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琨
(作者單位:宣城日報社)
對新聞記者而言,民生新聞采訪就是從民生百態(tài)之中挖掘最新鮮的素材,最為樸實的情感,再將其傳達給受眾,引發(fā)受眾思考。由于民生新聞的受眾群體眾多,不同受眾需求不同,給采訪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所以,新聞記者如果想通過民生新聞采訪獲得最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在堅持采訪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采取相應的策略,敏銳地捕捉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民生新聞的素材主要來源于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除人們關心的醫(yī)療、衛(wèi)生、安全、住房、教育等以外,還包括鄰里關系、家庭事務等,可以說是事無巨細,只要具備一定的新聞價值,都可以成為報道的對象。正因為如此,新聞記者只要留心生活,就很容易捕捉到新鮮有趣的新聞線索,進而展開報道。比如,《重慶晚報》開設的“慢生活”版塊,該版塊新聞選材以普通民眾關心的各類問題為主,具體包括物價、公共事務、交通、美食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為當?shù)孛癖姷纳畛鲂刑峁┝藰O大的便利,充分體現(xiàn)了民生新聞選材豐富的特征。
民生新聞的內容以民眾關注的話題為主,因此十分注重民眾的體驗。從近幾年各大媒體報道的民生新聞來看,養(yǎng)老、就業(yè)、婚戀等問題開始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很多媒體在報道時不僅十分注重角度的選取,而且盡量從民眾關心的事件著手,所創(chuàng)作的內容貼近民眾,貼近現(xiàn)實生活,親民色彩極為濃厚。比如,《揚子晚報》推出的原創(chuàng)深度融媒體“紫牛新聞”所發(fā)布的諸多新聞報道,都是以當?shù)鼐用裆町斨械男∈录轭}材,反映民警之間、鄰里之間、家人之間和諧的關系,講述普通人的溫暖故事,如《寒潮來襲氣溫很低,八旬老人突然難受幸得民警施以援手》《八旬老奶奶家中摔倒,幸遇細心鄰居發(fā)現(xiàn)報警救助》等。類似的新聞就發(fā)生在人們身邊,觸手可及,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可以讓受眾充分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雖然平凡,但是能夠很好地傳遞正向能量,值得進行采訪報道。
與其他類型的新聞相比,民生新聞的敘述語言更為靈活。新聞記者可以結合新聞的選材、報道的對象,采取多種風格的語言講述事件。很多媒體在報道民生新聞時,不僅會采用新聞語言進行介紹,還會結合報道實踐的需求,引入當事人個性化的語言,或者采用受眾熟悉的各種網絡熱詞,來增強民生新聞報道的趣味性。部分媒體甚至會創(chuàng)造獨有的語言形式,來增強民生新聞的影響力。比如,《揚子晚報》部分民生新聞報道內容,不僅選材新穎,內容貼近民眾生活,所采用的語言也十分靈活,《這個中秋,持螯賞月有點難》這一報道中這樣寫道:“有道是‘秋風起,蟹腳癢’。但夏季高溫造成螃蟹減產,今年中秋能否像往年一樣持蟹螯把酒賞月?”不僅引用了民間俗語,還化用了古典詩詞當中“把酒賞月”的意境,既通俗又風雅,令讀者不禁眼前一亮。
民生新聞采訪是促進媒體與受眾溝通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聞媒體獲取關鍵性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民生新聞采訪需要遵循相應的原則,才能確保通過采訪工作顯著地提升民生新聞的價值,更好地幫助廣大民眾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
在民生新聞采訪過程當中,記者與受訪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記者需要充分地尊重受訪者,在采訪時充分考慮受訪者的感受。比如,在問及一些敏感性的問題時,如果受訪者不愿回答,記者不能緊追不放,而是需要采取“迂回”策略,換一個方式提問,或者跳過話題。除此之外,不同的受訪者,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人生經歷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記者在與受訪者交流時,要注意雙方在思維、語言、禮儀方面的差異,要以平和的語氣和對方交流,還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誠意,才能打動對方,消除受訪者的警戒心理,確保整個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民生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實踐時,還需要遵循真實可靠的原則。具體來講,首先,確保整個采訪的過程真實可靠,不能有任何虛假,也不能因為追求所謂的“報道效應”,有意扭曲事實。否則,不僅媒體的權威性會受到影響,還會引起一系列的負面效應。其次,記者在提問時要立足于現(xiàn)實,要根據(jù)采訪者的回答如實記錄,才能確保獲得的信息真實可靠。再次,民生新聞記者要注意認真聽取不同采訪者提供的信息,仔細進行甄別,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信息,要反復核對,確保符合實際情況,不能僅憑一兩個受訪者的言論,就對事情作出判斷。
