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虛擬滲透中的福利態(tài)度轉變:虛擬生活方式對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偏好的影響

        2023-09-15 08:22:54湯茜草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關鍵詞:虛擬化福利態(tài)度

        文/湯茜草(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諸多國家由于福利緊縮與福利剛性雙重壓力出現了福利的“永續(xù)失衡”現象。福利責任歸于政府常常導致街頭抗議、游行與騷亂等社會性沖突,福利態(tài)度已成為國際性焦點社會議題。福利本質上是個人、社會和國家之間福利責任的一種結構關系,福利責任態(tài)度被視為“政策的肌膚”,也是推動福利制度變革的社會合法性基礎。①臧其勝:《政策的肌膚:福利態(tài)度研究的國際前沿及其本土意義》,《公共行政評論》2016 年第4 期。我國長期存在底線公平與福利碎片化現實的矛盾,現實輿情常常呈現國家責任與個人責任的底線性沖突,與此同時公眾福利態(tài)度議題也早已成為研究的熱點,政府責任更是成為中國福利制度轉型改革的最核心議題。②彭華民:《中國政府社會福利責任:理論范式演變與制度轉型創(chuàng)新》,《天津社會科學》2012 年第6 期。

        學界對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長期采取相對靜態(tài)的研究視角,關于橫向的差異比較較多,主要關注福利態(tài)度的制度性差異、人口統(tǒng)計差異、東西方文化差異等方面,對于技術環(huán)境變化下福利態(tài)度的縱向比較與生成機制關注較少。③黃葉青、余慧、韓樹蓉:《政府應承擔何種福利責任?——公民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公共行政評論》2014 年第6 期。實際上日漸滲透的互聯網技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對人們的知識存量和認知圖式提出了挑戰(zhàn)。正如卡斯特所言,互聯網“送給人類的不是漂亮的羽毛,而是飛翔的羽翼”,“它撼動了各種制度,轉化了各種文化”。④卡斯特:《認同的力量》,曹榮湘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第1-2 頁?;ヂ摼W的深度使用促使人們進入全面網絡化的虛擬空間,大家接觸的信息維度、范圍與方式均發(fā)生革命性變化,這帶來人們對外部社會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的變化。技術的滲透與擴散之中人們的福利態(tài)度同樣在悄然轉變,對福利的訴求與責任偏好已然發(fā)生改變,所謂“不易熔化的硬幣”已經開始“熔化”。⑤Stefan Svallfors,“Class,Attitudes and the Welfare State:Swede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ocial Policy &Administration,Vol.38,No.2,2004,pp.119-138.從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庫(CSS)2015—2019 年的數據(見圖1)顯示,反對“福利是政府的責任”的被訪者已從2015 年的23.46%增長到2019 年的33.27%,雖然支持者比重是反對者的2 倍以上,但是越來越多被訪者的福利態(tài)度正在微妙變化。因此,深入探索研究社會虛擬化進程中中國公眾的福利責任態(tài)度變化與形成機制意義重大。

        圖1 虛擬化進程中中國居民的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轉變趨勢⑥持“同意”立場的包括“非常同意”“比較同意”的被訪者,持“反對”立場的包括“非常不同意”“比較不同意”的被訪者,以上比重數據不包括數據庫中的缺失者。各年度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前一年12 月末CNKI 的數據。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福利態(tài)度的形成機制

        福利態(tài)度是公眾對福利制度的持續(xù)穩(wěn)定的評價與情感,是國家福利政策提供的最根本依據與合法性來源。福利制度的多元性使福利態(tài)度存在多維性。福利責任態(tài)度主要關注福利提供中的政府責任,反映其對再分配制度的支持程度,關乎分配的正義性問題,一直以來被視為福利態(tài)度研究的最核心議題。①劉永安:《應得、需要與平等主義分配原則的和解——基于分配權利和責任歸因的視角》,《社會科學輯刊》2019 年第2 期。對福利態(tài)度的生成機制研究目前有以下幾種視角。

        1.經濟自利論

        該視角認為人是理性的,往往通過評估福利供給對自身的利益價值,以利益最大化原則來決定是否支持或者支持的程度。大部分的研究發(fā)現,相對優(yōu)勢地位的群體更少關注再分配政策,更少支持政府福利責任,相反弱勢地位群體更支持政府責任。②Jaeger,M.M.,“United But Divided:Welfare Regimes and the Level and Variance in Public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5,No.6,2009,pp.723-737.該視角的研究主要關注人口統(tǒng)計學相關變量對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該視角研究過于強調經濟利益對人們行為偏好的影響,忽略道德情操、社會情境的影響。因此,經濟自利論總體上的經驗解釋力有限,無法解釋相對優(yōu)勢地位群體依然會支持再分配的福利政策。

