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妤
國家文化公園作為一種公共文化載體,是國家的象征,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國家文化公園如今正在各地規(guī)劃和建設,未來將走向大眾,與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集體認同的國家文化記憶。
承載中華文化內涵
國家文化公園被列為“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旨在通過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當前,各地正積極推動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中國的國家文化公園,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是國家的象征,強調整合一系列文化遺產后所反映的整體性國家意義;由國民高度認同、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和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組成;具有社會公益性,為公眾提供了解、體驗、感知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以及作為社會福利的游憩空間,同時鼓勵公眾參與其中進行保護和創(chuàng)造。
國家文化公園,與經(jīng)常提到的國家公園并不是一回事。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要目的,實現(xiàn)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是我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國家公園由國家確立并主導管理,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10月,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5個國家公園成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
國家文化公園是承載著中華文化內涵的公共文化載體,是國家的象征。拆解國家文化公園的字面含義能看出,政治、文化和組織管理三股邏輯根源協(xié)同演進。國家文化公園重在“國家文化”,圍繞具有廣泛群眾認知基礎的“文化IP”,建設中國特色國家文化公園,凸顯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持久影響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以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以民為本,可以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設的過程又要符合基層實際、得到群眾認可,建設一個真正“為百姓所享,展中國風采,承中華精神”的文化工程。突出“萬里長城”“千年運河”“兩萬五千里長征”“黃河母親河”的文化辨識度,為世人展現(xiàn)出各自的文化特質,將“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黃河文化”發(fā)揚光大,真正展現(xiàn)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成效。以四者為主線,對其沿線文化資源所承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進行整合、保護、利用,“貫通融合,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促進區(qū)域發(fā)展”。
從國家公園到國家文化公園,近年來,我國對生態(tài)保護和文化傳承不斷進行著道路探索。國家文化公園由國家公園引申而來,是國家公園新的發(fā)展形式。中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在國家(自然)公園、國家歷史(遺址)公園等模式之外,探索一種符合“文化”公園特質的“中國范式”。
早在2016年,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1月,中辦、國辦發(fā)布《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規(guī)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識”。2019年7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0月,中央正式提出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2022年初,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至此,我國形成五大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建設布局。
五大國家文化公園
長城的巍峨、大運河的壯美、長征的偉大、黃河的厚重、長江的磅礴,皆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在建的五大國家公園,代表的都是獨一無二、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文化記憶的符號。
橫臥于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經(jīng)戰(zhàn)國至明朝2000余年修建,最終呈現(xiàn)如今的規(guī)模。其一磚一瓦,皆由人造。這項人工奇跡,東起大海,穿越森林、草原、沙漠,橫臥平原、山脈、高原,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軍防體系最復雜、規(guī)模最龐大的文化遺產,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起到保護兩側人民長時期安定生活的作用,也體現(xiàn)了熱愛和平的民族性格。萬里長城是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包括戰(zhàn)國、秦、漢長城,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西夏、遼具備長城特征的防御體系,金界壕,明長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5個省區(qū)市。
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jīng)距離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運河。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利用天然水道和古運河,開鑿了溝通北京與杭州的人工運河,使江南、江淮、燕趙等地區(qū)能夠和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長安、洛陽、開封等地聯(lián)系更為密切,為唐宋的繁榮埋下伏筆。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自然河流、湖泊、濕地等資源,跨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功地將南北方、政治經(jīng)濟中心與其腹地溝通連接。到了今天,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運河仍在我國的交通運輸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3個部分,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會通河、中(運)河、淮揚運河、江南運河、浙東運河、永濟渠(衛(wèi)河)、通濟渠(汴河)10個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從江南到西北,行程二萬五千里,地域覆蓋之廣闊,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極為罕見。
紅軍在長征中翻山越嶺,跋涉大江大河,面對過各種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長征路線的地貌極致之地多分布在西南地區(qū),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和橫斷山脈。這里的自然景觀壯美雄奇,令人心向往之,也令人望而生畏。長征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反映了紅色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紅二、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線路。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qū)市。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發(fā)源于青海唐古拉山, 注入東海, 干流全長6 3 0 0 余公里。長江在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展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標志性象征,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多樣性, “ 江河互濟” 構建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綜合考慮長江干流區(qū)域和長江經(jīng)濟帶區(qū)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13個省區(qū)市,涵蓋文化保護和展示、文旅發(fā)展和融合等各個方面。
黃河,全長5464公里,發(fā)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幾”字形姿態(tài)盤踞在中國北方大地。自西向東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qū)),最后流入渤海。
在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黃河文化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不斷影響著周圍的多元文化。最終,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中華文明。黃河流域是一座巨大寶庫,文化旅游資源在黃河流域比比皆是,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文旅融合 山東路徑
先哲孔子面對著滔滔東流的黃河水,發(fā)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喟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西進中原與晉國爭霸,開鑿了一條名為深溝的運河,運河“浮于淮泗達于河”,拉開了山東地區(qū)運河的開鑿大幕;“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眰髡f孟姜女向城而哭,她所“哭崩”的是迄今已經(jīng)有2600多年歷史的齊長城。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儒家思想的發(fā)源地,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圣賢大哲人才輩出,在五大國家文化公園中,山東段就擁有三項:黃河、大運河、齊長城。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山東呈現(xiàn)出全面鋪開、多點開花、整體推進的良好態(tài)勢。
山東印發(fā)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實施方案》,統(tǒng)籌實施齊長城遺址、大運河文化遺產、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22年,爭取國家文保資金3.53億元,支持國家文化公園沿線13個市(不含青島)章丘城子崖遺址考古發(fā)掘、齊長城遺址——沂水穆陵關段、黃墩段搶險加固工程等202個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啟動國家文化公園非遺項目尋訪調研,出臺《關于推進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的意見》。依托黃河水利工程打造文化展示平臺82處。
2022年,微山湖旅游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5A級景區(qū),創(chuàng)建7處旅游民宿集聚區(qū)、22個省級以上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149個景區(qū)化村莊。策劃推出“領略黃河文化,品悅時代變遷”等主題精品旅游線路,舉辦全國“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等賽事活動,認定公示96家省級旅游放心消費示范單位。加快“十四五”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入庫項目建設,2022年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1.4億元,支持齊長城(錦陽關段)保護利用等項目建設,齊長城濰坊非遺傳承等項目已基本完成,大運河微山湖博物館等一批項目進展順利。
推動開展《兩漢封國“諸子”與齊魯文化的主流化研究》《明清山東運河河政、河工與區(qū)域社會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課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級新增立項20余項。形成《時代的脈動與文明的記憶》《齊長城志》等一批研究成果。開展柳子戲《大河糧倉》、現(xiàn)代京劇《黃河灘上鳳還巢》等主題創(chuàng)作,推出京劇《大運河》、山東梆子《夢圓黃河灘》、電視紀錄片《大河之洲》等一批文藝作品。
將國家文化公園文物資源列入全國文物資源大數(shù)據(jù)庫建設試點,加強數(shù)字化采集呈現(xiàn)?!吧綎|省國家文化公園數(shù)字云平臺”列入省政務信息化項目,并完成項目建設方案規(guī)劃及功能模塊設置。加快5G網(wǎng)絡深度覆蓋,打造黃河口生態(tài)旅游區(qū)等一批5G應用典型場景。
同時,作為加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舉措,山東啟動文化體驗廊道建設。文化體驗廊道包括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沿膠濟鐵路5個部分,以堅持文旅融合為基本要求,著力培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新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