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更注重經(jīng)典性,更加強調(diào)古詩文的教學,并加大了古詩文的比例,使其占到課文的40%以上。這些詩文,文質(zhì)兼美,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篇章。倘能充分利用,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必將大有裨益。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利用好這些課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苯y(tǒng)編教材在各古詩文單元學習提示中也明確指出:學習文言文,要積累常見文言詞語……不斷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為此,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必須注重文言知識的梳理和積累。在此,筆者將文言文知識積累內(nèi)容精心概括為兩句順口溜:“文言積累有訣竅,一二三四要記牢(一指通假字;二指重要實詞、虛詞;三指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四指倒裝句、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等)?!辈iT設計了文言文學習積累卡,針對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識,以表格的形式作以具體指導,避免了學生整理的盲目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同時也較好地督促學生養(yǎng)成了總結積累的良好學習習慣。
文言文中一些詞的用法和意義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尤其是一些常見的實詞、虛詞及一些固定短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握這個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如,在《愚公移山》中有這么一句“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中“曾”課后注釋注音為zēng,下文還出現(xiàn)兩次,分別為“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和“曾不若孀妻弱子”。但是課后注釋并沒有注音,那么到底是讀作“zēng”還是讀作“céng”,學生就會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但是如果我們能結合課本P140 注釋對“曾”的解釋“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引導學生分別從3 個“曾”在句中的意思、用法和所處位置等方面展開比較和推理,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雖然后面兩個“曾”沒有注音,但它們的用法、意思和所處位置都和注釋吻合,所以據(jù)此推斷,也應讀成“zēng”。
以此類推,再由課內(nèi)推及課外。當學生再遇到類似文言字詞及固定句式時,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自然也就會實現(xiàn)能力的遷移。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故文言文教學中應精心設計一些學生頗感興趣的探究性問題,以引導學生思維向青草更深處漫溯。
下面是筆者《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對待愚公移山,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態(tài)度一樣嗎?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
生1:我認為不一樣,因為從稱呼來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君”是尊稱、敬稱;而智叟稱愚公為“汝”,而“汝”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愚公年且九十,古時人的平均壽命不長,愚公在當時應是為數(shù)不多的壽星,歲數(shù)應長于智叟。而智叟笑稱愚公為“汝”,所以應含有輕蔑、嘲笑之意。
師:嗯,不錯,挺有道理的。只是愚公之妻和智叟都使用了反問句式,且都使用了“如……何”的固定句式,那為什么態(tài)度反而不一樣呢?
生2:雖然二人都使用了反問句,但愚公的妻子是“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可以說愚公之妻所講,句句屬實,語言質(zhì)樸,字里行間充滿敬意和關心;而智叟卻說“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一個“其”字,又進一步加強了反問語氣??梢娭芹胖?,極盡貶低愚公之力,字里行間充滿嘲諷與不屑。所以,兩人的態(tài)度應是不一樣的。
師:說得有根有據(jù)!那么,還有誰要補充的嗎?
生3:智叟的話前面還有一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一個“止”可見其是極力反對的。這里的“笑”應該是嘲笑之意。還有“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本身就有輕蔑和嘲諷的意味。
生4:還有,愚公之妻是“獻疑”。一個“獻”字,也隱含著愚公之妻想為愚公移山做出一點“貢獻”。
師:同學們對課文都鉆得很透,人物形象把握也很到位。
這里,筆者精心設計了一組人物探究題,引導學生通過對愚公的稱謂、人物自身的語言、神態(tài)以及與愚公之間的關系等揣摩人物的心理。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敏捷性和系統(tǒng)性,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一些極具挑戰(zhàn)性的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拋掉人、事、景、物的實用價值,摒棄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思想傾向,力求能夠讓他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由表及里,進而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內(nèi)在美,并沉浸其中,滿足其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讓其體驗經(jīng)典帶給他們的愉悅和情趣,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
請看筆者《愚公移山》一課的相關課堂實錄。
師:下面我們來比較探究,把握人物——愚公PK 智叟
請聽題:愚公姓“愚”名“公”嗎?智叟姓“智”名“叟”嗎?“公”和“叟”的意思和用法有何異同?愚公真的“愚”嗎?智叟真的“智”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生1:我認為愚公、智叟不是人名,而是分別代表著某一類人。
師:有什么依據(jù)嗎?
