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一個和孩子長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的風煙。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活鮮。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在斯霞所著的《我的教學生涯》一書的扉頁上,印著著名詩人臧克家題寫的一段話,讀起來讓人回味百般。
躬耕講壇68載,斯霞愛學生之所愛,樂學生之所樂,用愛陪伴學生成長,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小學教育事業(yè),被譽為“小學教育界的梅蘭芳”。九月,孩子們迎來開學季,再次擁抱和老師們親密相處的日子。讓我們跟隨文字,一同緬懷深受孩子們尊敬與愛戴的斯霞老師。
甘當一輩子小學教師
斯霞出生于1910年12月,浙江諸暨人。1927年,17歲的她從杭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先后在浙江紹興、嘉興、蕭山、杭州及江蘇南京等地小學任教。
在舊社會,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很低,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一次乘坐人力車時,連憨厚老實的車夫看著斯霞都不禁嘆息:“好端端的一個姑娘,怎么去當一個小學教員呢!”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很多教師選擇另謀生路。有人勸斯霞也換個“體面”又輕松的工作,甚至有頗為闊氣的親屬表示可以介紹她到機關(guān)當個秘書、干事,但斯霞拒絕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她覺得自己很適合當教師,和學生們生活在一起也頗有樂趣。
斯霞曾在《我的小學語文教學之路》一文中寫道:“我耳聞目睹祖國的貧窮落后,國力衰弱,遭受帝國主義的欺凌,親眼看到了民眾的愚昧無知、窮困潦倒,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無以自拔。因此,我?guī)е逃葒乃枷?,不論客觀環(huán)境如何變化,如何復(fù)雜,如何艱難困苦,我都不遺余力地從事著我所熱愛的教育工作……我愛我的教育工作,我愛我的學生,我甘當一輩子小學教師。”
戰(zhàn)爭年代,斯霞輾轉(zhuǎn)于紹興、杭州等地,始終沒有離開教育第一線。1932年,斯霞來到南京,在中央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前身)任職。
1949年4月,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隆隆炮聲日益逼近,國民黨政府倉皇逃離南京。為防止國民黨反動派逃離時肆意破壞校舍,斯霞和在校的幾位老師自動組織起來,擔起了守護學校的任務(wù)。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城,南京解放了!
年近四十的斯霞,仿佛一下子年輕了許多。從此以后,小學教師被尊為“人民教師”,自己的工作和人民的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了,她要把自己的光和熱全部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yè)。1956年,斯霞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一年還被評為南京市先進工作者、小學一級教師(當時最高級別)。
童心母愛護成長
斯霞的兒子孫光初曾回憶,小時候,有次早上起床后看不到媽媽,出去找才發(fā)現(xiàn)她在學校樹林里對著樹講課。其實,當天并沒有公開課,只是斯霞已經(jīng)習慣了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平時,斯霞和孩子們在學校吃包伙,節(jié)省下的大量家務(wù)勞動時間都用到了教學上。也正因如此,斯霞被稱為“小學教育界的梅蘭芳”,她與梅蘭芳一樣,將專業(yè)技藝鉆研到極致。
1958年9月,江蘇省教育廳決定在南京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的一年級班進行小學六年改五年的試點。斯霞高興地接受了這一任務(wù),擔任試點班的班主任。
想要縮短學制又不減少課程內(nèi)容,就得對教材和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斯霞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使用的小學課本都找了出來,根據(jù)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改編刪減,并在教學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小學語文教學法,生動自然。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易于接受,易于鞏固。此外,斯霞還注重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空間里自由充分地汲取知識。教《初冬的早晨》一課時,她帶學生去欣賞霧天的景色,去感受霜降的溫度,學生切身體會了“白茫?!薄案袅艘粚蛹啞钡仍~句。直至今日,這些教學法仍得到眾多教師的推崇與實踐。
在學生的心里,斯霞是敬愛的老師,也是體貼和愛護他們的母親;在斯霞的心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學生在一起,最幸福的地方就是在她的課堂上。
學校的文娛活動中,五十多歲的斯霞會在頭發(fā)上扎上蝴蝶結(jié),系著白色的圍裙,兩手叉著腰又唱又跳,扮演著孩子們喜歡的角色;刮風降溫時,斯霞會趁下課回家把自家孩子的衣服翻出來,給穿得單薄的學生加上;住得遠的學生身體不舒服時,斯霞就把他接到家里住……
畢業(yè)學生回來探望斯霞時,常常說:“斯老師,這件毛衣是我穿過的呀!”“斯老師,這張床是我睡過的呀!”
斯霞曾被任命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長,但她舍不得離開待了數(shù)十年的校園,更舍不得離開她的學生們。最終,她選擇了重返校園,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教師。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為一輩子做小學教師感到自豪?!?/p>
教育世家潤物無聲
1985年,《斯霞教育文集》出版,她將1000元稿費交給學校黨支部,作為獎勵學生的基金,南師附小由此設(shè)立“斯霞獎學金”。
斯霞的外孫朱征在上學期間,因為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而獲得過獎學金,他清楚地記得獎品包括一本《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一個鉛筆盒和一個奔馬造型的筆架。那是“附小”學子心目中的最高榮譽。曾有人問朱征:“你外婆是斯霞,是語文特級教師,那你當年是不是語文很好呀,斯老師在家會給你輔導(dǎo)開小灶吧?”事實上,斯霞從來不會在家進行額外的輔導(dǎo),無論是子輩或是孫輩,更多的是在她的言傳身教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
斯霞教會晚輩節(jié)儉而不吝嗇,米生蟲了可以把好的米挑出來繼續(xù)吃;家里做了好菜,便分出一些來送給學校里的孤寡老師;有人生活困難時,斯霞也會從不多的工資里擠出一些用于接濟。受其影響,斯霞一家三代共有十多人從事教師工作,教書育人,潤物無聲。
2003年,身體每況愈下的斯霞住進了南京市鼓樓醫(yī)院。在家人記載斯霞病情的筆記本中,短短一句話記錄著斯霞對學校的最后一瞥:“9月29日下午,用輪椅推媽媽到南師附小,她很激動?!比齻€多月后,2004年1月12日,斯霞與世長辭。
她的墓碑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我為一輩子做小學教師而自豪?!边@句話,并非豪言壯語,卻是她平凡而又偉大一生的真實寫照。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離世15年的斯霞,與焦裕祿、雷鋒等一起,當選新中國“最美奮斗者”。
(綜合自《江蘇教育報》“江蘇檔案”微信公眾號)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