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 LV Jun;葉博 YE Bo;陳海峰 CHEN Hai-feng
(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 610036)
余姚江特大橋起于莊橋站南側、麗江西路北側,跨過余姚江后,止于余姚江南岸。新建橋位于既有杭深上行線余姚江大橋上游約25m 處,主要為跨越余姚江而設,是增建寧波三四線的控制性重點工程。橋梁全長958.780m,主橋采用80m+128m+80m 簡支直弦鋼桁梁形式跨越余姚江。主跨施工步驟如圖1。
圖1 余姚江特大橋頂推施工步驟圖
余姚江特大橋14#~15#孔跨為雙線128m 無豎桿整體節(jié)點平行弦三角桁架下承式簡支鋼桁梁橋,計算跨度128m,梁全長130m,節(jié)間長度為16.0m,桁高16.0m。兩片主桁中心距11.8m,人行道設置于主桁外側,人行道寬度為0.8m。
余姚江特大橋13#~14#跨和15#~16#跨結構形式為雙線80m 無豎桿整體節(jié)點平行弦三角桁架下承式簡支鋼桁結合梁橋。計算跨度80m,梁全長82m,節(jié)間長度為10.0m,桁高11.6m。
80m 與128m 鋼桁梁主桁上、下弦桿均采用焊接箱形截面,端部斜腹桿形式采用箱形截面,中部斜腹桿采用H形截面。采用焊接整體節(jié)點,箱形截面桿件均在節(jié)點外四面拼接,H 形截面桿件與節(jié)點采用插入式連接,主桁桿件與節(jié)點之間采用M30 高強螺栓連接。
鋼梁場內預制,現(xiàn)場拼裝;支架搭設結構簡便,基礎承載力要求較高;主體結構拼裝采用門式起重機,安全系數(shù)高;鋼桁梁采用邊拼邊頂施工方式;簡支體系轉換連續(xù)體系頂推施工,施工流程化繁為簡;無導梁施工,考慮結構特點以前跨鋼梁作為后跨鋼梁導梁,節(jié)省額外投入;頂推全過程液壓體系同步控制;安裝、頂進全程監(jiān)控測量;頂推跨度大、距離長、精度高、重量大;主墩采用雙滑塊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小,符合綠色發(fā)展理念;相對滿堂支架施工方式節(jié)省臨時材料使用,經濟性強;施工過程安全快捷,可適用于臨近既有線路施工。
頂推施工工藝見圖2 頂推施工流程圖。
圖2 頂推施工流程圖
包括支架基礎樁基、承臺,預埋件及上部支墩、滑道、橫向連接裝置,需計算符合承載能力是否滿足施工荷載。
采用33m-50t 門式起重機吊裝。安裝前,先在支架上放線放出基點位置,在梁上作出標記。安裝順序的原則為:前序桿件不影響后續(xù)桿件安裝。用全站儀復核桿件幾何位置,并作出微調。拼裝均在支架上進行,全梁預拱度通過節(jié)點處抄墊高度來進行設置,以一端梁底支點位置為基準,對后續(xù)節(jié)間的預拱進行調節(jié)。
在滑道梁前端設置反力座(見圖3),以精軋螺紋鋼為傳力索,連接滑塊和千斤頂,帶動鋼梁整體前移[1]。鋼桁梁的多點同步頂推采用DLZ 控制系統(tǒng),以保證各個千斤頂同步頂進[2]。
圖3 頂推反力座
根據現(xiàn)場環(huán)境要求及施工條件限制,項目將施工順序優(yōu)化,并舍棄傳統(tǒng)增設頂推導梁施工的方式,而創(chuàng)新使用臨時連接桿件將3 跨簡支鋼桁梁連接成為一個整體連續(xù)鋼桁梁。在過主跨上墩時,全橋以后部結構自重來平衡前端大懸臂的力矩,最大抗傾覆系數(shù)達2.19。其安全系數(shù)高,施工難度低,且臨時材料使用量較少,對于周邊環(huán)境影響小,特別是對既有鐵路、航道影響極小。全橋拼裝組合后結合體長度288m,頂推精度要求較高,因此對橫向糾偏措施及縱向頂推速度的控制極為重要。
