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萍, 宋琳琳, 李艷平
(1 開封市第二中醫(yī)院藥劑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2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 河南 開封 475000;3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心內(nèi)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黏膜或氣管等組織出現(xiàn)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慢性呼吸疾病, 該病具有病情易反復的特點, 嚴重時可致肺心病、 肺氣腫等[1]。 合理用藥可有效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癥狀, 減輕對機體其他系統(tǒng)的損傷。 多索茶堿是支氣管擴張劑, 主要通過松弛支氣管平滑肌、 抑制細胞內(nèi)磷酸二酯酶活性發(fā)揮治療作用, 該藥同時具有抗炎、 鎮(zhèn)咳效果, 在改善支氣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方面效果明顯[2]。 但多索茶堿單藥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不佳, 存在提升空間。 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病與氣道炎性感染關系密切, 因此配合抗感染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 基于此, 本研究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多索茶堿用于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 觀察其治療效果及對患者癥狀消失時間、 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為對象。 入選標準: ①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②依從性好, 可堅持用藥; ③入院前未服用對癥治療藥物; ④近期未服用抗菌藥物。 排除標準: ①塵肺、 支氣管哮喘等引起的咳嗽者; ②合并呼吸衰竭或心衰者; ③過敏體質(zhì)者; ④精神或認知功能異常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 觀察組年齡51 ~79 (68.59 ± 3.16) 歲, 男性34 例、女性16 例,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1.89 ± 2.58) kg/m2, 病程 (7.16 ±2.36) 年。 對照組年齡50 ~79 (67.37 ± 3.24) 歲, 男性32 例、女性18 例,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22.13 ± 2.73) kg/m2, 病程 (7.20 ±2.44) 年。 兩組的年齡 (t=1.906,P=0.060)、 性別 (χ2=0.178,P=0.673)、 體質(zhì)量指數(shù) (t=0.452,P=0.652)、 病程(t=0.083,P=0.934) 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兩組均接受營養(yǎng)支持、 吸氧、 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 對照組采用多索茶堿片治療, 0.2 g/次, 2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 取4.5 g 與10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靜脈滴注, 每8 h 用藥1 次。 兩組均治療2 周。
1.3 觀察指標治療效果: 癥狀 (咳嗽、 咳痰、 肺啰音等) 消失, 呼吸音基本清晰, X 線顯示明顯改善為顯效; 癥狀改善,X 線提示好轉(zhuǎn)為有效; 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 記錄患者的癥狀(咳嗽、 喘息、 咳痰、 氣促) 消失時間。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 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 (IL-6)、 白介素-4 (IL-4) 水平,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 反應蛋白 (CRP) 水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分析數(shù)據(jù)。 計數(shù)資料以n (%)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臨床效果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00%,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效果比較 [n (%)]
2.2 兩組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的咳嗽、 喘息、 咳痰、氣促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 d)
表2 兩組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 d)
?
2.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 觀察組的TNF-α、 IL-6、 CRP、 IL-4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
慢性支氣管炎可因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 致病因子可通過作用于器官、 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 導致該病的發(fā)生[3]。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病具有季節(jié)性特點, 其中秋冬為高發(fā)季節(jié),患者可出現(xiàn)反復的咳嗽、 咳痰、 喘息、 發(fā)熱等。 慢性支氣管炎癥狀持續(xù)時間較長并且病情易反復, 臨床治愈難度較大, 呼吸道黏液分泌增加、 支氣管腺體增生、 纖毛粘連、 支氣管壁組織結構受損等為該病的病理特點, 在疾病發(fā)作時, 可出現(xiàn)支氣管壁充血、 水腫等, 隨著病情進展可致肺組織損傷, 影響肺通氣功能[4]。 因此, 積極治療該病為控制病情進展, 改善患者預后的重中之重。 多索茶堿是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治療的藥物, 進入體內(nèi)后可直接作用于支氣管平滑肌細胞, 抑制平滑肌細胞內(nèi)磷酸二酯酶活性, 阻斷Ca2+進入細胞內(nèi), 發(fā)揮松弛平滑肌、 改善患者癥狀的作用。 然而多索茶堿單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未能達到臨床預期。
慢性支氣管炎的病理進展過程與炎性感染關系密切, 其發(fā)病后氣道內(nèi)炎性反應活躍, 因此對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可聯(lián)合抗菌藥物進行治療[5]。 抗菌藥物的種類較多, 如氧氟沙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由哌拉西林及他唑巴坦按照比例組成的復方制劑, 哌拉西林可影響細菌細胞壁的合成, 阻斷細胞壁的合成過程, 導致細菌吸水膨脹死亡; 他唑巴坦可抑制β 內(nèi)酰胺酶的活性, 減少β 內(nèi)酰胺酶對哌拉西林的水解, 降低耐藥性的發(fā)生風險, 進而增強哌拉西林的抗菌效果[6]。 本研究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多索茶堿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結果顯示, 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多索茶堿單藥治療,并且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縮短, 提示聯(lián)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提高治療效果, 快速改善患者的癥狀。
細胞炎性因子的活化及分泌參與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 TNF-α 可增強中性粒細胞的粘附作用, 誘導炎性因子的聚集; IL-6 在機體受到感染后可大量釋放, 加重機體的炎性反應; CRP 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在機體受到感染后大量釋放; IL-4 可與嗜酸性粒細胞相互作用, 使其浸潤至呼吸道,引起氣道高反應性, 導致咳嗽等癥狀的出現(xiàn)。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的炎性因子 (TNF-α、 IL-6、 CRP、 IL-4)水平降低顯著, 提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多索茶堿治療對機體炎性反應的抑制作用較強, 可減少炎性介質(zhì)的釋放, 原因可能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殺滅致病菌, 減輕根源性刺激, 進而減少炎性因子的合成釋放。
綜上所述,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多索茶堿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 抑制炎性因子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