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園
提起豐子愷,我們可能會和巴金先生產(chǎn)生共鳴——他曾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p>
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書畫家、文學(xué)家、翻譯家、漫畫家等等,總結(jié)一下,是一個專業(yè)的藝術(shù)家,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最藝術(shù)的藝術(shù)家”“中國現(xiàn)代漫畫的鼻祖”。而在眾多大師中,豐子愷最特別之處在于,他是個熱愛生活的、有趣的人。
在《家》中,豐子愷這樣說道:“趣味,在我是生活上一種重要的養(yǎng)料,其重要幾近面包。別人都在為了獲得面包而犧牲趣味,或者堆積法幣而抑制趣味。我可以省下半只面包來換得一點趣味?!鄙钪忻姘梢圆欢?,但是趣味必須得有。
如此熱愛生活的人怎么會不熱愛美食呢,而豐子愷筆下的美食如同他一樣,充滿了奇妙的趣味。
中國人吃瓜子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直至明清時期,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市井小民,都非常喜歡嗑瓜子,嗑瓜子風氣之盛使得瓜子在當時的商業(yè)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對中國人來說,嗑瓜子嗑的是一份心情,人們享受的是嗑瓜子的過程。大家抓一把瓜子坐下來,嘮嘮家長里短,享受一下清閑的時光。
喜歡嗑瓜子的朋友們應(yīng)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小小的瓜子如同有魔力一般,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來,讓人欲罷不能。因此瓜子有一個非常形象的稱呼——“鬼牽手”,但凡你面前有一盤瓜子,你的手就會不知不覺像被鬼牽著一樣伸過去拿來嗑。豐子愷先生也曾遇到過相似的問題。
在《吃瓜子》一文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述:“從前聽人說:中國人人人具有三種博士的資格:拿筷子博士、吹煤頭紙博士、吃瓜子博士……我對于此道,一向非常短拙……我必須注意選擇,選那較大、較厚,而形狀平整的瓜子,放進口里,用臼齒‘格地一咬,再吐出來,用手指去剝……我只得把粘著唾液的碎塊盡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選,剔去殼的碎塊,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塊。然而這挑選頗不容易,因為殼的碎塊的一面也是白色的,與瓜仁無異,我誤認為全是瓜仁而舐進口中去嚼,其味雖非嚼蠟,卻等于嚼砂。殼的碎片緊緊地嵌進牙齒縫里,找不到牙簽就無法取出。碰到這種釘子的時候,我就下個決心,從此戒絕瓜子。戒絕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來漱一漱口,點起一支香煙,或者把瓜子盆推開些,把身體換個方向坐了,以示不再對它發(fā)生關(guān)系。然而過了幾分鐘,與別人談了幾句話,不知不覺之間,會跟了別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來咬。等到自己覺察破戒的時候,往往是已經(jīng)咬過好幾粒了。這樣,吃了非戒不可,戒了非吃不可;吃而復(fù)戒,戒而復(fù)吃,我為它受盡苦痛。這使我想起了瓜子覺得害怕?!?p>
在豐子愷與蟹有關(guān)的文字和畫作中,對父親和家人團聚時光的懷念占據(jù)了很大篇幅。
豐子愷喜歡吃蟹源自父親對蟹的喜愛。在《憶兒時》中,豐子愷這樣回憶道:“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guī)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買來的開鍋熱豆腐干。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只盛熱豆腐干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貓,我腦中這印象非常深刻,到現(xiàn)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xiàn)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只蟹腳或半塊豆腐干。然我喜歡蟹腳……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nèi)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即關(guān)節(jié))里的肉怎樣可以吃干凈,臍里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上的骨頭可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nèi)行,吃得非常干凈?!?p>
“蟹的儲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經(jīng)??傪B(yǎng)著十來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jié)候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我們都學(xué)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受在蟹斗里,剝完之后,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說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肴,是乏味的。我們也學(xué)他,半蟹斗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余,就可得父親的稱贊,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力節(jié)省?,F(xiàn)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好!”