滑塊下部設有限位板(如圖4 所示),可有效保證梁體左右受力不平衡發(fā)生旋轉、偏移;頂推若出現(xiàn)梁體橫橋向偏位,在豎向荷載較小時可采用縱向不等距離張拉控制(比如,橋梁中線左偏,將右側千斤頂錨固的時候預留2cm活動量,順橋向頂推時,先左側前移,可糾回梁體偏位)。當豎向力很大時,需安裝楔形塊(如圖5)強制糾偏。楔形塊的尺寸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定,其斜面坡度不大于1:4(坡度太大可能會直接拉斷,解決方式為可在滑塊下部限位板上切割小斜口導向)。斜面長度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適當調整,保證糾偏的有效性。
圖4 限位板示意圖
圖5 糾偏楔塊示意圖
頂推施工距離為321m,頂推重量為5300t;最大懸臂長度達116m,懸臂受力為87820t*m??箖A覆力由后部桿件自重提供,抗傾覆系數(shù)為2.19,上弦桿最大拉應力計算值為215MPa,實測值為197MPa,與設計基本吻合,且小于設計容許值264MPa(上弦最大受力處需根據計算和設計要求適當加強處理)。
頂推施工動力裝置:安裝于滑道頂進方向側有反力支座,支座前端安裝頂推穿心千斤頂作為動力裝置。
滑移裝置:滑道梁頂鋪設并焊接不銹鋼板,不銹鋼板上涂裝黃油作潤滑劑[3]?;瑝K下面安裝四氟乙烯板,以減小滑動摩阻。四氟乙烯下底面、潤滑劑、不銹鋼板頂面作為滑移面,此類裝置可有效減小摩阻系數(shù),最小可至0.1 以下。
滑塊:滑塊是用于傳遞鋼梁豎向荷載以及頂推縱向荷載的裝置,由于其承載鋼梁整體重量大,安裝位置必須位于節(jié)點板加強位置。同時,滑塊行進過程中,需考慮支架受力,偏心距不宜過大。頂進:頂進是通過滑道梁端頭千斤頂提供牽引力,帶動傳力精軋螺紋鋼(頂前與滑塊后均用錨板和螺栓錨固),牽引滑塊向前推進(建議采用長行程穿心千斤頂,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瑝K上承鋼梁,帶動鋼梁向前推進[4]。頂進過程中需注意,縱向千斤頂需要同時起頂,退回時需全部退到位,以避免因千斤頂行程不均衡使得鋼梁線性位置發(fā)生偏移。
建立橋梁施工計算模型,對鋼梁在施工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工況的應力狀態(tài)及前端撓度變化進行驗算,隨后同規(guī)范對比各項數(shù)據是否超過規(guī)范容許范圍。在施工過程中,在鋼梁上設置位移監(jiān)測點和應力應變計,對鋼梁整體進行應力應變以及位移變形監(jiān)測,以計算書為參照,監(jiān)測結果同計算結果相對比、印證,以保證施工過程中梁體受力不超規(guī)范容許范圍,變形量不影響后續(xù)施工。其中最不利工況下,應力如圖6。
圖6 最大懸臂狀態(tài)應力圖
梁體前后采用全站儀實時監(jiān)控,實時上傳梁體線性數(shù)據,指導下序工作。
當梁體軸線發(fā)生偏移時,利用糾偏楔塊、左右不等距離起頂、橫向糾偏千斤頂可用于糾正橫橋向的位移偏差;滑塊抄墊高度控制左右梁體高程。
頂推到設計位置后,調節(jié)臨時連接支點與兩端自由支點的相對高差,使臨時桿件應力解除,之后拆除臨時連接結構。待連續(xù)體系轉換成簡支梁后,開始落梁到設計位置,安裝橋梁支座,完成施工。
本梁落梁最大高度達222cm,落梁安全保證措施是鋼梁架設過程的重難點工序。本方案中,采用小型鋼墊塊進行組合的方式,作為落梁安全墊塊。小型鋼墊塊具有安裝、拆除較簡單的優(yōu)點,且能滿足落梁時兩端高差不超過5cm的要求。同時設計了墊塊鎖定裝置,將小型墊塊有效地鎖定為整體結構,并固定在墩頂,可確保落梁墊塊的整體穩(wěn)定性。落梁至距離墊石高度1m 時,需要切割墊石預埋鋼板,隨后安裝鋼梁支座。支座安裝應提前做好十字線,標記好參考點位,否則在落梁過程中放線難度大且易出現(xiàn)誤差。