生1:“公”是對有身份或年長的男子的尊稱;而“叟”的意思是“老頭兒”,是對老年人的一般稱謂。
生2:愚公大智若愚,代表著高瞻遠矚、鍥而不舍、敢于挑戰(zhàn)、有恒心、有毅力的大智大勇的一類人;智叟則代表著鼠目寸光、遇到困難畏縮不前、耍小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懦弱無知的一類人。寫智叟是為了反襯愚公之精神。
師:那為什么作者還要這樣命名呢?愚公大智若愚,智叟愚而不智,這是什么手法呢?
生3:我想這是反語,作者是用反語的手法表達對智叟以及像智叟一樣的自作聰明的這一類人的諷刺。
師:這位同學看問題真是太深刻了!能夠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所以呀,我們看人看事,不能以貌取人、以“名”想“人”、以“言”看“人”,而要透過表面看實質(zhì),要看到人物的精神和內(nèi)心。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充分挖掘課文潛在的教學資源,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愚公”和“智叟”兩個人名以及作者命名的意圖,既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了作者巧妙的構思,又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了其思想認識。
習總書記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惫饰难晕慕虒W,更要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內(nèi)容。鑒于此,在《愚公移山》教學中,筆者專門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有人認為愚公正如智叟所言,思想太頑固,干嘛非要移山?搬家豈不是更省力!對此,你是怎么看的?請同學們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辯論。
正方:搬家不如移山
反方:移山不然搬家
智叟反對愚公移山。那作者對于二人的態(tài)度如何呢?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列子,請認真思考探究,準備扮演列子,接受同學們的采訪,說說自己創(chuàng)作這篇寓言故事的初衷。注意:一定要結合文章創(chuàng)作說出理由。
毛遂自薦,找一名學生扮演列子接受同學們的采訪。之后,師引導明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師生合作完成下面的打油詩。師說上句,生對下句,看誰對得又快又好。
詩題:《人定勝天》或《 》
愚公移山有深意, 。
愚公不愚顯大智, 。
參考答案:天道酬勤;人定勝天不言棄;智叟不智實則愚。
《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指出:“教學中應重視教材的一些突出特點,如‘1+X’的教學設計……意在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幫助學生在課內(nèi)外之間建立一條通道?!惫蕦W習課文之后,還應精心挑選一些能夠有效實現(xiàn)課內(nèi)文言知識遷移的程度適中、適合學生閱讀的文言文或文言片段,以求學生能夠在實際運用中,學會靈活運用并及時鞏固所學,并沉淀為一種能力。
如,學習了《愚公移山》后,筆者就本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拓展閱讀原則,專門搜集了《二翁登泰山》一文,讓學生與課文展開比較閱讀。既較好地鞏固了課中所學,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同時,也有效地加強了對學生直面困難、愈挫彌堅、勇往直前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教育。其設計如下。
請認真閱讀下文,與《愚公移山》展開比較閱讀。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冀、雍,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1.解釋下面加點字詞
(1)君有意同行乎
(2)今吾輩方逾六旬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同邑而居。
(2)差矣,汝之言!
(3)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斷句(要求與提示:整體把握,理解句意;用“/”,限斷兩處)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輩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這則故事中的甲、乙二翁的形象和課文中的愚公、智叟的形象以及寫作手法上有何異同?我們能從中得到怎樣的人生啟示?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兼顧或滲透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但我們至少要有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積極意識,盡可能地充分挖掘文言文本潛在的資源和價值,并努力付諸行動。如此方可有效、高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基,進而達到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不需復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