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鶯 孫曉艷 李 晶 丁 潔 王 簫 戴 艷
孤獨癥是一類以不同程度的社會交往和交流障礙、狹隘興趣、重復刻板行為,以及感知覺異常為主要特征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孤獨癥的病因可能與基因突變和/或基因、環(huán)境相互作用有關,如未及時發(fā)現(xiàn)和科學干預,多數(shù)患兒預后不良,表現(xiàn)為較復雜的行為異常、智力和精神障礙,成年后不具備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可改善孤獨癥患兒的預后。孤獨癥一般在3~4歲時確診,出生后13~14個月時即可表現(xiàn)出一定的行為異常和相應的臨床癥狀,部分患兒在出生后8~12個月已表現(xiàn)出早期癥狀[1]。嘉興地區(qū)自2018年初開始對12月齡及以上兒童進行孤獨癥篩查,本文通過溝通及象征性行為發(fā)展量表(CSBS-DP)對12月齡、18月齡嬰兒進行孤獨癥早期篩查,旨在幫助完善孤獨癥的篩查體系。
選取嘉興市各街道社區(qū)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進行體檢的12月齡、18月齡嬰兒共2 947人。排除精神發(fā)育遲滯、聽力障礙、發(fā)育性語言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障礙等兒童精神疾病,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等。本方案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021(醫(yī)倫)-92],兒童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12月齡1 429人,其中男705人(49.3%),女724人(50.7%);18月齡1 518人,其中男801人(52.8%),女717人(47.2%)。
應用CSBS-DP為一級篩查工具,量表包括25個問題,除開放性第25題外,前24題每題答案有3~5個選項,由兒童監(jiān)護人填寫,從社會交往、語言、象征性行為、總分4個方面進行評分。社會交往包括情緒和眼神注視能力、溝通能力、肢體動作,共13題,每題分數(shù)0~2分,得分范圍0~26分;語言包括聲音、字詞,共5題,其中3題分數(shù)0~2分,兩題分數(shù)0~4分,得分范圍0~14分;象征性行為包括理解能力、物品使用能力,共7題,3題分數(shù)0~2分,兩題分數(shù)0~4分,1題分數(shù)0~3分,第25題不計分數(shù),得分范圍0~17分;總分范圍0~57分。根據(jù)各因子總分和總分的月齡劃分,當?shù)梅痔幱谛枰P注時判定為可疑陽性,即12月齡社會交往≤13分、語言≤5分、象征性行為≤6分、總分≤27分判定為可疑陽性;18月齡社會交往≤17分、語言≤7分、象征性行為≤10分、總分≤37分判定為可疑陽性。篩查判定為可疑陽性者均轉診至市級醫(yī)療機構進行隨訪。應用CSBS-DP初篩陰性的嬰兒常規(guī)體檢隨訪半年,再次應用CSBS-DP進行篩查,篩查陽性者轉診至市級醫(yī)療機構進行隨訪。
篩查判斷為可疑陽性者在市級醫(yī)療機構隨訪至兩歲時,根據(jù)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CARS)、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5)的診斷標準進行孤獨癥診斷。CARS是臨床醫(yī)生用于孤獨癥兒童言語、行為、感知覺等方面的觀察評定工具,由15項組成,每項按1~4級評分,最高分為60分,總分高于30分判定為孤獨癥。DSM-5中診斷標準:① 在多種場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存在持續(xù)性的缺陷;② 受限的,重復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③ 癥狀必須存在于發(fā)育早期(但直到社交需求超過有限的能力時,缺陷可能才會完全表現(xiàn)出來,或可能被后天學會的策略所掩蓋);④ 這些癥狀導致社交、職業(yè)或目前其他重要功能方面有臨床意義的損害;⑤ 這些癥狀不能用智力障礙或全面發(fā)育遲緩來更好地解釋。CARS與DSM-5同時滿足孤獨癥診斷,則判定為陽性。
以CARS與DSM-5診斷為金標準,計算CSBS-DP的初篩效能。靈敏度 = 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 = 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
從表1可見,12月齡嬰兒CSBS-DP初篩可疑陽性218例,可疑陽性率15.3%(218/1 429),靈敏度為8/9,特異度為85.2%(1 210/1 420);確診孤獨癥共計9例,確診率0.6%(9/1 429)。18月齡嬰兒CSBS-DP初篩可疑陽性252例,可疑陽性率16.6%(252/1 518),靈敏度為11/12,特異度為84.0%(1 265/1 506);確診孤獨癥共計12例,確診率0.8%(12/1 518)。
表1 不同月齡嬰兒孤獨癥篩查結果 (例)
通過CSBS-DP篩查男嬰1 506人,初篩可疑陽性289例,可疑陽性率19.2%;確診孤獨癥共16例,確診率1.1%(16/1 506)。通過CSBS-DP篩查女嬰1 441人,初篩可疑陽性181例,可疑陽性率12.6%;確診孤獨癥共5例,總確診率0.3%(5/1 441)。
孤獨癥缺乏特異性生物學診斷指標,目前采用量表篩查作為早期發(fā)現(xiàn)孤獨癥的主要途徑[2]。嘉興地區(qū)已建立較完善的雙向轉診制度,一旦基層醫(yī)療機構通過CSBS-DP篩查出可疑陽性嬰兒,即可轉市級醫(yī)療機構做進一步隨訪、診斷。本文結果顯示,12月齡、18月齡確診嬰兒中,均只有1例為初篩陰性后隨訪半年再次經(jīng)CSBS-DP篩查為陽性并轉診后最終確診,其余確診患兒均為初篩陽性中檢出,表明CSBS-DP作為一級篩查工具對低年齡段兒童早期孤獨癥確診具有一定作用,且靈敏度隨著年齡增長略有升高。CSBS-DP由兒童主要監(jiān)護人根據(jù)實際情況按照題目勾選選項,醫(yī)生評分,計分方法快捷方便,可操作性強,靈敏度較高,可用于低年齡段兒童孤獨癥早期篩查。
本文結果顯示,12月齡、18月齡嬰兒初篩可疑陽性率分別為15.3%和16.6%,略高于駱名進等[3]研究的12~18個月兒童平均篩查陽性率12.49%,考慮孤獨癥量表篩查受填表人文化程度、對孤獨癥了解程度等因素影響,篩查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各醫(yī)療機構篩查前可對家長進行孤獨癥健康教育,提高家長對孤獨癥的認識,提高篩查質量。經(jīng)CARS、DSM-5的診斷標準,最終確診孤獨癥12月齡患兒確診率0.6%,18月齡確診率0.8%,與我國兒童孤獨癥的流行率0.7%相仿,但明顯低于其他發(fā)達國家[1]。不同年齡段兒童初篩可疑陽性率及確診率接近,提示CSBS-DP在嘉興地區(qū)不同年齡段兒童篩查中具有較高的穩(wěn)定性。
孤獨癥以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4 ∶ 1[4]。本文結果顯示,男童初篩可疑陽性率19.2%,女童初篩可疑陽性率12.6%;經(jīng)CARS、DSM-5的診斷標準最終確診男童16例(確診率1.1%),確診女童5例(確診率0.3%),提示嘉興地區(qū)男童孤獨癥患病率高于女童,與上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基本相符。女性更擅長“偽裝”癥狀,并善于使用補償策略克服溝通和社交困難,孤獨癥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其真實患病率可能遠高于目前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4]。本次篩查屬于本地區(qū)單中心研究,仍存在局限性,臨床醫(yī)務工作者今后可采用不同篩查量表、多中心及多地區(qū)對女童孤獨癥進行調查分析,進一步明確其真實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