        2.制度塑造論

        制度塑造論認為,國家福利制度是影響公眾福利態(tài)度的最為重要的社會情境因素。制度視角關注福利制度與社會的相互影響,社會公眾態(tài)度會影響福利制度設計,但是福利制度的穩(wěn)定性與長期持續(xù)作用會塑造公眾的福利態(tài)度,不同福利體制下公眾福利責任態(tài)度存在顯著差異。大量研究已證實不同福利體制國家的民眾福利態(tài)度存在差異。③楊琨、黃君:《福利國家青年人福利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7 年第12 期。該視角眾說紛紜的研究結論說明了福利態(tài)度生產機制的復雜性,但僅僅比較不同體制間的差異難以深度洞察其內在生成的機制。

        3.文化建構論

        文化建構論認為,人們福利態(tài)度的形成更多的是受到社會文化結構性因素的影響而塑形。也有學者認為,福利制度本身也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多少都會在社會福利政策中留下痕跡。該視角將文化視為外部環(huán)境結構性因素,認為文化與福利制度的政治性影響存在差異,文化建構更多的是對人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念的內化影響,影響人們對平等公平的觀念。①Tam,T.S.,“Humanitarian Attitudes and Support of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Welfare:A Study of Perceptions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in Hong Kong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Vol.46,No.4,2003,pp.449-467.總體上來看,文化建構視角的相關研究很少關注社會文化規(guī)范如何內化為福利態(tài)度的生成機制,缺乏從宏觀到微觀的關聯性闡述。②Dallinger,U.,“Public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What Explains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Vol.20,No.4,2010,pp.333-349.

        4.心理互動論

        文化建構論強調的是宏觀層面的公眾價值觀念對集體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福利態(tài)度不僅是集體層面的,還是個體層面的現象,福利態(tài)度本身就是微觀心理變量與宏觀情境變量互動的結果。少量的學者關注公眾個體福利態(tài)度的內在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核心心理變量。③范梓騰、寧晶:《技術變革中的福利態(tài)度轉變——自動化替代對個體養(yǎng)老責任偏好的影響》,《社會學研究》2021 年第1 期。這是一種心理互動論。該視角默認的邏輯是,宏觀的情境變量與個體福利態(tài)度沒有直接關聯,宏觀與微觀的互動依賴于個體價值觀或意識形態(tài)的相關中介心理變量,個體對國家福利責任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想象的社會原則”和“想象的社會結果”。④Noah Lewin-Epstein,Amit Kaplan and Asaf Levanon,“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Welfare State,”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16,No.1,2003,pp.1-27.心理互動論雖然探索了個體心理變量的重要影響,但是其與宏觀的關聯卻又被弱化,而且有關研究并未系統(tǒng)性地論證與闡釋具體涉及哪些心理變量。⑤肖越:《社會公平感、再分配偏好與福利態(tài)度——基于CGSS2015 數據的實證分析》,《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3 期。

        (二)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觀念起源與生成邏輯分析

        福利與責任的關聯,最早可以追溯至17 世紀的英國,《濟貧法》第一次確立國家的福利供給責任。國家承擔福利責任面臨著必須通過稅收等手段獲得資源進行二次分配。這將涉及多個問題:是否對福利生產者公平;是否減少個體責任、導致福利依賴或道德風險;是否有利于減少社會沖突、增進居民的長期福祉。⑥Gelissen,J.,“Popular Support for Institutionalised Solidarity:A Comparison between European Welfare Stat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Vol.9,No.4,2003,pp.285-300.國家福利責任的正當性一直在爭論中發(fā)展,有學者將政府福利責任范式發(fā)展劃分為工業(yè)主義、公民權利、社會需要三個階段。

        在福利責任范式的發(fā)展中,一直貫穿著對政府責任的支持與反對的爭論,如表1 所示。爭論的背后反映了對社會與個體關系的認識邏輯,也反映了有關社會價值觀的演變與發(fā)展,個體在社會主流價值中建構自己對“自我”的認知與對“社會”的想象。反對者從個體自我評估角度認為每個人應當自立,應當對自己的福利負責,表現為經濟個人主義,福利接受者的福利權利是對福利提供者權利的損害。從對“社會的想象”角度看,反對者認為國家承擔福利責任會帶來道德風險,福利接受者會形成“福利依賴”,可能導致貧困循環(huán)后果,這對社會其他個體而言是不公平的。①唐斌堯、叢曉峰:《國家責任與個體自由:福利權利正當性之辯》,《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年第2 期。支持者主要是兩個方向:其一,聚焦于“社會風險”的想象認為,市場經濟會引發(fā)社會功能缺陷,市場經濟帶來的結構性社會風險不應該由部分個體來承擔,政府應承擔其社會責任;其二,福利的本質是實現個體實質自由與“可行能力”的社會條件。②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任賾、于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第62 頁。平等享受福利應是社會成員身份個體的權利,這也是消解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團結、增進社會長遠福祉的必然選擇。③張軍:《福利文化與制度供給:比較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研究的新范式》,《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3 期。

