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德輝 呂泳昕
蜘蛛紋作為中國傳統(tǒng)紋樣之一,它的出現凝結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禱和祝福。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這一時期中國傳統(tǒng)紋樣集歷代之大成,在文化交融的基礎上凸顯了本民族的特征,現對清朝蜘蛛紋飾品的多樣化展開分析,論述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中所蘊含的象征寓意及影響。
清朝時期,中國傳統(tǒng)紋樣紛繁復雜,不可阻擋的文化交流使得傳統(tǒng)紋樣在保留前代紋樣的基礎上又囊括了外來風格,題材眾多、形式多樣、工巧藝絕。由于清代有明確的典章制度,因此,這些飾品既是集裝飾與審美于一體的物件,也是對等級身份的界定,紋樣的選取、制作都非??季俊=涍^文獻檢索與資料收集發(fā)現,至今學界對蜘蛛紋樣的專題研究仍有所欠缺,但清代飾品中蜘蛛紋形式的設計又比較多樣,因此,本文將清代發(fā)簪飾品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中探尋這一時期蜘蛛紋應用廣泛的社會心理,即蜘蛛紋的象征意義所帶來的影響。對這方面的系統(tǒng)整理既可以豐富有關蜘蛛紋樣的史料,又可以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精神內核。
清代蜘蛛紋飾品的時代背景
清代宮廷審美的嬗變
清代藝術的審美傾向建立在滿漢兩種文化相互滲透的基礎上,且歷代帝王所主導的宮廷審美必然會引領民間審美的發(fā)展趨勢。在整體造型上,乾隆時期的審美取向繁縟華麗、端莊纖細,并且在材料選取上有嚴格要求,品質極佳。道光年間的裝飾飾品在造型上表現出大而壯的整體態(tài)勢。清代末期更喜歡用點翠來裝飾飾品,并且在色彩搭配上通常以深淺交融的方式呈現。在清朝統(tǒng)治的268年間,各種繁復精細的工藝貫穿了這個時期的裝飾藝術,即便在清朝后期,經濟衰退,清宮無法支付大批珍珠的購買費用,他們仍借用假珠來代替珍珠。清代飾品的精細華麗是相對而言的,現藏于南京博物館的明“鑲紅藍寶石蜘蛛形發(fā)簪”,造型簡樸,以紅、藍寶石鑲嵌,用金絲代表蜘蛛的四足,外形簡潔而無其他裝飾技藝,與后期清宮內同主題的金銀飾品形成鮮明的繁簡對比。
圖1 明鑲紅藍寶石蜘蛛形發(fā)簪(圖片來源:南京市博物館)
雖然清朝統(tǒng)治者個人偏好不同,但是清朝整體的審美取向是華麗繁復、富貴精細。在題材的選擇上,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對有著吉祥寓意的紋樣饒有興致,而社會的進步使人們更關注精神層面,山河安定、國家興旺、多子多福是統(tǒng)治者及人民共同的愿景,所以宮廷內外都傾向于使用吉祥紋樣。蜘蛛作為一種被神化了的事物,有著吉祥的寓意,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符號紋樣為統(tǒng)治者及人民所喜愛。清宮內有許多以蜘蛛紋樣為題材的首飾飾品以及織繡香袋、服飾,它們的使用價值與它們所反映的精神價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清代金銀技藝的高度成熟
以清宮為代表的清代金銀制作工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鑲嵌工藝、累絲工藝、點翠工藝、鏨刻工藝等豐富了首飾制作的程序和花樣,它們之間可進行多樣組合,也可以單一程式進行設計,制作工藝的多樣使金銀飾品異彩紛呈。鑲嵌工藝一般采用爪鑲和包鑲兩種形式,根據要制成的首飾用選擇適當的制作技藝是清宮金銀制品制作的一大特點。累絲工藝是將一股或多股花絲和素絲壓扁后燒軟,編成各種理想形狀。點翠工藝在清宮中極為流行,把翠鳥的羽毛按統(tǒng)一色澤選好后貼在理想位置并把紋樣填滿。清宮內大多數飾品都是將點翠與累絲相結合,從而制造出色彩絢麗、造型豐富的飾品?,F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銀鍍金嵌寶石佛手蜘蛛紋簪”是一件能體現多種制作工藝的頭簪。中間的“壽”字以及周圍的葉子都運用了點翠工藝,累絲做成的佛手放置兩側,蜘蛛以珠寶鑲嵌,寶石按大小、色澤依次排開。鏨刻工藝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它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最終才能打造出細膩的浮雕圖案。制作工序的紛繁復雜決定了飾品的精致與珍貴。在皇帝的直接領導下,各部門分工合作,不同的程序由不同的部門協(xié)作完成。制作技藝的精湛使清宮飾品呈現出一片奢華、繁麗的景象。
圖2 清銀鍍金嵌寶石佛手蜘蛛紋簪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代裝飾飾品材料的多樣化
