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莎
本文先對“兩當號子”進行簡要的概述,主要包括發(fā)源地、音樂形態(tài)特征、“棚民”文化等;再對兩當號子的傳承方式及現狀進行論述,其中傳承方式主要表現為直系傳承、文旅融合、非遺傳承,傳承現狀主要體現在傳承方式多元與保護觀念提升兩方面;最后對兩當號子的保護與發(fā)展進行探討,保護的根本目的是傳承,因此首要的是“守本固根”,建立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其次是“守正出新”,探尋新的傳承、傳播之路,具體體現在非遺進校園,利用新媒介傳承傳播等。
自古就有“隴南樂府”之稱的“兩當號子”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的深山林區(qū),發(fā)源地兩當縣地處中華腹地,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邊陲?!皟僧斕栕印钡那{優(yōu)美,音域寬廣,節(jié)奏明快,民間樂手傳唱的號子時而高亢,時而粗獷,抑揚頓挫,極富變化。曲調主要為商、徵、羽三種調式,曲體結構可分為一段、二段、三段體,從體裁上看,“兩當號子”又分為“花號子”和“排號子”兩種。2021 年5 月24 日,“兩當號子”正式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早期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大多因戰(zhàn)亂逃往此地,過著原始山地生活,被當時的清政府稱為“棚民”,他們使用兩湖兩廣語言為主調的獨特語言——“湖廣廣腔”。“棚民”是“兩當號子”的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而“兩當號子”也只能用棚民腔才能“喊”出它獨特的韻味,它吸收了川黔湘三省的號子藝術精華。
1.直系傳承
首先,“兩當號子”直系傳承體現在長輩和晚輩之間、非遺傳承人和當地村民之間。激情澎湃、高亢又婉轉的號子在兩當已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會唱“兩當號子”的當地村民都是“兩當號子”這一獨特音樂文化的重要傳播者,在傳承傳播過程中,不僅彰顯著自己對當地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熱愛和理解,同時也表達著自己獨特的情感。在扮演“傳承”角色的同時,這里的非遺傳承人也扮演著“被傳承”的角色。
“棚民”將唱號子稱“喝”(音“火”),教號子稱“丟”,學號子稱“撿”。勞作之余,長輩們在吃飯或休息時,將生活中“棚民”的經驗常識、生產技能及禮儀規(guī)范等,通過教孩子們學習唱山歌、喊號子的方式教給下一代。老歌手丟,學唱者撿,口傳心授。在兩當縣南部的云屏、廣金、泰山一帶,北部張家鄉(xiāng)、太陽寺等,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會唱幾首號子,田野間、農家院、山坡上,到處可以聽見嘹亮的號子聲。由此可見,當地人對號子的學習不是封閉式的,而是通過模仿、口傳心授等方式,向傳承者學習,是一種開放的、活態(tài)的傳承。
其次,“兩當號子”的直系傳承也體現在當地的民俗活動當中。當地民間一直存在著“耍社火”的習俗,兩當的民間社火承載著兩當的民間歌曲,見證著兩當民間歌曲的歷史變遷。每年正月,各個村鎮(zhèn)的“社火頭”和民間藝人都會組織排演、演唱民間歌曲,并伴有獅子、旱船、伐木、龍燈等。
2.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顧名思義就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時代背景下,兩當縣開始大力發(fā)展旅游產業(yè),開發(fā)與“棚民”文化有關的旅游產品,“兩當號子”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順勢融入當地旅游發(fā)展事業(yè)中,因此,這一難以物態(tài)化的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重新煥發(fā)光芒。
一方面是與當地紅色旅游文化景點融合。地處甘肅隴南的兩當富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秀美的自然景觀,這里還有兩當兵變紀念館、兩當兵變舊址、兩當兵變部隊駐扎地、紅二十五軍駐地、紅二方面軍營政治部等眾多紅色旅游文化景點,兩當號子與當地紅色文化能夠相互促進,融合發(fā)展。
另一方面是與當地國家級景區(qū)的融合。如今村民利用旅游業(yè)讓“兩當號子”在云屏景區(qū)實景演出。村民們穿起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通過實景表演完成了“兩當號子”文化價值的傳播,讓游客們現場感受它的藝術魅力。根據調查,2019 年和2020 年,在5 月1 日至10 月7 日當地旅游黃金周,在文旅部門的支持下,“兩當號子”民間歌手走進兩當縣“云屏三峽”國家4A 級景區(qū),舉辦了一系列公益演出。這開創(chuàng)了兩當縣非遺項目進景區(qū)的先例,也通過文旅融合的傳承方式不斷擴大了“兩當號子”的影響力,為“兩當號子”營造了良好的傳承傳播與發(fā)展環(huán)境。
3.非遺傳承
非遺傳承是“兩當號子”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傳承方式,主要體現在曲譜收錄工作、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申報、非遺展演活動、建立藝術社等。在曲譜收錄工作方面,兩當縣文化館為保護傳承“兩當號子”,在廣金工作站大坪村舉辦“走進棚民故里·挖掘地域文化——2019 年兩當號子人才培訓暨采集活動”?;顒庸彩珍洰數卦鷳B(tài)兩當號子曲譜20 余首。在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申報方面,兩當縣文化館在2019 年開始加大對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和申報力度。截至目前,全縣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兩當號子”省級傳承人1 人,市級傳承人4 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2 人。
在非遺展演活動方面,有“非遺”進校園、“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等。當地每年四五月份,相關部門在云屏鎮(zhèn)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傳承新希望——兩當號子進校園人才培訓暨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示范活動。市政廣場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在活動中設“兩當號子”展板,分別介紹非遺概述、非遺常識、非遺地域分布圖、“兩當號子”簡介、“兩當號子”演唱方式、“兩當號子”藝術特色、“兩當號子”傳承人等。