        表1 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的觀念邏輯分析

        表2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由此可見,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等心理變量是直接影響個體福利態(tài)度生成的核心變量。

        (三)虛擬化對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影響分析

        由圖2 可以發(fā)現,虛擬化作為影響個體福利態(tài)度的技術環(huán)境因素,在研究中長期被忽視。根據前文所述,研究外部環(huán)境對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主要集中于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GDP),僅有極少量的研究涉及技術環(huán)境。

        圖2 福利責任態(tài)度研究概況圖

        與一般意義的應用性技術不同,互聯網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建構性力量”,虛擬化以一種“結構性優(yōu)勢”①張兆曙:《互聯網的社會向度與網絡社會的核心邏輯——兼論社會學如何理解互聯網》,《學術研究》2018 年第3 期。實現了個體生活的全面虛擬化,關注虛擬化的社會性后果已成為互聯網技術研究的焦點?;ヂ摼W技術消解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階層、文化差異障礙,擴展了個體信息接觸的范圍與方式,從而影響了個體對社會的認知與態(tài)度。同時這一技術也“喚醒了社會成員的自主自覺意識”和“主動的具有建構意義的社會認同”②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學術月刊》2012 年第10 期。,提升社會感知能力,更易認知同類群體的社會情景、形成特定群體的集體認同,由此個體更易受到群體性價值觀的影響?!爱敚ìF實)世界變得太大讓人無法控制時,社會行動者便會把它壓縮到適合于掌握和觸及的大小(網絡世界)。”③卡斯特:《認同的力量》,曹榮湘譯,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第71-72 頁。隨著虛擬化的深入,互聯網不僅成為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社會各模塊的紐帶,為社會提供詮釋框架。社會所有運行越來越需要遵從互聯網邏輯,虛擬化越來越成為一種“社會性制度”④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劉君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25 頁。,化身為一種社會文化實踐,形成人們生活生產中傳播、活動的框架與規(guī)則。⑤邊燕杰、繆曉雷:《論社會網絡虛實轉換的雙重動力》,《社會》2019 年第6 期。由此可見,虛擬化將全面影響人們的社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

        福利態(tài)度本質上就是個體對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認知,個體對國家福利責任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想象的社會原則”和“想象的社會結果”。⑥L.Noah Lewin-Epstein,Amit Kaplan and Asaf Levanon,“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Welfare State,”Social Justice Research,Vol.16,No.1,2003,pp.1-27.無論是從互聯網的媒介屬性與涵化作用來看,還是從虛擬“擬態(tài)環(huán)境”對個體“想象”的塑形角度來看,互聯網技術必然對個體的“想象”能力與空間產生深遠影響。結合前面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心理邏輯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互聯網技術會通過虛擬化影響個體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等核心中介變量,最終影響其福利責任態(tài)度。綜上所述,本研究以構建中層理論的方式,將把體現宏觀層次的虛擬化社會建構與微觀層次的福利態(tài)度有機結合起來。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虛擬化程度將影響個體的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H2:虛擬化通過塑造個體的價值觀念來弱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網絡虛擬化“激活了個人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傳播結構”⑦喻國明、馬慧:《互聯網時代的新權力范式:“關系賦權”——“連接一切”場景下的社會關系的重組與權力格局的變遷》,《國際新聞界》2016 年第10 期。,最終產生“網絡化個人主義”⑧Lee Rainie and Barry Wellman,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London:The MIT Press,2012,pp.162-163.。相比傳統(tǒng)線下社會關系,網絡社會關系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時空、階層與文化,個體更容易通過弱關系快速建立流動性的生產工作協(xié)作關系,個人的網絡資源更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不必一定依附于某特定群體,社會化過程更加自我化?;ヂ摼W讓個體的信息獲得效率大幅度提升,減少了個體的認知任務負擔,提升了個體的認知水平。比如,原來線下的購物、商務交流、工作信息搜集等事務商務化之后,個體能相對快速、低成本地獲得海量的生產生活相關信息。以前個體為了獲取信息而積極融入群體,在互聯網時代其必要性已大大降低。互聯網也是人的“延伸”,使用互聯網會讓個體產生自我提升的體驗,讓個體相信“使用互聯網能讓人跨越現實的障礙,獲得多形式的問題解決方案”。由此可見,虛擬化最終提升個體的經濟個人主義水平,而經濟個人主義更傾向于認為福利是個人的責任,從而弱化個體的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

