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暢
( 北票中醫(yī)院手術室, 遼寧 北票 122100 )
腰椎骨折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腰椎承載了脊柱,連接胸骨和盆骨,不僅負擔人的體質量,還要完成各種體力勞動,一旦發(fā)生骨折,將對臟器引發(fā)患者感覺器官出現(xiàn)失常,需要早期對其實施治療[1]。 腰椎骨折的具體處理方式需根據(jù)骨折嚴重程度確定,腰椎骨折對位對線良好、骨折壓縮程度不嚴重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若腰椎骨折對位對線不好、骨折塊移位較為嚴重或爆裂性骨折,需進行手術治療[2]。 目前治療腰椎骨折的術式是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可有效緩解患者身體疼痛,促進骨折愈合,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但是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容易引起并發(fā)癥,影響術后恢復[3]。 患者因受缺乏手術認知、創(chuàng)傷等因素影響心理應激反應,導致負面情緒產生,進一步延緩術后康復。 手術室護理干預是護理人員在手術治療期間根據(jù)患者需求,并結合臨床經驗與科研結論,以獲得實證護理依據(jù),從而為其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4]。 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治療腰椎骨折的手術室護理效果。 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就診的腰椎骨折患者86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 組,各43例。 觀察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20—45 歲,平均年齡為(31.41 ±5.12)歲;就診時間2—18 小時,平均就診時間為(9.35 ± 3.21) 小時;體質量指數(shù)18.50—28.7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23.72 ±2.10)kg/m2;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8 例,高出墜落傷13 例,重物砸傷7 例,其他5 例。 對照組男20 例,女23 例;年齡22—50 歲,平均年齡為(33.52 ±6.03)歲;就診時間4—20 小時,平均就診時間為(9.69 ± 4.48 ) 小時; 體質量指數(shù) 18.20—29.40 kg/m2, 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為(23.94 ±2.05)kg/m2;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0 例,高出墜落傷13 例,重物砸傷6 例,其他4 例。 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納入標準:①腰椎骨折診斷符合《外科學》[5]中相關標準;②存在活動功能障礙;③無排尿困難;④骨量癥狀(T >-2.5SD);⑤年齡18—50 歲;⑥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2)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脊柱手術史者;②存在精神病史;③合并惡性疾病者;④存有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⑥涉及交通肇事有糾紛者。
1.2.1 樣本量計算方法
按照《醫(yī)學統(tǒng)計學》(第一版)中公式N(2 組合計) =(Q1-1+Q2-1) ×[(uα+uβ)σ/δ]2,進行樣本量估算,Q1、Q2為樣本比例,uα為檢驗水準α 對應所具有的U 值,uβ為第Ⅱ類錯誤概率β 對應的U 值,σ代表總體標準差的估值,δ 代表容許誤差,檢驗水準α= 0.05,1 - β = 0.09,Ⅱ型錯誤概率β = 0.01,uα=1.94,uβ=1.28。 在查閱相關文獻和預實驗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得出2 組樣本量n=78 例,結合實際情況以及考慮到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脫落、失訪等,將樣本量擴充10%,最終確定樣本總量為86 例,2 組樣本各占50%,確定2 組樣本例數(shù):觀察組43 例,對照組43 例。
1.2.2 護理方法
2 組患者在入院后實施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具體包括:(1)術前護理。 術前將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全面檢查,并介紹手術醫(yī)生、護理人員以及手術實施時間,做好患者的基礎性護理等,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術前按需鎮(zhèn)痛,根據(jù)患者主訴給予分散注意力或藥物鎮(zhèn)痛;術前常規(guī)禁食8—12 小時,禁飲4—6 小時。 (2)術中護理。 控制手術室溫度在22 ℃—24 ℃,術中液體、沖洗液等在室溫下正常輸入,患者非手術部分用毛棉被覆蓋保溫。 (3)術后護理。 術后給予PAC 自控鎮(zhèn)痛+靜脈注射帕瑞昔布;術后去枕平臥,6 小時后可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逐漸過渡至普食;術后6 小時后,患者可按照意愿自行鍛煉,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需求指導其進行床上鍛煉。 引流管于引流24 小時內引流量<50 mL 時拔除,尿管于術后第2 天拔除。觀察組實施綜合性的手術室護理干預。 (1)術前護理:在手術前,護理人員將對照患者病例資料仔細核對是否存在異常,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告知患者手術室環(huán)境、手術治療方法及優(yōu)勢,可采用床頭移動iPad 演示手術流程及配合方法,同時注意觀察患者表情、動作等,結合患者的回答分析其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調整出現(xiàn)的焦慮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并結合以往臨床預后較好地成功病例鼓勵患者,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從而提升治療依從性。 手術前護理人員準備好無菌包、手臂X 光機、負壓吸引器等。 術前6—8 小時,禁固體食物、蛋白質類食物,推薦食用稀粥、饅頭等碳水化合物類食物,術前3—4 小時,給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清亮液體300 mL,之后絕對禁食禁飲;術前預防性鎮(zhèn)痛,遵醫(yī)囑給予帕瑞昔布靜脈注射。 (2)術中護理:控制手術室溫度在25 ℃,術中液體、沖洗液放置在保溫箱中恒溫加熱至35 ℃,在蓋被保溫的基礎上增加保溫毯,溫度調至37 ℃,避免患者出現(xiàn)低體溫;護理人員將患者推入手術室內,需詢問患者內心感受,并再次核對患者相關信息,協(xié)助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完成設立靜脈通道,術中要做到無菌操作各項要求,以至完成護理全部工作,并遵照醫(yī)囑給予患者服用感染藥物,麻醉后將患者俯臥在手術床上,把頭部偏于一側,并為患者墊好軟枕,預防出現(xiàn)壓瘡情況。 護理人員將各儀器擺放在準確位置,配合醫(yī)生傳遞無菌紗布、手術刀等用品,按要求檢查血液制品和體液,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若出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 在核對手術物品無誤、檢查正確后,縫合手術切口,待患者生命體征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時,將其患者送回病房,并對其術中受壓的皮膚進行檢查,叮囑患者注意保暖。 (3)術后護理:患者術后出現(xiàn)疼痛癥狀要重視護理,應給予多模式鎮(zhèn)痛,PAC 自控鎮(zhèn)痛+口服鎮(zhèn)痛藥+靜脈注射帕瑞昔布,避免使用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患者意識清醒后,恢復吞咽反射且無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情況下,給予10—30 mL 溫開水飲用,觀察患者有胃腸道不適反應,無明顯不適可指導其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米湯、面條等,逐漸過渡至普食;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需經常回訪,并了解患者手術切口恢復情況,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的相關指標,并針對患者的自身情況制定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術后每4 小時對患者進行1 次疼痛評估,疼痛評分<3 分時,可以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具體包括雙足背伸、跖屈運動,雙下肢伸肌、屈肌、交替屈膝屈髖運動,協(xié)助床旁站立,床邊體位轉移,雙下肢交替直腿抬高運動, 練習行走等,20—30 min/次,2—3 次/d;在飲食生活等方面加強指導。 引流管于患者出血較少趨于停止時(管內無明顯出血或血清分離)拔除,患者術后清醒無明顯不適即可拔除尿管,注意尿管留置時間≤24 小時。
1.2.3 質量控制
研究開始前,所有參與研究的人員均接受統(tǒng)一專業(yè)的培訓,包括研究目的、內容、方法、護患溝通技巧、護理專項技能等,研究者嚴格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篩選病例,2 組之間除試驗因素不同外,年齡、性別、就診時間、體質量指數(shù)、致傷原因等可控制的非試驗因素的分布盡量保持一致,確保2 組間的均衡性。 康復進程、并發(fā)癥、椎體前緣、椎體后緣以及Cobb 角等客觀指標由2 名醫(yī)護人員分別統(tǒng)計記錄,腰椎功能和生存質量量表由護理人員當場發(fā)放給患者填寫,填寫前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填寫前了解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對于不能獨立完成問卷的患者由護理人員逐項詢問并按照患者的選擇準確填寫答案,填寫完畢確認無誤后回收,問卷回收率100%,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由雙人錄入計算,確保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
各項觀察指標如下:(1)比較2 組康復進。 包括手術固定治療時間、術后愈合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使術后開始功能鍛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2)并發(fā)癥。 胸悶、腹脹、切口愈合延遲。(3)觀察2 組康復情況。 包括椎體前緣、椎體后緣以及Cobb 角。 (4)腰椎功能。 術后門診隨訪1 個月,采用下腰痛JOA 評分系統(tǒng)進行評價,包括主觀癥狀(9 分)、直腿抬高試驗(2 分)、感覺障礙(2 分)、肌力下降(2 分)、日?;顒?14 分)、膀胱功能( -6 分),總分29 分,得分越低提示功能障礙越嚴重。 (5)生存質量。 術前、術后1 個月,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 -74,GQOL -74)進行評估,包含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4 個維度,各維度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生存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性別、致傷原因等)以百分數(shù)(%)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康復進程、康復情況、JOA 評分等)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固定治療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開始鍛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康復進程對比(x ±s)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2 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n=43)
觀察組椎體前緣、椎體后緣、Cobb 角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2 組康復情況對比(±s)
表3 2 組康復情況對比(±s)
組別椎體前緣(cm)椎體后緣(cm) Cobb 角(°)觀察組(n=43) 1.95 ±0.121.36 ±0.21 14.23 ±2.36對照組(n=43) 1.57 ±0.220.85 ±0.36 25.52 ±3.38 t 9.9448.02417.959 P 0.0000.0000.000
術前,觀察組IOA 評分系統(tǒng)中主觀癥狀為(2.61 ±0.47)分、直腿抬高為(0.43 ±0.09)分、感覺障礙為(0.83 ±0.25)分、肌力下降為(0.55 ±0.13)分、日常活動為(3.93 ± 0.68) 分、膀胱功能為( -3.03 ±0.65)分,與對照組的(2.75 ±0.83)分、(0.40 ±0.12)分、(0.88 ±0.21)分、(0.60 ±0.11)分、(4.10 ±0.97)分、( -2.89 ±0.74)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963、1.312、1.004、1.925、0.941、0.932,P=0.339、0.193、0.318、0.058、0.349、0.354);術后1 個月,觀察組IOA 評分系統(tǒng)中主觀癥狀為(6.94 ±1.23)分、直腿抬高為(1.35 ±0.47)分、感覺障礙為(2.26 ±0.35)分、肌力下降為(1.88 ±0.54)分、日?;顒訛?10.67 ±2.13)分、膀胱功能為( -1.20 ±0.45)分,高于對照組的(5.98 ±1.43)分、(1.06±0.29)分、(1.85 ±0.64)分、(1.30 ±0.47)分、(9.02±1.22)分、( -1.54±0.2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3.337、3.443、3.686、5.313、4.408、4.290,P=0.001、0.001、0.000、0.000、0.000、0.000)。
