟發(fā),形成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強烈沖擊,加快了人民群眾思想上的覺醒和行動上的進步,使黨和紅軍的革命主張在貧苦群眾心中扎根更深更牢。
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還使貧苦百姓直接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它以客觀的事實告訴老百姓,紅軍是打不垮、摧不倒的英雄隊伍,而這支隊伍是老百姓的靠山,是人民的希望。同時,這一偉大勝利又是在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它使沿途貧苦百姓從思想上沖破軍閥勢力和地主豪紳愚化、奴化教育的束縛,看到了自身的強大力量,獲得了極大的鼓舞,增強了革命信心,凝聚了革命力量。
紅軍以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行動,詮釋了“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的深刻道理。中央紅軍北上后,祖國西南地區(qū)的人民群眾在革命精神的影響下,紛紛拿起武器,開展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斗爭,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火焰。
1930 年,中共云南地方組織遭到破壞。中央紅軍長征經過云南并從云南巧渡金沙江,加快了云南黨組織恢復重建的步伐。1935 年11月,中共云南臨時工委成立,中共云南地方組織正式得以恢復重建。中共云南臨時工委積極組建游擊武裝,開展武裝斗爭。1936 年10 月,中共楚雄支部根據臨時工委指示,組織舉行起義,成立了楚雙峨易游擊大隊。游擊大隊人數最多時達三四百人,堅持斗爭了一年多,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勢力。
中央紅軍長征過云南時,成立了中共川南特委,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紅軍走后,游擊縱隊主動尋找戰(zhàn)機,對敵作戰(zhàn),機動靈活地打擊國民黨在地方的反動勢力。1935 年7 月,與黔北、黔西兩支游擊隊合并統(tǒng)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v隊鉗制了數倍于己的敵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游擊武裝斗爭,開辟了游擊區(qū)域,建立了一些地方組織和聯(lián)絡站,為建立川、黔、滇邊區(qū)新的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在威信縣,貧苦農民青年殷祿才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組織武裝力量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人數很快發(fā)展到近百人。后來殷祿才積極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隊伍也接受了紅軍游擊隊的改編,成立了川滇黔邊區(qū)游擊縱隊云南游擊支隊。游擊支隊成立后,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在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下堅持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擊土豪劣紳和地方惡霸,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推動了川、滇、黔大地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
巧渡金沙江的偉大勝利,一直激勵著西南地區(qū)各族人民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斗爭。革命的火種一經點燃,就始終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燃燒著,從未熄滅,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奪取全國革命斗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