        H2a:虛擬化通過增強個體的經濟個人主義來弱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權利意識“不僅意味著對個人需求和個人身份的個人性的承認,而且意味著對個人需求和個人身份的社會性的承認”①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年,第11 頁。。以往研究者普遍認為互聯網自由平等的文化精神促進了公民權利意識,互聯網的使用會提高個體的開放性,對多元價值觀有更高的包容性。有多項研究表明,互聯網使用會提升個體認知能力,產生“自我提升”的體驗,互聯網使用程度越高的人會更加“自戀”;互聯網使用中個體通過高效的信息收集和社交互動,更易獲得自我驗證的機會,從而明確自我的定位?;ヂ摼W使用能促進個體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身份認同,更易理解自我需求以及自我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激發(fā)權利意識。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個體的社會權利意識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和繁榮而不斷增加的。②黃麗娜、盛蘭:《互聯網使用、社會資本與公民意識——基于CGSS2013 數據的實證研究》,《新聞界》2017 年第7 期。社會權利意識強化個體的社會身份認知,形成自我福利權利的主張,從而強化其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

        H2b:虛擬化通過增強個體的社會權利意識來強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虛擬化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中,個體對社會的理解是被其所接觸的信息建構的,更傾向于認同這些信息描繪的世界。個人生活方式虛擬化程度越高,其對社會的認知與態(tài)度就越接近于賽博空間的“象征性現實”,產生“主流化效果”;而當個人感知虛擬生活與現實生活一致時,就更易達到“雙倍劑量”的涵化效果,產生“共鳴效果”。③Gerbner G.,Gross L.and Morgan M.,et al.“The Mainstreaming of America:Violence Profile,”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30,No.3,1980,pp.10-29.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互聯網的“守門人”效應相對較弱,個體能接觸更多的多元化信息,既有高調“炫富”的個人信息展露,也有深度貧困的“苦難”,能感知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差異和福利差異,能感受到更多的社會不平等。④朱斌、苗大雷、李路路:《網絡媒介與主觀公平感:悖論及解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 年第6 期。個體虛擬化程度越高,其社會關系網絡就越容易突破原有的生活圈,比較參照對象范圍大幅擴大,參照群體范圍的擴大會增加更多的社會比較,而社會比較會影響個體的相對剝奪感,進而影響個體的社會公平感知。①孟天廣:《轉型期中國公眾的分配公平感:結果公平與機會公平》,《社會》2012 年第6 期。個體對社會公平的“社會想象”會直接影響其對政府福利責任的正當性判斷,越感知社會不公平,就越認為政府應當承擔福利責任,從而虛擬化會通過對社會公平感的中介作用來強化個體的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

        H2c:虛擬化通過強化個體的社會不公平感知來強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從互聯網化的負面效果角度出發(fā),認為個體在獲得更多的風險信息的同時,由于社會比較行為的增加,因而增加了其對風險的感知。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常常以“最短時間+最大空間”的方式擴散,“風險的社會放大”會最終放大個體的風險預期。由以上理由我們可以認為虛擬化會提升個體的風險感知水平,并強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有研究發(fā)現,職業(yè)自動化替代會通過增強職業(yè)個體對未來的風險預期來強化其政府養(yǎng)老偏好。

        但是從互聯網的正面效果來看,互聯網帶來了信息搜集效率提升和多樣性增加,個體可以更為便捷地獲取所需信息,反而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個體不確定風險。虛擬化的深入對個體而言反而是一種融入未來社會的“新技能”,互聯網的融入一定程度上還會內化為個體的知識資本存量,提升其面對不確定社會的信心,也增強其風險承受能力。個體使用更多的虛擬化技術,拓寬其工作信息渠道與投資渠道,增加其社會網絡資本,由此跨越時空的資源更易觸及,反而提升個體對未來的樂觀預期。②張樂、李森林:《信息通信技術普及中的民生風險感知轉變》,《科學學研究》2022 年第8 期。如果個體對未來的風險預期較高,福利態(tài)度往往就會更傾向于要求政府承擔更多的福利責任。因此,本文認為虛擬化會通過降低個體的社會風險預期,從而強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H2d:虛擬化通過降低個體的社會風險預期來弱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三、數據與實證方法

        (一)數據與關鍵變量

        本文的數據來自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hinese Social Survey,CSS)2015 年、2017 年、2019 年的數據。該數據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搜集和發(fā)布,2019 年數據為其最新公布的數據。該調查樣本覆蓋了全國25 個省,2015 年、2017 年、2019 年數據庫分別完成樣本數9397 個、10143 個、10283 個,具有全國代表性。

