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建蘭
做事情拖拉、喊半天都不會動;
拿著手機看電視、玩游戲,不督促就不學習;
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受外界影響;
不遵守規(guī)則,事先訂好的計劃沒法實行,總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
脾氣大,說不得,還很沖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
接受家長咨詢,經常會聽到各種抱怨。不管是學習沒有動力、做事拖拉,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其實可歸結為同一個問題——孩子自控力較差。
20世紀60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先讓30名4歲左右的兒童待在一個教室里,并告訴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得到1塊棉花糖,想吃的話只要按下鈴,馬上就可以吃;不過,誰要是能等到老師回來再吃,就可以得到2塊棉花糖。說完,研究人員便離開房間。糖的誘惑是巨大的,結果可想而知,大部分孩子平均等待時間只有1分鐘。
但這過程中,令米歇爾教授印象深刻的是,他觀察到一個4歲的孩子突然把手搭在按鈴上,可與此同時,那個孩子也面露疑惑之色并驚訝地看著自己的手。原來,孩子并不總是心甘情愿服從誘惑的,在向誘惑投降之前,他的大腦也經歷了一場激烈斗爭。
是的,哪怕誘惑巨大,孩子天然還是想要做得更好、想要自我控制。每個孩子其實都有求上進的本能,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太過焦慮,怕孩子遲到,每天催促;怕孩子不寫作業(yè),每天提醒。我們用自己的命令、嘮叨和指責,阻礙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fā)展。
那么,棉花糖實驗里那些克制住沖動,最后拿到2塊棉花糖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孩子們的答案是:“我想象這不是棉花糖,而是白云,我總不能吃白云吧?!薄拔野烟峭崎_,把盤子反過來擋住,讓自己看不到它。”
受到這些答案的啟示,米歇爾教授在第二輪實驗中改變了一些前提條件,離開房間前告訴孩子:“你可以想象這個棉花糖不是真的,說不定你就可以很容易等待啦?!边@樣一個小小提示,使孩子平均等待時間從1分鐘提高到了18分鐘!聽上去不可思議,但這就是孩子的力量,他們的腦袋瓜里總有自己的方法。
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家長們要做的,是多一些理解,嘗試去引導,以及最重要的信任。
我家小朋友上幼兒班大班時很愛看動畫片,拿起平板電腦就不放下。有一次我晚上11點出差回來,他還捧平板看得津津有味。于是我對他看平板進行了嚴格管理,規(guī)定每天不超過1小時,結果他不看平板了,而是玩起了爺爺奶奶的手機。
我調整了一下策略,先是讓家里人都少看手機,給小朋友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然后我跟小朋友商量,讓他自己管理平板。他想什么時候看動畫片,就自己去柜子里拿,但是每天只能看1小時(我設置了1小時屏幕使用時間),時間到了放回柜子。如果做到了,他就可以在柜子上貼朵花,等花貼到10朵,我們就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慶祝一下。小家伙聽完很開心,拿著平板鄭重地放進柜子里。
家長的信任擁有想象不到的魔力,小家伙像是一下長大了,看完1小時就不再多看。每次他貼上小花的時候,都像是給自己頒了一個大獎,特別開心。我也會夸他遵守承諾,學會自我控制,抵抗誘惑。有了自我掌控感,孩子對平板的使用時間遵守得越來越好。
今年孩子升入初中,假期里,我還是一樣和他商量,確定具體的娛樂時間和內容,就讓他自己管理,做好表格記錄。我希望這不僅培養(yǎng)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更讓他體驗達成目標的愉悅感。
亞里士多德曾說,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要從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自控力,讓他們變得更加堅韌,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