有些味道是與某些人或某些瞬間捆綁在一起的,當那個人或那個時刻不在了,那種味道便隨之消失了,相信長大后的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和感慨,蟹是豐子愷人生中的那個“味道”之一——“自父親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F(xiàn)在,我已經(jīng)自己做父親,況且已經(jīng)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云片糕又名雪片糕,是江蘇、廣東等地的傳統(tǒng)糕類美食。其名稱是由片薄、色白的特點而來的,其特點質(zhì)地滋潤細軟,猶如凝脂,能久藏不硬,在制作上很為講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貯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對綿白糖的選擇也較嚴格;至于糕的切片要求也很高,每條糕塊一般要切140片左右。
在豐子愷筆下,云片糕充滿了詩意——“云片糕,這個名詞高雅得很。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適當。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不翼而飛,我們大可用古人‘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來題贊這景象?!?p>
豐子愷的《胡桃云片》寫的是云片糕,卻給人一種藝術(shù)鑒賞的感覺,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便是“若要說吃,我吃這種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而吃的。”“試切下幾片糕來,不要立刻塞進口里,先來當做小小的畫片觀賞一下。有許多極自然的曲線,描出變化多樣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這些小小的畫片上。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鳥獸,有的像蠕蟲鉆過的古書,有的像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無定的,頗像現(xiàn)在的窗外的散布著秋云的天空。古人詩云:‘人似秋云散處多。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無定的,這頗像胡桃云片上的模樣。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
人間煙火小吃食,生生被豐子愷吃出了藝術(shù)感。
“我似覺有二十多年不逢著‘新年了。因為近二十多年來,我所逢著的新年,大都不像‘新年。每逢年底,我未嘗不熱心地期盼‘新年的來到;但到了新年,往往大失所望,覺得這不是我所盼待的‘新年。我所盼待的‘新年似乎另外存在著,將來總有一天會來到的。料想今年的‘新年也是不像‘新年的,且回想過去吧?!痹瓉砣绱烁挥型さ呢S子愷在人到中年時,也和我們一樣,對“新年”的體驗越來越差,越來越失望,只能靠回想兒時的新年聊以慰藉。
其實小時候能吃到的東西非常有限,即便在過年時,但那僅有的一點點美味,承載住了醇厚的年味兒,鐫刻在記憶里。小時候的豐子愷也是個饞年的孩子,小腦瓜里縈繞著“吃”。
“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灶,之后家中就忙著打年糕。兩枕‘當家年糕約有三尺長;此外許多較小的年糕,有二尺長的,有一尺長的;還有紅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寶、百合、橘子等等小擺設(shè),這些都是由母親和姐姐們?nèi)プ觯乙蚕戳耸秩兔?,但是總做不好,結(jié)果是自己吃了?!保ü?jié)選自《過年》)
“大年夜的夜飯,我故意不吃飽。留些肚皮,用以享受夜間游樂中的小食,半夜里的暖鍋,和后半夜的接灶圓子……我吃飽了東西回到家里,里面別是一番熱鬧:堂前點著歲燭和保險燈。灶間里擁著大批人看放谷花。放的人一手把糯米谷撒進鑊子里去,一手拿著一把稻草不絕地在鑊子底上撩動。那些糯米谷得了熱氣,起初‘啪,啪地爆響,后來米脫出了谷皮,漸漸膨脹起來,終于放得像朵朵梅花一樣。這些梅花在環(huán)視者的歡呼聲中出了鑊子,就被拿到廳上的桌子上去挑選。保險燈光下的八仙桌,中央堆了一大堆谷花,四周圍著張開笑口的男女老幼許多人。你一堆,我一堆,大家竟把礱糠剔去,揀出純白的谷花來,放在一只竹籃里,預(yù)備新年里泡糖茶請客人吃。我也參加在這人叢中,但我的任務(wù)不是揀而是吃。那白而肥的谷花,又香又燥,比炒米更松,比蛋片更脆,又是一年中難得嘗到的異味?!保ü?jié)選自《新年懷舊》)
豐子愷說他的身心為四件事所占據(jù)——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其實他的一生并不如他的文字和畫作那般恬靜浪漫,他也曾經(jīng)歷過饑寒之苦,也曾顛沛流離,但是他選擇了有趣和有情。
生活萬般滋味,需要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一顆保有天真的心,我們不妨向豐子愷學(xué)習(xí),帶著淡淡的歡喜,做有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