        本文主要關注個體生活虛擬化對其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影響,主要包括CSS 數據中的生活中互聯網使用具體行為、政府福利責任偏好、社會權利意識、經濟個人主義、社會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等數據。本文的主要目標是研究虛擬化對公眾福利態(tài)度轉變的影響,青年一代是伴隨著互聯網而成長的一代,與生俱來互聯網使用程度非常高,被稱為“虛擬一代”。這一代人成年之后沒有體驗互聯網普及前后生活的巨大差異,難以洞察不同虛擬化程度對福利態(tài)度的潛在影響。根據我國互聯網普及進程分析,1986—2006 年為緩慢發(fā)展階段,年增長率不超過2%;2007—2013 年為高速普及階段,其中2007—2010 年年增長率超過6%。①杜創(chuàng):《網絡外部性、臨界容量與中國互聯網普及進程研究》,《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 年第6 期。虛擬化進程切換與加速階段越發(fā)顯示虛擬化的深遠影響。因此,本文將聚焦于2007 年已年滿18 歲、出生于1989 年以前的群體。本研究在2019 年度數據庫中篩除30 歲以下、缺失值較多的樣本。為統(tǒng)一口徑,本研究對2015 年、2017 年的數據也做同樣的篩除處理,最終在三年數據中分別獲得8738 個、8524 個、8672 個有效樣本點。

        1.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為受訪者的政府福利責任偏好變量。本文采用CSS 數據庫問卷中的問題測量“社會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責任,不應當由普通百姓負擔”,類似的題項被廣泛應用于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測量中。本文考察反對態(tài)度與支持態(tài)度的差異,故將“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賦值為0,“非常同意”和“比較同意”賦值為1。

        2.解釋變量

        本文主要的解釋變量為被訪者的生活虛擬化程度,以“您上網進行下列活動的頻率”構建生活虛擬化程度指標。這一問題具體包括瀏覽時政信息(比如:看黨政新聞)、娛樂與休閑(比如:玩網絡游戲/聽音樂/看視頻/讀小說)、聊天交友(比如:微信等交友活動)、商務或者工作、學習教育、網上購物/生活服務(比如:網購、外賣、地圖導航、地圖定位等)、投資理財等七類行為,頻率選項依次為“幾乎每天、一周多次、一周至少一次、一月至少一次、一年幾次、從不”,賦值分別為從6 到1。虛擬化程度是受訪者的個人網絡生活方式,是外在行為的綜合性概念,難以直接衡量,需要采取綜合評價方法。指標綜合評價方法較多,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大體上可分為客觀賦權法與主觀賦權法兩類??紤]行為變量之間的模糊性,本文采取因子分析法進行虛擬化指標構建,以提高測算的可信度,具體按以下步驟完成指標構建與計算。

        (1)模型檢驗

        本文對各個互聯網使用行為測項進行因子分析。2019 年、2017 年、2015 年度的KMO 值分別為0.881、0.940、0.711,Bartlett 球形度檢驗p 值均為0.000,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這些互聯網行為測項均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標準化

        本文對各個行為測項的原始分值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使用“Z 分數法”,標準化轉化后測項的均值為0,方差為1,從而保持統(tǒng)計口徑一致。

        (3)提取公共因子

        本文將特征值大于1 且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0%作為因子分析的下限,將旋轉后的成分得分系數乘以相應的標準化后的測項標準化數值并匯總,即得到各個公共因子得分。

        (4)計算因子得分與綜合得分

        本研究以各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分別乘以各公共因子得分,累加后得到虛擬化綜合得分。

        (5)計算虛擬化程度指標分值

        本研究最后采取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將虛擬化程度綜合得分轉化成百分制,即采取某被訪者的綜合得分與最低分的差值/最高分與最低分的差異×100,有關指數見表3。

        表3 各年度居民生活方式虛擬化程度指數

        3.中介變量

        本文認為虛擬化會通過對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的中介作用最終作用于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1)經濟個人主義,反映個體自立的態(tài)度,是否應該對自己的福利負責的態(tài)度。本文采用被訪者對“富人能取得財富最主要的原因”問題作為經濟個人主義的測項,選擇“有能力和才干”“工作努力”“敢于冒險”等涉及自身后天原因的選項則賦值為1,其他外在原因則賦值為0,并對其分值相加,分值為0~3,分值越高,經濟個人主義的程度越高。

        (2)社會權利意識,反映個體對自我享有的社會權利的感知與態(tài)度。本文以CSS 調查中被訪者對政府水利建設征地拆遷的態(tài)度為社會權利意識測項。如果被訪者支持甲方“滿足個人需求才能搬走”的觀點,就賦值為1,代表其具有社會權利意識;如果被訪者支持乙方“服從政府安排”的觀點,就賦值為0。

