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雙雙 胡衛(wèi)峰
錯誤是一種“原生態(tài)”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理性對待學生的錯誤,善于運用“容錯、糾錯、究錯”策略,圍繞錯誤展開生成性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提升。
“糾”即改正,糾錯是指師生通過學習、思考,找出并改正錯誤的過程。究錯是指在找到正確答案后探究、查明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即追本溯源。學生通過研究、剖析錯誤,從中挖掘出更大價值,它是學生在課堂上深度學習、知識遷移的高級表現(xiàn)。因此錯誤是動態(tài)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客觀分析教學中各種各樣的錯誤,師生共同面對解決,進而使知識間的關系得以呈現(xiàn),學生在此過程中對知識形成更為牢固、深刻的印象,構(gòu)建成更為清晰的知識脈絡。
1.語言邏輯思維、表達輸出轉(zhuǎn)移造成的語間錯誤。如在交際中學生往往借助母語的習慣進行表達:I very like singing English songs.There have a big house.低年級學生沒有形成英語學習思維,容易出現(xiàn)上述表達錯誤。
2.學生對詞性的理解不夠,搞不清英語基本句型、句子成分等。如:Jim is longer hair than me.He likes bands that play loud music.第一個句子中,學生對is 和has 的功能區(qū)分理解錯誤。第二個句子,bands與play的主謂關系混淆。
3.語音錯誤。隨著詞匯量的不斷增加,學生會根據(jù)以前所學的知識引申出一些錯誤或不存在的結(jié)構(gòu),如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式breakbreaked(應為broke)?;蛘甙褑卧~的拼寫、讀音弄錯,如:walk-work,except-expect,girl 錯誤地拼寫成“gril”等。
4.語言文化差異引起的不符合英語交際的表達。在交際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說出一些語法正確但不符合英語表達方式的句子,例如:--Your shirt is very beautiful.--No,no.--It’s late,I must go.--Walk slowly.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糾錯容易,難在“究錯”。這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技巧,有時還需要一點教育耐心和機智。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糾錯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如果學生在學習、操練過程中存在共性問題,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出錯的學生更正錯誤。糾錯的重點在于學生能否準確地運用目標語,尤其在操練階段,教師要注意學生語言表達的流暢度,采用“延時糾錯”更為合理。
“究”即研究,“究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做錯的題目進行原因分析,是知識結(jié)構(gòu)重組的過程。在糾錯的基礎上,“究錯”不僅是記憶正確答案,而是進行更多研究、思考,找到錯誤的原因。如上文中提及的句型:He likes bands that play loud music. 有的學生搞不清這個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誤以為play 對應的是he,加了“s”,這樣打破了句子平衡,弄混了主謂關系。在找到錯誤原因后,教師可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改正,并反復強化練習,才能徹底改正錯誤,形成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