在清代,由于宮廷制定了嬪妃衣冠禮樂制度,她們在穿搭配飾的過程中都格外講究,等級分明。從清代后妃的飾品來看,在材質的選取上都以金銀、珍珠、寶石為主,紛繁多樣,異彩紛呈,而工匠又根據寶石的特點,加之復雜的工藝創(chuàng)造出更繁縟的樣式,比如通過純度的高低、形狀的大小、色澤的變化、種類的多樣化等派生出更多的新面貌,結合工匠高超的技藝,將它們進行單個表現或多種組合,將金銀、珍珠、寶石、翡翠、碧璽、珊瑚等獨特的美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現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清朝“累絲嵌珠寶蜘蛛金飾”,蜘蛛造型華麗靈動,身體部位用藍寶石,腦袋部位用紅寶石,觸角用珍珠表示,以金絲環(huán)繞,眼睛用金絲編出形狀,雖然沒有雕琢但卻是一件集精致、華麗、美觀于一身的飾品。
清代民族交融的政治制度
清王朝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朝代,民族問題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雖然推出的管理辦法各不相同,有的加強聯(lián)系,有的分裂割據,但是大的方向一直都是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主。清前期的統(tǒng)治者根據不同民族的特點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制度,通過在地方建立統(tǒng)治機構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lián)系,在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下又尊重各民族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舉措為民族融合與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契機。清早期對外開放期間,頻繁的溝通使經濟快速增長,同時,文化、技術也不斷地相互滲透;后期雖大鎖國門,僅留一口通商,但與外界仍有交流,各民族文化在聯(lián)系與交流中不斷地發(fā)展和傳播,使原本在小范圍內流行的民俗文化走向了更廣闊的空間,甚至成為當時的潮流。這為清宮內蜘蛛紋樣的傳播與使用提供了技術和裝飾形式方面的借鑒,使其由前朝簡樸的形式圖案過渡到華麗的表現形式。
蜘蛛紋樣的象征意義
祈福消災的民俗心理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從事生產的媒介由一開始樸實無華的實用工具慢慢過渡到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意義的生產工具,由于祈福理念根植于人們內心以及人們與自然界之間的溝通越來越深刻,遠離災難、祈福健康一直是人們追求的主題,因此,人們創(chuàng)造出的事物往往具有某種特殊含義。而在原始時期,先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不可預知且無法解釋的現象常令先民感到恐懼,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寄希望于神靈,祈禱自己的心愿能夠實現,因此,更多含有特殊意義的符號紋樣便應運而生。以侗族為代表的蜘蛛紋樣是典型代表。蜘蛛,又名“蟢子”,作為侗族人民共同信仰的民族圖騰,其與侗族人民的種族“創(chuàng)始傳說”有關。侗族蜘蛛紋樣不僅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演變史,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關于蜘蛛各種特性的記載。比如《本草綱目·蟲部·蜘蛛》中有記載:“嬰兒口噤,不能吮乳,用蜘蛛一枚,去足,炙焦,研為末,加豬乳一合,和勻,分三次慢慢灌服,極效?!笨梢娭┲雽θ藗兊姆e極影響不僅局限于精神層面,隨著人們不斷地探索發(fā)現,蜘蛛對人們的作用已經擴展到了實用領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很多以蜘蛛為表現對象的物品以及書籍。比如現藏于故宮博物院中的各種蜘蛛紋香袋、蜘蛛紋胸針以及雕刻蜘蛛紋樣的硯臺等,這些物品既有審美功能,又蘊含著人們的祈禱心理。
贊美勞動的文化心理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勞動,原始的男耕女織是我國古代社會主要的生產生活秩序,人們通過耕地勞作來維持生計,所以農耕對于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唯一的生存手段。與此同時,自然界中的災害也困擾著人們,不發(fā)達的經濟和生產力水平使人們很難去抗衡洪水、蟲災等災害,人們最大的愿望就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時,人們發(fā)現,蜘蛛作為自然界中的昆蟲之一,它的自然屬性有助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唐朝元稹《蟲豸詩·蜘蛛》:“蜘蛛天下足,巴蜀就中多??p隙容長踦,虛空織橫羅??M纏傷竹柏,吞噬及蟲蛾?!贝藭r的人們已熟知蜘蛛的特性,其可捕食昆蟲及飛蛾,因此在人們看來,蜘蛛的出現也預示著豐收。久而久之,人們便將蜘蛛與飽暖聯(lián)系了起來,蜘蛛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變得與以往不同,人們開始對蜘蛛寄予殷切的期望,這是人們對豐收的美好向往。