術前,觀察組GQOL - 74 量表中心理功能為(54.36 ±5.25)分、軀體功能為(50.59 ±6.57)分、社會功能為(59.40 ±5.12)分、物質生活為(57.83 ±6.22)分,與對照組的(55.37 ±6.65)分、(52.08 ±6.31)分、(58.34 ±5.92)分、(57.13 ±5.54)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782、1.073、0.888、0.551,P=0.437、0.287、0.377、0.583);術后1 個月,觀察組GQOL-74 量表中心理功能為(75.82 ±6.16)分、軀體功能為(77.34 ±5.63)分、社會功能為(74.85 ±4.27)分、物質生活為(75.31 ±6.55)分,高于對照組的(69.40 ±7.21)分、(73.12 ±5.33)分、(70.49 ±6.20)分、(71.26 ± 4.9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39、3.569、3.798、3.230,P= 0.000、0.001、0.000、0.002)。
腰椎骨折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疾病,其發(fā)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直接或間接暴力、積累性勞損、骨質疏松等,患者不僅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其日常生活、工作也會受到影響,需及時接受有效治療[6]。 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有效方法是改善身體疼痛、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根據(jù)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可將腰椎脊柱發(fā)揮穩(wěn)定性作用。 但在手術治療期間,生理解剖、調整體位等因素受到較強影響,從而導致腰部神經、脊髓損傷,患者恐懼情緒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高,影響診療配合度,增大術后康復難度[7]。
手術治療期間需護理人員具備豐富的病理知識,并熟知各種操作器械使用方法,可幫助醫(yī)生傳遞器械,密切觀察患者體溫、麻醉效果、輸液以及出血量,從而減輕對患者造成的傷害[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固定治療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開始鍛煉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椎體前緣、椎體后緣、Cobb 角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1 個月JOA評分系統(tǒng)和GQOL-74 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腰椎骨折患者手術室護理效果較好,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率,促進患者機體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提升生存質量。 手術室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與醫(yī)生相互配合,密切觀察患者的各種反應,促使患者手術后取得良好的效果。 腰椎骨折患者術前的焦慮緊張情緒引起的機體應激反應是影響手術及術后康復的重要因素[9]。護理人員借助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滿足患者疾病認知,并輔以專業(yè)化心理疏導,調整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提升治療信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與治療依從性,從而增加護理效果,為術后康復奠定基礎。 手術刺激、術后疼痛、留置引流管或尿管、長時間禁食水等都可能引起患者軀體、精神上的應激反應,且多數(shù)患者因自身骨折原因術前即存在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10]。 本研究通過術前鎮(zhèn)痛減輕患者的骨折痛,可降低其應激反應,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對手術順利完成起到促進作用;同時,超前鎮(zhèn)痛對手術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可以減少術后鎮(zhèn)靜劑的使用量,配合術后多模式鎮(zhèn)痛可以明顯提高鎮(zhèn)痛效果,減輕機體應激反應,為患者早期活動提供有利條件。 同時,綜合性的手術室護理改進了手術前后禁食水時間和術中保溫措施,縮短術前禁食水時間能夠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供給,提升其對手術的耐受性,縮短術后禁食水時間有利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輕術后惡心、嘔吐等癥狀;術中全方位的保溫措施利于維持患者體溫穩(wěn)定,預防圍術期寒顫,并且利于機體代謝,可促進麻醉藥物排泄,進而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提高患者舒適度[11-12]。 腰椎骨折患者術后活動受限,容易發(fā)生腹脹、胸悶、壓瘡等并發(fā)癥,從而降低患者的舒適度,還會增加住院時間[13]。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協(xié)助醫(yī)師完成各項手術操作,幫助患者調整合適體位,避免發(fā)生壓瘡的情況,并指導患者行簡單四肢活動,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鍛煉,以免術后臥床時間過長;同時可定時為患者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將其身心維持舒適狀態(tài),使其積極配合后續(xù)診療工作,從而促進術后康復,提升生存質量[14]。
綜上所述,對腰椎骨折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實施手術室護理配合,能夠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從而改善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