落梁高度順橋向存在差異,應當做到盡快落梁,減少起頂次數(shù),若需要縱向糾偏,可利用既有橋梁或橋臺,檢算縱向反力后,方可進行。
①頂推施工需要做好施工組織設計,編制合理的施工進度計劃,做好對基礎及支架受力計算。②施工現(xiàn)場安全管控主要臨近營業(yè)線施工,需要控制大型機械站位及工作時間,高空作業(yè)安全保護措施等。③臨時支架樁基應具有設計強度與設計承載能力,上部支架連接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保證支撐體系具有較強的承載能力及較小的沉降系數(shù)?;懒喉敳繎龅阶笥腋叱滩怀^5mm,同一側滑道前后高差不超過3mm。④鋼桁梁拼裝應提前放線,做好監(jiān)控量測工作,保證桿件安裝精度,控制好桿件整體垂直度、幾何線性、對角線差等形位判定指標。尤其是首個節(jié)段,其框架的形位一旦定型,必然影響后續(xù)桿件拼裝,會對梁體整體的線性產生不利影響,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對參數(shù)進行分析、對各個組件位置進行調整。⑤鋼桁梁下弦桿臨時連接采用對接焊,并外側焊接加勁板加固。焊接前必須對準預留槽口,并對焊接區(qū)域做好焊前處理,打磨掉銹漬、漆皮,焊接嚴格按照規(guī)范執(zhí)行,焊接完成后對焊縫進行超聲波探傷,焊縫等級為一級焊縫。⑥上弦桿臨時連接方式為臨時桿件與端頭節(jié)點板栓接,栓接質量判定標準與正式桿件相同。頂推施工前,需對液壓管、控制系統(tǒng)、千斤頂、分壓器、錨固位置、基座等位置做好全面檢查,檢查系統(tǒng)是否同步有效,油管有無漏油脫落,油頂是否正常伸縮,受力結構焊接位置有無裂縫,精軋螺紋鋼連接是否牢靠。⑦頂推施工過程中,及時做好位移及應力監(jiān)測、支架沉降監(jiān)測、變形監(jiān)測。在頂推跨越主跨時,加大監(jiān)測頻率,增設監(jiān)測點,對支架的檢查監(jiān)控頻率提高,及時反饋監(jiān)測數(shù)據,同理論數(shù)據及前一上墩工序的數(shù)據相對比印證,確保結構處于安全的狀態(tài)。⑧結構在頂推前,每個工況應做好復核檢算工作,對抗傾覆系數(shù)、承載能力及變形量復核檢算。⑨滑塊與鋼梁的相對位置關系必須滿足滑塊在鋼桁梁節(jié)點受力范圍,以滿足梁體受力傳力穩(wěn)定。懸臂狀態(tài)時應嚴格控制滑塊位置,其偏心位置不能超過設計位置,頂推過程需安排專人監(jiān)控指揮。⑩頂推到位后,自由端需用預制墊塊抄墊,其抄墊高度通過模擬落梁試驗得出,以釋放臨時桿件拉應力,為安全解除臨時連接做好準備。?落梁施工應當做到:落梁前控制前后及左右高程差,做到前后高差不超過5cm,左右不超過1cm。前后交叉落梁,可防止梁體縱向、橫向移動。
①該工法施工過程中,拼裝區(qū)域相對固定,可減少施工用地范圍;②頂推施工橋梁的方法,能減少梁跨之間的臨時支撐材料使用,有效降低基礎處理投入,以實現(xiàn)節(jié)能增效;③頂推施工,可提高施工效率,流水線作業(yè),一拼、二焊、三栓,相互不沖突;④頂推施工工法可有效減少對既有構筑物和下穿線路的影響;⑤使用范圍廣泛,不局限于鋼梁施工,亦可用于連續(xù)梁、框架等結構物;⑥施工簡便,控制容易;各個參數(shù)都可通過測量獲得,且頂推過程中線性控制簡便快捷,頂推動力與摩擦力可自平衡,對永久結構影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