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冰
話題導入
教育部《關(guān)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學校應當告知學生和家長,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生確有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求的,須經(jīng)學生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交由學校統(tǒng)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边@一要求讓“中學生上學應不應該帶手機”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家長們對此普遍拍手叫好,很多學生卻不這么認為。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師生討論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討論一個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中學生上學應不應該帶手機,大家不必拘謹,直接表達心中所想即可。
李雨錚:老師,我覺得上學帶手機還是有很多好處的。首先,它可以方便我們隨時隨地查閱資料。課堂上、課間時,老師布置的英語閱讀題中有需要積累的詞匯時,我們可以用手機中的詞典及時查閱,這比翻傳統(tǒng)的紙質(zhì)詞典高效得多。
赫銘澤:我也支持上學帶手機。有時,家長會因為處理一些突發(fā)狀況而不能在放學時按時接我,這時有手機會方便得多,也不必再麻煩老師幫忙轉(zhuǎn)達信息了。
彭冠華:我認為上學不帶手機更有益于學習。初一下學期時,我偷偷把手機帶到學校,那幾周簡直讓我心神不寧。上課老師講題時,我會想著課間那局還沒打完的游戲,趁老師不注意把手機拿出來偷偷看了好幾次。最喜歡的語文課也不能吸引我的注意了。從上課的第一分鐘開始就盼望著下課,盼望著玩游戲、微信聊天。那段時間,我的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后來,媽媽用強制手段沒收了我的手機,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我都沒有了可惦記的游戲,學習也專注了許多,成績自然就追了上來。
老師:同學們,你們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用一定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非常好!同樣是“支持上學帶手機”的觀點,李雨錚同學從上學帶手機可以使我們的學習更加高效的角度討論,赫銘澤同學從手機可以方便與家長聯(lián)系的角度討論。從不同側(cè)面證明自己的觀點,使觀點更具說服力。如吳晗的《談骨氣》,作者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心論點后,首先用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國亡主死的情況下仍誓死不降元朝的事例,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證明中心論點;然后舉了古代的窮人寧可餓死也不接受嗟來之食的事例,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證明中心論點;最后舉了聞一多明明知道有人要暗殺他,依然照常工作,在被害前還在大聲疾呼的事例,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證明了中心論點。三個事例中的人物有士大夫、窮苦平民和現(xiàn)代民主戰(zhàn)士,從不同側(cè)面論證了“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論證嚴謹,有說服力。而彭冠華同學則是用之前上學帶手機的成績下降與后來手機被沒收后的成績恢復形成對比,從正反兩方面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任重羽:老師我懂了,討論,其實就是議論文的口語交際形式。討論時,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觀點,然后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雨錚和銘澤用的就是舉例論證,冠華用的則是對比論證。
彭冠華:聰明呀,重羽!我們在討論中還可以運用道理論證來為自己的觀點服務。我想起“人民日報評論”上的一段話:“學生借由智能手機可便捷地獲取各類資訊。教、學、評、測等環(huán)節(jié)均可基于實時反饋和數(shù)據(jù)分析及時完成,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推動個性化教學和因材施教。其弊,也清晰可見。部分學生因沉迷于手機不能自拔,成了校園里的‘低頭族,分散了注意力、干擾了教學秩序、影響了視力和身心健康。更為嚴重的,還有部分學生因沉迷網(wǎng)絡世界導致心理疾病,或受不健康內(nèi)容的誘導誤入歧途……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等種種舉措,都是為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做的努力。”
任重羽:冠華引用的這段話,確實增加了觀點的說服力。
老師:我來總結(jié)一下有關(guān)討論的要點。首先,要圍繞主題進行討論,比如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中學生上學應不應該帶手機”,要始終圍繞這個話題發(fā)表看法。其次,針對主題要有一個明確的觀點,不能模棱兩可。再次,可以運用一些論證方法增加觀點的說服力。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這些方法在單元課文學習中老師已經(jīng)講解過。最后,討論時最好能從不同角度出發(fā),證明自己的觀點。
杜柏君:老師,我明白了!我寫了一篇作文,想給大家看一看。
中學生上學不應該帶手機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手機已經(jīng)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中學生是否應該在上學時帶手機卻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我認為,中學生上學不應該帶手機,原因主要分為學業(yè)成績、安全風險、經(jīng)濟負擔和社交影響四個方面。
首先,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手機作為擁有多種功能的電子設備,其中的娛樂游戲和社交媒體等功能模塊很容易使中學生“上癮”,影響他們的學業(yè)。2023年7月26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了2023年《全球教育監(jiān)測報告》,《報告》指出,如果不適當或過度運用數(shù)字技術(shù),會對教育產(chǎn)生有害影響。其中一項涉及14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僅僅靠近移動設備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并對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此外,使用平板電腦和手機也會妨礙課堂管理??扇缃?,仍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偷偷使用手機,不專心聽老師講解,導致知識掌握不牢固,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
其次,中學生攜帶手機上學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安全風險。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如果中學生帶手機、在校園內(nèi)使用手機時,容易分散注意力,增加發(fā)生意外的可能;還可能接觸到一些不良信息,甚至受到網(wǎng)絡暴力的困擾。此外,還存在隱私泄露、電信詐騙等問題。所以,為了保障中學生的安全,上學時不宜攜帶手機。
再者,中學生攜帶手機還會增加家庭經(jīng)濟負擔。一部智能手機的價格并不便宜,買手機可能會給家庭帶來經(jīng)濟負擔;有的同學為了追求時尚和虛榮而互相攀比,從而去追求更貴的手機,進而影響中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最后,中學生攜帶手機還會對他們的社交關(guān)系造成負面影響。智能手機的便利使人們更傾向于通過網(wǎng)絡交流而不是面對面溝通。中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與同學聊天或玩游戲不僅會干擾學習,還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手機還容易成為傳播虛假或不良信息的媒介,對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安全和健康成長,我們應該禁止中學生上學帶手機,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和成長中。同時,教育部門、家長和學生本人應共同努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更好地專注于學習。
【北京市懷柔區(qū)第三中學,指導老師:于立梅】
老師:杜柏君同學開篇就亮明觀點“中學生上學不應該帶手機”,論點鮮明;然后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上學帶手機的危害,層層深入,緊緊圍繞中心進行論述,有理有據(jù),邏輯嚴密;最后發(fā)出號召,使作文首尾呼應,結(jié)構(gòu)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