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依古麗 王立明
新婦女權益保障法專門設置了“救濟措施”一章,并在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侵害婦女合法權益,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損并符合一定情形的,檢察機關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訴訟。
長期以來,學界對何為“公益”的探討從未停歇。事實上,公共利益是一個不確定的法律概念,主要是指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利益。
首先,婦女權益保障問題是社會問題,侵害婦女權益的行為從表面上看,婦女是受害對象,但婦女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侵害婦女權益行為的危害后果最終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其次,由于兩性的現(xiàn)實差異和婦女權益的特殊性,加之社會長期形成的偏見等結構性障礙,使得婦女權益更顯脆弱、易受侵害,需要司法力量的更多介入來實現(xiàn)傾斜性保障;最后,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二十大為國家發(fā)展擘畫了新的發(fā)展藍圖。面向未來,國家不僅要實現(xiàn)人民群眾整體意義上的發(fā)展權,更要注重保障包括婦女在內的特定群體的發(fā)展權。
作為法律制度整體架構中的一部分,婦女權益公益訴訟制度具有其他制度無法替代的優(yōu)越性,將有力破除婦女權益保障領域長期存在的困境。
在我國,婦女權益保障的法律供給較為充足,“有法可依”具備堅實的現(xiàn)實基礎,但“有法必依”面臨挑戰(zhàn)。以婦女權益保障法為例,梳理以往的實踐案例不難發(fā)現(xiàn),婦女個人依據婦女權益保障法主張權利難以直接獲得法院支持,法院也較少將婦女權益保障法作為裁判案件的直接依據。
通過公益訴訟這一制度手段來保障特定群體權益時,案件很少進入訴訟程序階段,絕大多數矛盾都化解在了訴訟前端即“檢察建議”階段,這有效協(xié)調了司法能動和行政自治之間的平衡,有力督促解決了行政不作為、執(zhí)法不嚴格等相關問題。
因此,在婦女權益保障法可訴性還相對薄弱的當下,推進公益訴訟將有效提升婦女權益保障的質效。
當前,社會對婦女的固有印象及偏見依然存在,女性被物化的現(xiàn)象仍不鮮見,尤其是在大眾傳媒和廣告領域,對女性的定位與形象顯得較為刻板、對女性美的評價過分單一等現(xiàn)象較為常見,這些都阻礙了男女平等社會觀念和性別友好社會環(huán)境的建立。
在這種情況下,受侵害的是婦女的“群體性”權益,很難通過常規(guī)的訴訟程序主張權益。如果引入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在此類案件中具備起訴資格,將通過訴訟手段有力解決此類侵害婦女權益的問題,有效保障婦女的“群體性”權益。
進一步推動婦女權益公益訴訟制度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拓展受案范圍,回應社會關切。
近年來,將反家暴納入檢察公益訴訟的呼聲日益高漲。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在婚姻生活中女性遭受過配偶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的比例為8.6%。家庭暴力作為滋生社會暴力的溫床,絕非家庭私事,而是社會公害。
現(xiàn)如今,反家暴法規(guī)定家暴案件為自訴案件,但實際上,很多受害婦女出于“家丑不可外揚”“習得性無助”等原因,很難主動尋求司法保護。因此,要探索將反家暴納入婦女權益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以檢察公益訴訟彌補現(xiàn)行制度缺陷,促進家庭和睦及社會和諧。
此外,還需要要進一步發(fā)揮司法的能動性,提升婦女權益保障的質效。同時,檢察機關在開展公益訴訟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釋法說理和法治宣傳工作,推動男女平等與社會文明進步的融合,在更高水平上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