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恩坤
編者按:隨著消費的結構化和市場進一步細分,圈層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商業(yè)熱詞,特別是社交屬性較強的產品,從圈層突破,已成為營銷推廣的共識。利用圈層這一杠桿撬動整個社交網絡,成為當今企業(yè)營銷推廣的新課題。本刊將結合深入淺出的案例剖析,從底層邏輯出發(fā),解讀圈層營銷最新發(fā)展脈絡,并帶來翔實的方法論指導。本文為本系列第二篇。
圈層和渠道一體化,首要在理解底層邏輯。
從營銷推廣落地入手,構建圈層和渠道一體化的目的是增值。增值有兩個維度:一是圈層增值,二是渠道增值。
一個產品之所以被稱為品牌的基石,就是它的社交價值。產品在市場上流通,除了社交價值之外,還有商品屬性,也就是產生了市場價值。
對于這兩種價值進行評價和認證的環(huán)節(jié)是誰?根據上述兩個維度,就分成了與圈層和渠道有關的兩組用戶結構。他們分別對這兩種價值進行認證,從而打造出一條以社交產品為上游的生態(tài)鏈條,也就是品牌推廣的增值鏈。
第一組,是負責評估社交價值的用戶結構,他們是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員工)、大C(重度消費者)、普C(普通消費者)和會員等。
第二組,是負責推動市場價值的渠道成員,包括品牌體驗店、超級小B 和核心小B(兩者合稱為超核小B)、一般小B 店。
需要明白的是,由于社交產品靠用戶建立口碑,一個超級用戶的影響力相當于一個普通用戶的幾十倍。需要強調的是,超核小B 推廣貢獻能力是普通小B 的5—10 倍,而且他們本身就有配套的體驗服務基礎設施。
社交產品要想在市場上有良好的表現,僅僅靠評價功能和歷史評價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生態(tài)鏈上運作起來。社交價值要獲得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認知加分推動才行。這個生態(tài)鏈是個閉環(huán),如果能反復得到一個或者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加分認知,社交產品的身價就會持續(xù)提升。
圈層和渠道一體化就是把B、小B、KOL、KOC連接在一起,通過品牌商和經銷商,構建一個多方互動、彼此共贏的關系機制。
為什么要這樣做?
這是深度分銷又前進了一步,原來靠小B 門店的推薦和推銷來完成,現在出現了用戶結構化,形成了KOL、KOC、大C、普C 這樣的用戶結構,他們組合成一個個圈層。社交產品要通過品牌推廣對用戶結構的心智產生影響,來構建品牌的認知勢能。
站在社會網絡的視角來理解圈層,實際上深度分銷不是失效了,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從原來的小B 端遷移到了一個個圈層。品牌如果不能與更多的圈層建立關系,收不到用戶的真實反饋,自然也沒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就很難形成網絡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
深度分銷在上一個時代被奉為圭臬,但如果不能在新時代及時升級,就可能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在數字化時代,用戶行為和評價是所有價值的源點,是最核心的價值。
品牌是什么?廠家的思維只是單方面的認知,客戶和用戶認為你是什么才是核心。因此,品牌與用戶的認知失調或者錯位是構建關系的初始。
在此先將關系設定為:超核小B—搭臺交互、KOL—背書影響、KOC—關系連接、大C—示范轉化、普C—跟風效仿。
構建關系機制是通過超核小B 圈層的影響力,達到破圈和多圈互動的目的。超核小B 原來的價值是以推廣為主,現在要升級為搭臺聚人氣,以組織動員核心用戶為主,因為小B 的用戶數量是非常有限的。
以煙酒店為例,一個煙酒店一般不超過30 個核心用戶和5 家團購單位。普通用戶大部分是隨機用戶,基本上只有交易沒有關系。
KOL 是指用戶身邊的專業(yè)人士或民間達人,這不同于平臺的KOL 概念(后面的文章會專門解釋)。普通用戶的連接是通過KOC 來完成的,普通用戶不是在小B 的渠道網絡里,而是在KOC 的社交關系里。
大C 與KOL、KOC 本身就是熟人,他們通過超核小B 搭臺,組成了一個小圈子。大C 是指一次性購買數量較多的用戶,自用為主,一般不會轉介紹,但是對普C 有一定的消費示范效應。
前面提到,KOC 才能連接海量的普通用戶,一個品牌的成功不但有核心用戶結構,還需要海量的普通用戶支撐,否則就只是一部分人小圈子的產品,無法成為具有流通價值的品牌。原來的深度分銷是圍繞小B 門店進行的,當下的營銷重點要以KOC 為中心,由小B 搭臺,構建一個關系路線圖,通過小B 身邊熟悉的關系,向KOL、KOC、大C、普C 推導,分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小B 是起點,KOC 是終點,由小B 至KOL 至KOC;
第二階段:KOL 是起點,大C 是終點,由KOL 至KOC 至大C;
第三階段:KOC 至大C 至普C;
第四階段:最終形成小B 至KOL 至KOC 至大C至普C 這樣的結構鏈條。
這個機制中,KOL、KOC、大C 就是轉介紹的關鍵人,也是這條關系鏈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通過上下環(huán)節(jié)的相互影響來驅動轉介紹的層層遞進。品牌商和用戶之間是陌生的,缺乏起碼的信任,而通過關系鏈中上下環(huán)節(jié)的層層轉介紹,建立了基礎信任。這就相當于關系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人物為小B 和用戶之間提供了信用擔保,做了人品背書。
小B 的起手式更多的是熟人人情,要想實現常態(tài)化銷售,就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利益機制。
上下環(huán)節(jié)要想層層遞進,就要解決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具有推動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意愿和能力問題。驅動一個環(huán)節(jié)提供轉介紹幫助,不僅僅靠一兩次人情,還要建立多方共贏的機制,才能確保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
影響代言:轉介紹環(huán)節(jié)要想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僅需要KOC 有影響力去驅動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關系人,還需要KOC 有意愿幫助小B 去驅動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關系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關系人,都需要具備能力和意愿。
基礎服務:要推動用戶關系的層層遞進,不僅需要和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建立足夠好的關系,讓其愿意提供轉介紹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提供服務的基礎硬件和利益,才能更好地激發(fā)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關系人提供幫助的意愿和積極性。
雙向推動:這里有正推和反推的雙向推動。正推就是從小B 身邊的KOC 開始,反推就是KOL 去影響KOC,實現雙向加持。單向加持一是影響力不夠,二是形不成影響力組合,無法實現正反饋。再者,與熟人之間一對一溝通不但成本高,也建立不了立體化的認知體系。
場合標簽:盡可能不要以銷售者身份出現,而是要制造圈層標簽,圈層標簽就是通過活動的場合,迅速建立好感,拉近與同類的距離,確立信任關系。
梳理一下圈層和渠道一體化的觀點:
圈層是渠道的延伸,有了圈層視角,渠道的視野更大了,開始有了運營用戶和挖掘用戶資源的概念,關系鏈變長了。渠道會嵌入圈層之中,重獲新生,仔細研究超核小B 就會發(fā)現,渠道功能升級,還有了媒介功能,很像一個聚集用戶的網絡樞紐節(jié)點。
圈層和渠道一體化的背后,有一個嶄新的商業(yè)和運營結構正在成形,移動互聯只是一個思維,更重要的是背后行為和結構的變化,合作替代博弈,圈層和渠道融為一體,情感連接取代權威影響,創(chuàng)造共生共融的生態(tài)系統,同時也取代傳統的連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