民生新聞是基層群眾獲取信息最為重要的途徑,因此,相關的新聞采訪工作需要滿足社會大眾對“時效性”和“真實性”的需求,采訪時新聞記者需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完成任務的同時,提升新聞的價值。新聞記者需要結合采訪計劃,大量搜集與采訪對象相關的各種資料,同時還要結合當前受眾的需求與關心的話題,進一步明確采訪的思路,然后結合掌握的信息,調整和優(yōu)化采訪方案,確保深入挖掘新聞內容的同時,增強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廣泛接觸與受訪者有關的其他群眾,從他們口中了解更多與受訪者相關的信息,具體包括受訪者的家庭情況、個人性格、文化水平、人際關系等,在腦海當中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為正式采訪做好充分準備;二是通過居委會、社區(qū)等組織,全面掌握受訪者的詳細情況,如受訪者的思想狀態(tài)、人生經歷、在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表現(xiàn)等;三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了解受訪者的真實想法,找準切入點,進而擬定高效簡潔的采訪提綱,確保在采訪時能夠鎖定目標,高效完成任務。
在掌握受訪者信息的基礎上,新聞記者需要根據(jù)已經獲得的資料,設計科學的采訪流程。在具體操作時,新聞記者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其一,根據(jù)受訪者的情況,設計一套合理的流程。民生新聞受訪對象不同,所采用的流程也不同,如果采訪者是在校學生,新聞記者需要先征得學校、家長以及學生本人的同意,才能繼續(xù)進行采訪;如果受訪者是工廠工人,新聞記者需要先和對方約定好時間,在得到對方許可的情況下,再進行采訪;如果受訪者是社區(qū)志愿者,新聞記者需要詢問對方的安排,尋找恰當?shù)臅r間點進行采訪。所以,在進行采訪之前,民生新聞記者需要結合受訪對象的情況,精心設計采訪的流程,具體包括采訪前、采訪中、采訪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為順利采訪提供保障。其二,根據(jù)采訪的任務,擬定采訪的提綱。在開展民生新聞采訪時,新聞記者會受到時間方面的限制,因此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采訪任務,所以,在采訪前,新聞記者需要結合采訪任務擬定詳細的提綱,提綱的內容以雙方之間的對話為主。通常由記者發(fā)問,受訪者進行回答。記者發(fā)問一定要有的放矢,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采訪任務,達到采訪的目標。其三,充分考慮各個方面的情況,設定數(shù)種采訪方案。即使在開始采訪前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在實際的采訪當中,有可能會出現(xiàn)其他的意外情況,如采訪對象的情緒突然發(fā)生變化,采訪對象遇到了急事,暫時不能應約,或者是采訪的地點發(fā)生變化等,新聞記者需要考慮相關的因素,設定多套方案。這樣在采訪當中即使遇到其他的意外情況,也可以換一種方案進行,確保整個采訪不會因為意外而終止,進而影響之后的環(huán)節(ji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接受信息的設備越來越豐富,甚至可以借助智能設備自主發(fā)布信息,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成為新聞報道對象并進入公眾視野的可能性仍然極小。因此,在面對新聞記者的鏡頭時,很多采訪對象都會顯得局促不安,進而影響采訪的順利進行。還有部分采訪對象會因為自身心理因素的關系,在說話時出現(xiàn)呼吸急促、顫抖的情況,要想確保采訪順利進行,新聞記者還需要通過一定的策略,緩和現(xiàn)場的氛圍,平復受訪者的情緒,確保采訪順利進行。首先,新聞記者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分寸,如果發(fā)現(xiàn)受訪對象出現(xiàn)抵觸的情緒,可以換一種問法,盡量不去觸碰受訪者的“底線”,從而有效地緩解受訪者的心理壓力,使雙方能夠更加平等地進行交流。其次,盡量在受訪者熟悉的場景當中進行采訪。通常情況下,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當中,人的情緒會變得穩(wěn)定,更容易進行交流。因此,新聞記者應當盡量選擇在受訪者熟悉的場景,如受訪者所在的小區(qū)、學校或者路邊公園、人行道等進行采訪。這樣受訪者的表現(xiàn)會顯得更加自然,說出的話語也更貼近真實的情況,更具有說服力。最后,通過一定的談話技巧,緩和受訪者的情緒,幫助受訪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部分受訪者對于某些詞語,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會格外敏感。比如,為人父母者非常在意自己的子女,老年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年輕女性則很在意自己給他人的印象。因此,在采訪過程當中,當受訪者的情緒顯得緊張不安時,新聞記者可以暫停采訪,通過三言兩語將話題引向他處,盡可能讓受訪者的情緒恢復常態(tài),讓采訪能夠順利進行。