        (3)社會公平感知,反映個體對社會整體性公平程度的感知與態(tài)度。本文以CSS 調查中“總體來說,您對現在社會總體公平公正情況的評價”題項為社會公平感知測項。對該問題的同意程度賦值范圍為1~10,分值越高,越感覺公平程度越高。

        (4)社會風險預期,反映個體對未來風險程度的感知判斷。本文以CSS 調查中“您認為自己在未來的社會地位?”題項為風險預期測項。對該問題的同意程度賦值范圍為1~5,分值越高,地位越低,當個體認為自己在未來的社會地位越低時,意味著其對未來收入的風險預期越高。

        4.調節(jié)變量

        本文調節(jié)變量包括年齡、社會階層與區(qū)域GDP 增速。(1)年齡,將30~70 歲的被訪者年齡分組為3 組,分別為“30~44 歲”“45~59 歲”“60~69 歲”。(2)社會階層,為被訪者對自己在本地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層次評價,分為“上與中上”“中”“中下”“下”共四個層級。(3)宏觀調節(jié)變量主要考察地區(qū)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體現經濟環(huán)境與技術環(huán)境的互動,主要分析所在省份近三年的GDP 平均增速。

        5.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參考前人研究發(fā)現的可能影響受訪者主觀福利水平的其他因素,主要為人口統(tǒng)計變量,包括性別、家庭規(guī)模、受教育程度、個人工作單位性質、婚姻狀況、居住地、生活滿意度等。

        以上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

        (二)模型設定

        為了檢驗虛擬化程度對個體的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影響路徑,本研究構建以下組回歸方程:

        方程中PREFERi表示個體的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偏好,為二分變量,VIRTUALi表示個體生活的虛擬化程度,CONTROLi表示控制變量,εij為隨機干擾項。由于因變量是二分變量,故本文采用最Logistic 回歸分析。

        同時本文還將研究虛擬化程度如何通過影響個體的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等價值觀變量并最終作用于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由于本文采取的是Logistic 回歸,其中介模型中各個回歸系數量尺不同,因而無法直接計算中介效應。對因變量為分類變量的方程進行中介效應分析,無法采取Bootstrap 方法檢驗,但是可以通過標準化轉換實現回歸系數的等量尺化。本文通過計算出各個邏輯回歸方程標準化的回歸系數,然后采用系數乘積法或系數差異法得到中介效應等信息。根據劉紅云的研究,對于因變量為二分類的數據,使用系數乘積法估計中介效應的精度最高。①劉紅云、駱方、張玉、張丹慧:《因變量為等級變量的中介效應分析》,《心理學報》2013 年第12 期。因此本文將采取回歸系數標準化和系數乘積法估計中介效應。

        四、數據分析結果

        (一)虛擬化的直接影響效應

        基于以上的樣本數據,本部分對個體虛擬化程度與政府福利責任偏好之間的關系進行邏輯回歸檢驗。表4 中每個年度的第一列為不控制任何變量的logistic 回歸結果,第二列為加入居民特征等控制變量的logistic 回歸結果,第三列為加入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等價值觀變量的logistic 回歸結果。結果表明虛擬化程度顯著降低政府福利責任偏好,虛擬化程度每提升一個單位,政府福利責任的支持與反對的概率比相比之前就會下降,即支持的概率會下降、反對的概率會上升。從縱向比較看,虛擬化程度的影響程度在不斷加深,加入所有控制變量之后,2015 年虛擬化程度對福利責任偏好的影響不顯著,其EXP(β)值為0.913。2019 年EXP(β)值更是僅為0.426,這表明虛擬化程度每提升一個單位,支持與反對的比率僅為變化前的0.426,即虛擬化程度如果降低一個單位,支持與反對的比率則提升2.35 倍。因此可以看出虛擬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深入影響居民對國家福利責任的態(tài)度,降低了居民對于國家承擔福利責任的支持程度。模型加入人口統(tǒng)計的控制變量和4 個價值觀變量后虛擬化程度與個體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關系依然顯著,兩者間正向影響關系表現出較好的穩(wěn)健性。2019 年、2017 年三個模型的結果在顯著性與EXP(β)值方面表現基本一致,進一步凸顯虛擬化程度的事實存在性。

        表4 虛擬化影響居民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Logistic 回歸結果

        與各個控制變量相比,虛擬變量對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程度均高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生活滿意度等傳統(tǒng)影響因素,同時也高于經濟個人主義、社會權利意識、公平感知、社會風險預期等價值觀變量,說明在虛擬化日益深入的時代,技術對生活的滲透已成為研究福利態(tài)度不可忽視的核心變量。

