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運(yùn)用比喻、對比、排比修辭手法,對文章的論說起到了極佳的表達(dá)作用。
一、比喻精妙,生動貼切
例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論說人們渴望得到兩種美味而不能兼得時“舍魚而取熊掌”的選擇,自然引出“舍生取義”。這一比喻,把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動。又如喻說“一簞食,一豆羹”對饑餓者固然重要,但不合禮義也寧死不食,證明“義”重于“生”。
二、正反對比,鮮明突出
開篇當(dāng)“生”“死”問題與“義”發(fā)生矛盾時,“舍生取義”。“生”和“義”對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對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從反面并用客觀事實(shí)論證“義”比“生”貴,贊揚(yáng)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對比,贊揚(yáng)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適時排比,論說有力
第二段排比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對比今昔,分析了“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者見利忘義的原因,即為了豪華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認(rèn)識的窮困的人的感激,批判了重利輕義的行為,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diǎn),增強(qiáng)了文章語勢和論辯力量,富有氣勢。
四、穿插反問,加強(qiáng)語氣
例如第一段的兩個反問句,其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二者不可兼得時必須“舍生取義”。語氣肯定,鮮明可勢。又如第二段“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反問句,增強(qiáng)語勢,情感強(qiáng)烈,表達(dá)了面對生命和大義選擇,毅然舍生取義的堅(jiā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