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生開學,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中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劉秀祥都要給學生講述自己背著母親求學的故事,還會帶他們?nèi)ダ霞铱醋约盒r候居住的老木屋。他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學生,要“相信奮斗的力量”。
4歲那年,劉秀祥的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因傷心過度而患上間歇性精神疾病。為了照顧母親,從初中開始,他就一直把母親帶在身邊。2008年,劉秀祥考上了山東省的臨沂師范學院(現(xiàn)臨沂大學),他“千里背母上大學”的故事經(jīng)媒體報道后廣為人知。
畢業(yè)后,劉秀祥放棄繁華的大城市,懷著信仰回到家鄉(xiāng)從教。他堅持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明白了讀書、人活著的意義,幫助許多學生改變了命運。他一直在努力踐行“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望謨縣之前有不少學生因為貧困不想上學,劉秀祥堅持入村入戶勸學,10年來,他騎壞了8輛摩托車。遭受不解和謾罵的他卻從未放棄,成功讓1800多位學生重返校園。同時,為了不讓學生因沒錢失學,他積極籌款助學,十年間,他發(fā)起的“助學走鄉(xiāng)村行動”累計資助學生4200多人,資助金額達1300多萬元。
劉秀祥就是這樣,十余年如一日,投身山區(qū)教育事業(yè),不懼困難、立德樹人,帶領(lǐng)無數(shù)山區(qū)孩子走向更好的未來。
(摘編自“央視新聞”2022年10月8日)
素材解讀
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愛心、責任和奉獻精神。劉秀祥以自己的故事和實際行動,幫助了數(shù)千名山區(qū)貧困學生,點燃了他們的求知欲,實現(xiàn)了自己的教育夢想。劉秀祥的事跡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愛心、責任和奉獻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助學育人。
2.人只有具備堅韌和毅力,才能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教育事業(y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們具備堅忍不拔的毅力。劉秀祥背負著家庭困難、自身條件不佳的重擔,他沒有放棄奮斗,放棄學習,反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參加工作后,盡己所能投身山區(qū)教育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適用話題
奉獻精神 社會責任 恒久堅持 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