        (二)中介傳導路徑

        本部分通過對邏輯回歸系數的標準化處理,實現回歸系數的等量尺化最終使用系數乘積法完成中介效應的計算。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僅有部分價值觀變量的中介效應顯著,不同年度的價值觀變量中介效應存在差異。總體來看,虛擬化程度通過風險預期和經濟個人主義兩個中介變量影響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而社會權利意識和社會公平感知的中介效應不明顯。虛擬化程度會增強個體的經濟個人主義、降低個體的風險預期,從而弱化政府福利責任,這一數據結果驗證了前人相關研究結論。虛擬化會塑造個體的經濟個人主義,自我依賴意識的崛起會減少其對政府福利供給的訴求。中國長期以來的補缺型福利制度極具“底線性”特征,也形成了福利文化中“兜底”“安全底線”的觀念認知,風險預期與政府福利責任的影響關系被多項研究驗證,本部分的數據顯示風險預期作為核心的中介變量,在虛擬化與福利態(tài)度之間具有較強的傳導作用。

        社會權利意識傳導路徑的不成立結果與前人關于東亞儒家福利文化的部分研究結論一致。東亞文化調家庭主義和“孝道”的福利文化與西方福利文化不同,個體很少基于其公民權利要求政府承擔福利責任,往往對政府福利供給的期待較少。本文中介效應也發(fā)現虛擬化難以通過塑造個體的社會權利意識并不能強化其福利態(tài)度。①Yang K.,Peng H.and Chen J.,“Chinese Seniors’Attitudes towards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Welfare:Selfinterest,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Vol.28,No.2,2019,pp.208-216..

        其次社會公平感知傳導路徑的不成立可能與中國的特殊國情有關。有研究發(fā)現,盡管中國社會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但民眾對社會公平程度的評價較高。②Whyte,M.K.and Han,C.,“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Distributive Injustice:Beijing and Warsaw Compared,”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Vol.13,No.1,2008,pp.29-51.有學者的解釋是中國民眾認為快速發(fā)展中的不平等主要源于個人而非社會制度,這是可以接受的。③劉欣、胡安寧:《中國公眾的收入公平感:一種新制度主義社會學的解釋》,《社會》2016 年第4 期。由此可見感知社會不公平如果歸因于自我,就不會強化其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

        從傳導路徑的縱向變化來看,個體虛擬化程度會降低其風險預期,從而降低其支持政府承擔福利責任的程度,但是其中介效應占比變化較大,2017 年風險預期中介比重為38.25%,2019 年降為8.25%。同時經濟個人主義的中介效應在2017 年并不顯著,僅在2019 年具有4.08%的顯著中介效應。以上可見虛擬化作為對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路徑更加多元,反映了虛擬化對個體認識與態(tài)度的全面塑造。

        (三)異質性分析

        如表6 所示,本部分將年齡劃分為三組,分別為30~44 歲、45~59 歲、60~69 歲,總體上各個年齡組的生活虛擬化程度均弱化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表現出較好的穩(wěn)健性。另外,2019 年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虛擬化對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影響強度隨著年齡組提升而提升,虛擬化程度每提升一個單位,60~69 歲年齡組群體對政府福利責任的支持與反對比率下降68.9%,而30~44 與45~59 歲年齡組群體比率則分別下降46.6%和57.3%。2017 年也呈現類似情況。這反映了虛擬化程度在不同年齡群體中的邊際效應差異,老年組由于互聯網使用年齡較晚,虛擬化程度較低,虛擬化影響的邊際效應更高;而青年組長期接觸互聯網,虛擬化程度較高,虛擬化影響的邊際效應相對低。同時年份間EXP(β)值呈現下降,這反映了虛擬化逐步滲透導致影響強度與深度的強化。

        表6 虛擬化影響福利態(tài)度的異質性分析

        從樣本數量實際出發(fā),本部分將社會階層整合為四組,分別為上/中上層、中層、中下層和下層。從不同階層的EXP(β)值差異來看,總體呈現為拋物線的形態(tài),即中間階層的影響強度相對較低,而高階層和低階層影響強度相對較高。上/中上社會階層群體的虛擬化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其對政府福利責任的支持與反對比率則下降78.8%,下層階層比率下降71.2%,而中下階層相應數值僅下降60.6%。這一定程度反映了龐大中間階層的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相對穩(wěn)定性。

        筆者對被訪者來源省份的GDP 近三年增速進行統(tǒng)計,并對三年平均增速按高低進行排名,按排名后25%、25%-75%、前25%分為三組,分別為低、中、高GDP 增速區(qū)域??傮w而言,GDP 增速較慢的區(qū)域,其虛擬化影響強度相對較高。低增長的區(qū)域樣本虛擬化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其對政府福利責任的支持與反對比率則下降75.5%,而高增長區(qū)域樣本的相應比率僅為62.5%。這說明虛擬化的弱化效應在低增長區(qū)域具有更加明顯。