在開展采訪實踐時,新聞記者要始終將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處處為群眾著想,找準視角,才能與被訪者進行深入的交流,挖掘新聞素材的價值。在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需要放下身段,從普通民眾的視角著眼,平等地與受訪者進行交流。第一,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真正地站在民眾的角度考慮和看待問題,從民眾的視角識別判斷新聞素材,才能確保新聞內容能夠真實地反映民眾的利益訴求。在采訪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才能讓受訪者覺得真誠可信,確保交流能夠獲得最理想的效果。第二,采訪時的言行舉止,要貼合當?shù)氐恼Z言特色與習俗。民生新聞采訪與其他類型的新聞采訪工作有著顯著的差異,記者采用當?shù)孛癖娛煜さ恼Z言進行交流,能夠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第三,在采訪過程中,民生新聞記者可以采用“拉家?!钡姆绞秸归_話題,還可以運用一些俗語,既能提升采訪的趣味性,還可以獲得采訪對象的信賴,從而降低采訪的難度。第四,新聞記者的行為要符合當?shù)厝说亩Y儀,要給人親切自然的感受,才能獲得民眾的認可,讓民眾將自己視為“一家人”,便于雙方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第五,在民生新聞采訪當中,新聞記者要始終保持“為民眾發(fā)聲”的態(tài)度,不能因為話題觸及某些特殊群體的利益就有意回避,而是要將自己視為民眾的“代言人”,處處為民眾著想,通過新聞采訪積極地為民眾“排憂解難”,說出他們當下的心聲,這樣的民生新聞報道才具有價值,才能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
民生新聞采訪不僅是新聞記者需要完成的工作,更是一項具有極強人文性的社會活動,在開展采訪工作時,新聞記者會遇到不同的人,以及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因此,在開展采訪工作時,民生新聞記者需要根據(jù)采訪對象,靈活地采取不同的談話方式,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并根據(jù)采訪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確保穩(wěn)妥地處理采訪當中發(fā)生的各種問題。由于人生經驗不同、自身性格不同,不同的采訪者在面對鏡頭時的表現(xiàn)也不同。為了能夠獲取最真實的信息,民生新聞記者一定要根據(jù)受訪者的特征,通過耐心引導、旁敲側擊等不同的方式,引導采訪者敞開自己的心扉,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受訪者的個性比較爽朗,新聞記者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如果受訪者自身比較急躁,或者存在較強的警戒心,則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先從不相關的話題開始談起,再慢慢地切入正題。如果采訪任務的時間比較緊迫,則可以選擇將最重要的問題放在前面。即使采訪過程中出現(xiàn)突發(fā)性的情況,新聞記者也需要始終保持鎮(zhèn)定,注意結合平時積累的經驗,通過改變話題、緩和矛盾的方式及時處理,確保采訪能夠繼續(xù)進行。在采訪結束之后,新聞記者還需要及時地進行總結,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和優(yōu)勢,為今后的采訪工作積累更多的經驗。
新聞采訪本身是一項具有藝術性的活動,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在民生新聞采訪實踐當中,新聞記者需要掌握正確的采訪策略并加以運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實際的工作當中,新聞記者可以從前期準備、流程設計、溝通交流等環(huán)節(jié)著手,通過察言觀色分析受訪者的個性,并結合具體的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通過新聞報道的形式反映當前民眾的訴求,使民生新聞采訪工作的價值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