多生多育的生殖崇拜
傳宗接代一直被人們看作人生大事,因此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經常祈求子孫興旺。蜘蛛紋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有著多重寓意,其中一個就是多子多福,這源于蜘蛛極強的繁殖能力,與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祈禱多子的愿望不謀而合。侗族人民對蜘蛛的贊美體現在很多方面,他們會把蜘蛛繡在衣服、頭巾等顯眼的地方,以表達對蜘蛛強烈的認同感,同時還會運用明亮的色彩來表現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美好祝愿,以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在侗族人民新婚當天,人們會將蜘蛛用布包起來,放在新婚夫婦婚床四角,為新人祛除災禍,祈求多子多福。在封建社會,尤其是在宮廷中,這種希望子嗣后代興旺發(fā)達、子孫滿堂的心理更為強烈,通常人們會寄希望、祝福于實物,以表達內心的虔誠和期待。
祈求才藝的美好愿景
男耕女織是古代最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最樸實的心愿便是增產增收、衣食充足。古代七夕乞巧的習俗便是農耕民族祈愿的形式之一,暗含著古代人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期待以及對提高自身生產技藝的愿景。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中提到“七夕婦人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宋孝武帝劉駿《七夕詩》曰:迎風披彩縷,向月貫玄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得”。在農歷七月七日晚,婦女在園中擺放瓜果,祈禱可以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漢代以后,乞巧形式有所變化,在七月七當日,女子捉蜘蛛放于盒子中祈求巧絲。第二天一早將盒子打開后,如果蜘蛛在盒子中結上密集的絲網,代表是心靈手巧的女子,其刺繡縫紉技藝會提高很多;若盒子中蜘蛛未織網或較少,那么女子的技藝便不會提高。人們將蜘蛛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神化蜘蛛的特性,展現了古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F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金絲鑲珍珠寶石蛛網形別針”以金絲掐出蜘蛛的腿,以珍珠及紅寶石鑲嵌身體,值得注意的是用絲線纏繞出網的形狀,將蜘蛛鑲嵌于網中間。整個裝飾形態(tài)靈動,情景呼應,在裝飾、美化服飾的基礎上又傳達了吉祥的寓意。
喜從天降的吉祥寓意
追求吉利,迎來喜氣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心理,人們自古以來都講求祥瑞,福禍觀念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帶有吉祥寓意和美好祝愿的元素更是青睞至極,以表達人們對未來的祈愿。人們通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將其表現或產生的現象轉化為積極意義或消極意義,從而構建起大多數人所認同的價值理念。陸璣《詩疏》載,“‘喜子一名長腳,荊州河內人謂之喜母,此蟲來著人衣,當有親客至,有喜也”。人們把喜蛛視為吉祥之物,認為喜蛛下落象征著“喜從天降”,預示著會有好事發(fā)生,通過這種諧音聯(lián)想以及心理暗示來表達美好吉祥寓意,這種預示著將有吉事降臨的現象與人們自古以來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相吻合,從而被人民所推崇,因此,清宮金銀飾品中有很多關于蜘蛛紋樣的飾品。
蜘蛛紋樣作為中國傳統(tǒng)紋樣之一,它是人們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的審美結晶。由于制作工藝的發(fā)展,其紋樣形式也發(fā)生了諸多變化,同時其含義也逐漸豐富起來。清朝作為一個融合性極強的朝代,在吸收前朝文化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與時俱進、兼容并包、形式多樣。蜘蛛紋樣的清宮金銀首飾體現了當時大眾的審美意向,將高超的裝飾技藝與展現時代特征的紋樣相結合,體現了人們對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充滿追求與向往的傳統(tǒng)民俗心理。吉祥寓意不僅體現在對紋樣抽象的聯(lián)想方面,也表現在具體事物固有的價值方面,人們將有吉祥寓意的紋樣融入日常生活中,寄托著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祈禱。
(作者單位: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