        五、結論與討論

        福利責任態(tài)度本質上反映著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認知邏輯,個體對國家福利責任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想象的社會原則”和“想象的社會結果”。①蘇振華:《理解社會公平感:媒體建構與公眾感知》,《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 年第1 期?;ヂ摼W全面滲透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日益虛擬化,技術的力量必然對個體的認知與態(tài)度產生深遠影響。以往對福利態(tài)度的研究大多忽略了技術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本文從社會建構論的視角,將宏觀的技術環(huán)境與微觀層面的個體心理結合起來,探討了生活方式虛擬化程度如何作用于個體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機理,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虛擬化程度顯著降低政府福利責任偏好。虛擬化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政府福利責任的支持與反對的比率相比之前就會下降,即生活方式虛擬化程度越高,其支持政府承擔福利責任的程度越低。在加入人口統(tǒng)計變量、相關心理變量之后,其影響關系表現出較高的穩(wěn)健性。同時,虛擬化程度的影響作用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個體特征變量和相關心理變量的作用。進一步從縱向比較來看,虛擬化程度對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弱化作用隨著時間推移在不斷加強,2019 年的弱化效應相比于2017 年提升了33.1 個百分點。這反映了虛擬化日益嵌入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日益演化為“社會性制度”,形成人們生活生產中傳播與活動的框架與規(guī)則,正全面塑造著人們的社會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

        2.從中介傳導路徑看,虛擬化程度主要通過風險預期和經濟個人主義兩個中介變量影響福利政府責任態(tài)度,而社會權利意識和社會公平感知的中介效應不明顯。這一結論反映了中國的特殊國情,東亞福利文化中的個體很少基于其公民權利要求政府承擔福利責任。中國國民對社會公平容忍度高,更習慣于將不公歸因于自我,因此虛擬化通過社會權利意識和社會公平感知來影響福利態(tài)度的傳導路徑不存在。而中國“補缺型”福利制度強化了國民對福利的風險“兜底”認知,國民對福利的安全性異常敏感,導致社會風險預期變量具有較高的中介作用。從傳導路徑的縱向變化來看,經濟個人主義的中介效應在提升??梢娞摂M化作為對福利態(tài)度的影響路徑更加多元,反映了虛擬化對個體認識與態(tài)度的全面塑造。

        3.虛擬化對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弱化效應在不同群體中存在異質性。第一,年齡越大,虛擬化對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影響強度就越大;第二,虛擬化影響效應差異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總體呈現拋物線形態(tài),即中間階層的影響強度相對較低,而高階層和低階層的影響強度相對較高;第三,區(qū)域經濟增長速度越低,虛擬化對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的弱化效應就越明顯。

        由以上結論可以看出,生活方式虛擬化是促進我國居民政府福利責任態(tài)度轉變的重要因素。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面臨著“福利剛性”和“福利緊縮”的雙重壓力,公眾對福利的敏感程度大大提高,福利責任歸因常常會決定輿情的演化方向。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政策層面應充分認識到,居民生活方式的虛擬化演進可以有效降低其政府福利責任訴求傾向,減少福利輿情的政府歸因,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會不滿情緒、降低福利輿情的放大風險。國家應積極加強各類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虛擬化程度,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虛擬化轉型;不斷提升國民的互聯網素養(yǎng),加速推動居民的生活方式現代化進程,緩解居民對國家福利責任的訴求程度,消除由虛擬生活方式導致的新型數字化差距,避免由此引發(fā)的福利態(tài)度差異;關注影響機制的異質性,關注邊緣群體的虛擬化差距與福利責任態(tài)度。

        猜你喜歡
        虛擬化福利態(tài)度
        玉米福利
        基于OpenStack虛擬化網絡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電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0
        態(tài)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都是你允許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對基于Docker的虛擬化技術的幾點探討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0
        虛擬化技術在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造中的應用
        電子測試(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56
        夏天好煩 懶也能穿出態(tài)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那時候福利好,別看掙幾十塊錢,也沒覺得緊巴巴的
        態(tài)度決定一切
        SZEG?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熟女人妇交换俱乐部|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变影院| 亚洲精品一区网站在线观看|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东京热加勒比视频一区|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视频|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激情网色图区蜜桃av| 高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三级国不卡顿| 日韩精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专区|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精品加勒比| 久久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色戒|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内人妖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色欲网天天无码av| 成人男性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专区无遮|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国产久色在线拍揄自揄拍|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日本成人久久| 丰满人妻被黑人中出849| 黑人上司粗大拔不出来电影| 日本一二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va|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五月四房播播|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熟妇裸体视频在线| 素人激情福利视频| 欧美在线日韩| 国产欧美日韩久久久久| aa片在线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av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