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郭志茹,夏愛娟,王秀平
1.壽光市人民醫(yī)院護理部,山東壽光 262700;2.壽光市人民醫(yī)院骨科,山東壽光 262700;3.壽光市人民醫(yī)院產科,山東壽光 262700
在糖尿病中妊娠期糖尿病較為常見,且近年來該疾病發(fā)生率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變化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1-2]。該疾病早期若控制效果欠佳,會引發(fā)流產、早產、巨大兒等并發(fā)癥,對母嬰機體健康均有嚴重負性影響[3-4]。目前,臨床上在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時以藥物治療、飲食控制等方式為主,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使其保持在正常區(qū)間內,但多數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了解較少,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容易在用藥、飲食等方面出現(xiàn)不規(guī)范行為,對預后及妊娠結局造成影響[5-6]。對此,早期予以患者全方位護理干預,促進其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提升疾病控制有效性十分重要。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具有系統(tǒng)性特點,通過早期為患者提供心理、行為、認知等方面的干預,可減少危險因素[7]。延續(xù)護理可實現(xiàn)延續(xù)臨床護理,以患者居家期間依舊接受專業(yè)護理指導與護理的目的,對完善護理,提升護理全面性有積極作用[8]。本研究選取2019 年1月—2023 年1 月壽光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0 例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0 例,按盲選抽簽法分組,研究組(80 例)年齡22~35 歲,平均(28.43±3.21)歲;孕期15~25 周,平均(20.13±1.47)周;體質量51~75 kg,平均(63.15±2.85)kg。對照組(80 例)年齡22~36 歲,平均(29.04±3.08)歲;孕期15~26 周,平均(20.48±2.16)周;體質量52~76 kg,平均(64.32±3.14)kg。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者;②經臨床檢查,綜合體征表現(xiàn),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者;③對研究內容了解,同意參與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妊娠期高血壓、惡性腫瘤疾病者;②患有精神、認知障礙性疾病者;③先兆流產者。
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①病情監(jiān)測:監(jiān)測血糖水平、臨床表現(xiàn),若出現(xiàn)異常應使臨床醫(yī)師立即知曉,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②健康宣教:以常規(guī)形式(發(fā)放宣傳手冊、口頭講解)完成健康宣教。③用藥指導:遵醫(yī)囑叮囑患者相關藥物正確服用頻次、劑量等。④生活護理:指導患者飲食方面注意事項,包括每日糖分攝入控制量,叮囑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指導運動注意事項,說明運動對疾病控制及促進分娩的積極作用等。
研究組施以早期綜合護理結合延續(xù)護理。(1)早期綜合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第一階段健康教育在入院后第1 天開展,發(fā)放宣傳手冊后,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采取通俗語言表達方式講解其當前病情、潛在風險以及飲食等方面注意事項。第二階段健康教育在治療期間開展,以患者病情為切入點,遵醫(yī)囑講解相關藥物服用頻次、時間、劑量等,根據其存在的錯誤認知、不良行為,講解日常自我護理要點、疾病監(jiān)測方法及維護要點,強調遵醫(yī)囑用藥、進餐對疾病控制的影響等。②心理護理:增加有效溝通,以患者負性情緒成因為切入點,采取安慰、引導等措施,可展現(xiàn)同類型治療成功案例,增強其信念。③飲食護理:根據患者血糖水平、體質量、營養(yǎng)狀況制訂各階段飲食調節(jié)方案,合理控制營養(yǎng)物質攝入占比,包括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進餐頻率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定時檢測患者血糖水平,根據檢測結果對飲食方案進行調整。④運動指導:指導選取合適的運動方式,如孕婦瑜伽、散步等,合理控制運動時間、強度,叮囑運動過程中監(jiān)測心率、血壓等,避免運動量過大。
(2)延續(xù)護理:建立微信群,邀請患者加入,定時發(fā)送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各階段飲食、運動及用藥注意事項,并發(fā)癥預防措施等。并根據患者血糖控制情況、反饋對宣教內容進行調整,對知識掌握度較差者可采取語音或視頻等工具一對一講解,糾正其錯誤行為與習慣。定期行電話隨訪、上門隨訪。
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紅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PG)。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使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unnn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包括血糖監(jiān)測管理(目標值:14 分)、飲食管理(目標值:28 分)、足部護理(目標值:14 分)管理、運動管理(目標值:14 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
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產后出血。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對比(±s)
?
護理后,研究組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s),分]
?
研究組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對比
妊娠期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葡萄糖需求量增加、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以及胰島素抵抗均與該疾病的發(fā)生有緊密聯(lián)系[9]。該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尿量、每日進餐量以及飲水量增加,伴有皮膚針刺感、視覺模糊、觸覺異常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包括胚胎發(fā)育異常、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巨大兒等,對母嬰健康均有損害[10-11]。多數患者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可使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圍內,經生活方式干預血糖水平依舊無改善的患者應接受藥物治療[12]。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正確用藥對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及妊娠結局改善均有重要意義。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疾病認知,且自我護理能力差,導致療效欠佳。常規(guī)護理雖然可輔助治療,但缺乏針對性、個體化,無法滿足患者差異性需求,且護理實施時間具有盲目性,導致護理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tài)[13-14]。因此為患者提供全方位護理輔助提升血糖控制有效性十分重要。
本研究數據顯示,護理后與對照組血糖水平比對,研究組的顯著降低(P<0.05)。護理后與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對,研究組各評測值均較高(P<0.05)。與對照組不良妊娠結局比對,研究組的更低(P<0.05),由此說明,聯(lián)合運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與延續(xù)護理可提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血糖控制有效性提升,改善妊娠結局。原因分析為: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時間較為明確,且循序漸進展開各項護理措施,具有全面性、高效性特點。如健康教育的實施分階段進行,相較于一次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的方式可使患者更易于掌握。在妊娠早期講解疾病基礎知識,并基于患者病情、危險因素對宣教內容進行優(yōu)化,可滿足患者個體需求,使其疾病控制、自我護理意識均得到提升。并逐漸細化疾病知識、自我護理方法的講解,可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形成良好行為習慣。早期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心態(tài)重視度較高,通過增加與優(yōu)化心理干預,不僅可輔助患者轉變心態(tài),還可提升其認同感、依從性,為后期護理實施提供支持。通過對飲食、運動指導內容細化、個體化,以此可進一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延續(xù)護理借助微信等工具可建立多條交流渠道,在患者出院后為其提供專業(yè)指導與護理,以此可避免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意識降低,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延續(xù)臨床護理。由此將兩種護理模式結合進行,可使患者妊娠期至分娩期均得到優(yōu)質護理,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從而改善妊娠結局。
綜上所述,在早期綜合護理干預的基礎上,予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延續(xù)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有效性,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