1.傳承方式多元
“兩當號子”的傳承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傳承方式,當地縣文化館以及非遺傳承人也在其他渠道探尋“兩當號子”的交流傳播與傳承之路。以與大眾媒介共存為例,“兩當號子”、傳承人與大眾媒介共存,具體體現在與報刊書籍、廣播以及電視共存。比如在2004 年,甘肅人民廣播電臺“金色土地”對“兩當號子”錄制了專題節(jié)目,并在省、市多個電視臺報道。此外,在2019 年,由兩當縣文化館創(chuàng)作的歌舞作品《兩當情歌》,先后榮獲隴南市第三屆網絡春晚二等獎和“新甘肅·網絡春晚”最佳舞臺表演三等獎。由此可見,電視這一大眾媒介對傳承人、相關機構傳承傳播“兩當號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保護觀念提升
“兩當號子”由2008 年被收錄為甘肅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21 年收錄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由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大會會演的老一輩歌唱家袁正有、張升、陳忠義,到為活躍隴南山區(qū)音樂文化生活而堅守“兩當號子”的簡逢春、張華王、張應財、陶開清等民間歌唱家,再到活躍在省、市、縣乃至國際各大演出舞臺上的新一代青年歌唱家林明亮、龐志發(fā)、張永利、袁曉琴、馬榮、伍永生、余秀琴、張永豐等。“兩當號子”的傳承隊伍不斷壯大,這是兩當縣文化館、兩當號子藝術社、“非遺”傳承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對“兩當號子”保護觀念顯著提升的結果。
最近幾年,“兩當號子”非遺傳承人一次次走出隴南山地,走進蘭州、成都、北京等地,讓號子在央視舞臺唱響,在第七屆中國成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唱響,在省廣播電臺的“專家說非遺”演播室唱響。在當地,“兩當號子”已成為新時代非遺進校園、非遺展演、文明實踐活動中一支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力量,體現了兩當本土音樂的頑強生命力,反映了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主觀原因看,“兩當號子”存在三百多年之久,歷程中又不斷產生新的作品,經久不衰的作品如《畫眉鳥兒跳架上》《大嗩吶號子》《大雞公號子》等。由此可見,當地村民是離不開“兩當號子”的,“兩當號子”獨具魅力的音樂特征和文化內涵,也是值得傳承和重視的。此外,新一代傳承人對兩當號子區(qū)域文化意識已經增強,保護觀念有所提升,有效拓寬了“兩當號子”的交流傳播路徑。
從客觀原因看,第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經過縣政府、縣委的大力支持和縣文旅部門的努力,“兩當號子”轉危為安,接續(xù)發(fā)展。第二是經過非遺工作者的艱辛付出,2021 年“兩當號子”成功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三是當地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村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帶動了鄉(xiāng)村振興,也讓“兩當號子”走上了文旅融合的傳承之路。
由傳承方式、傳承現狀不難看出,無論是“文旅融合”還是“非遺傳承”,在對“兩當號子”的保護與發(fā)展中,號子始終是本體,口傳心授是歷代最直接的傳承傳播手段。因此在保護中,首先是本體的繼承,其次是交流傳播的發(fā)展,最后是傳承模式的創(chuàng)新。
第一是建立有效的傳承保護機制,包括研究基地、展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對新一輩傳承人的培養(yǎng),對宣傳展示“兩當號子”一系列活動的規(guī)劃等。第二是完善“兩當號子”曲目收錄整理工作?!皟僧斕栕印敝小盎ㄌ栕印薄芭盘栕印鼻勘姸?,但收錄成冊的曲目較少,需要更多專業(yè)人才對原生態(tài)曲目進行收集整理,這對“兩當號子”有客觀的曲譜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1.非遺進校園
近年來,“兩當號子”面臨傳承人老齡化嚴重的問題,老一輩傳承人相繼謝世,還有一部分原生態(tài)號子遺落,因此,改善這一青黃不接的現狀最重要的就是讓青年人加入,讓青年學子在學校就能切身體會并學習號子。非遺進校園對“兩當號子”本身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例如,在2013 年,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邀請“兩當號子”舉辦專場演出,并舉辦學術研討會。此外,蘭州城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中心“兩當號子藝術家實踐基地”成立。此外,云屏小學還聘請了“兩當號子”非遺傳承人林明亮每周給一至四年級學生授課,教唱“兩當號子”。
2.利用新媒介傳承傳播
傳承傳播“兩當號子”除了發(fā)揮大眾媒介的作用外,還應該與時代同步,發(fā)揮新媒介效應。在兩當縣,手機已經是村民必備的交流工具,在手機百度上輸入“兩當號子”可以搜索到上千條相關信息,包括音頻、圖片、譜例等。與新媒介共存是對“兩當號子”保護與發(fā)展模式的又一創(chuàng)新,如在“兩當號子”傳承人參與各項歌唱比賽、“兩當號子”走向央視舞臺時,相關部門可利用手機直播,即開通“掌上直播”,讓群眾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直觀欣賞兩當號子藝術社及傳承人的演出。地方行政部門和研究者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完成曲譜的收集整理、號子的采錄保存、藝術社的組建和演出、課題的申報立項、號子的宣傳推廣等工作,這也充分體現了大數據思維。
綜上所述,如今的“兩當號子”傳承方式是多元的,如口傳心授的直系傳承,與紅色旅游文化景點、景區(qū)融合的文旅融合發(fā)展,非遺傳承人的培養(yǎng)申報、非遺展演活動等非遺傳承,與大眾媒介、新媒介共存的傳承。這離不開當地文旅部門、兩當號子藝術社、非遺傳承人等對其堅守并開拓,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人們保護觀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