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偉 石磊
(1.北京石油化工學院體育部 北京 102617;2.中國傳媒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2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保?]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亦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2]?;@球課程是高校體育教學的主干課程,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體育精神是中華民族凝心聚力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球課程思政建設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之舉,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彰顯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籃球課程思政元素碎片化、零散化。在籃球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內容被分割成孤立的碎片或零散的點滴,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結構和連貫的教育過程,更沒有形成學理高度的邏輯構建[3],導致籃球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會變得片面和零散?;@球課程思政內容被零散地散布在籃球技術和戰(zhàn)術教學之中,而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整合。例如,關于團隊合作、公平競爭和集體榮譽等思政內容,可能只在特定的籃球講解或特定的課程片段中提及,而沒有貫穿整個籃球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比較零散,缺乏統(tǒng)一的教學安排和組織。教師可能會零星地在課堂上或訓練場上討論一些思政話題,但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流程和方法。碎片化的課程思政教學容易導致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延伸。學生只接觸到一些零散的概念和知識,而沒有機會深入思考和理解籃球課程思政內容的本質和內涵。
高?;@球思政教學存在“硬植入”和“兩張皮”的問題,形成“課程思政+籃球課程”教學方式。如果課程思政元素被強制性地植入籃球課程中,而沒有與籃球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思政教學的抵觸和缺乏興趣。學生會感到課程內容不連貫,無法理解思政教學的實際意義。如果課程思政元素只是表面上的融入,教師在籃球課程中僅僅是“加一層皮”進行一些思政教學形式的融入,而缺乏真正的思政教學內涵和深度,這種方式可能會被學生看穿,并產生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
高校籃球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缺乏系統(tǒng)性建設是目前遇到的一大難題。教學目標不明確,籃球課程思政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教師難以確定應該在課程思政中強調哪些核心價值觀和素養(yǎng)。教學內容碎片化,籃球課程思政的內容可能被分散在不同的籃球教學中,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框架,學生難以形成全面的思想觀念。教學方法單一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可能相對單一,缺乏多樣性和互動性,導致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教師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這與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和支持不充分,缺乏相關的教學資源和指導有關,影響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教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提高。
文化是體育之根,精神是體育之魂。文化結構是指特定文化系統(tǒng)中各種文化要素根據一定規(guī)則構成的相對固定的關系[4]。表層文化是指文化的外在表現和可見的方面,它包括了文化的物質產物、行為模式和外在的習俗禮儀。這些是文化的顯性和可觀察到的部分,如服飾、食物、建筑、音樂、舞蹈等。中層文化是指文化的象征和意義層面,它包括了文化的信念、符號和象征系統(tǒng)。中層文化反映了人們對于美好、正義、道德、宗教等方面的認知。核心文化是指文化的基本信仰、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是文化的最深層次。核心文化反映了人們對于人生意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理解和看法。它塑造了文化的整體框架,對中層文化和表層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中華體育精神屬于核心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體育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精神的重要內涵[5]。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的民族自信、自尊、自豪以及追求富國強民的價值追求,為中華體育精神注入了濃厚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色彩,賦予其豐富多彩的文化特征。中華體育精神的價值追求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相契合,具有不斷適應和發(fā)展的能力。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精神,為中國體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和國家的繁榮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校籃球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教授中華體育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和理念,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國體育的傳統(tǒng)美德、道德觀念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yǎng)體育精神與價值觀,中華體育精神注重熱愛祖國、團隊合作、自強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價值觀念,將其融入高?;@球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精神,激發(fā)他們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并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通過培養(yǎng)團隊合作、公平競爭、誠信和友誼等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培養(yǎng)綜合素質,高?;@球課程不僅僅關注技術和戰(zhàn)術的培養(yǎng),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中華體育精神的融入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意志力、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籃球運動的訓練,學生能夠提高身體協(xié)調性、靈活性和反應能力,同時培養(yǎng)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些都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積極影響。培養(yǎng)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中華體育精神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將其融入高校籃球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6]。學生通過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感受團隊的榮譽與使命感,增強對學校和國家的歸屬感和忠誠度。這種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助于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大學是一個關鍵階段,大學生在這個階段經歷著身心的巨大變化和成長。這一時期人體生理功能發(fā)育已經處于完全成熟階段,但情緒敏感且不穩(wěn)定,心理波動較大。在這一關鍵時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這些觀念和價值觀能夠給大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理解自己、認識世界,并作出積極的選擇和決策。這也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教育根本問題的關鍵時期。
通過中國籃球經典賽事欣賞,陶冶學生審美情操,提高其比賽鑒賞能力,培養(yǎng)其熱愛祖國的情懷。例如,2006 年男籃世錦賽,中國男籃運動員王仕鵬三分絕殺斯洛文尼亞,現在回看比賽依然熱血沸騰,感到自豪和振奮,被他們?yōu)榱藝移床?、為國家爭光的精神所感動,引發(fā)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情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為國家的發(fā)展而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此外,在籃球賽事中強調代表班級、學校的意義,讓學生明白他們不僅僅是為自己和團隊而戰(zhàn),更是代表集體爭光。強調團隊合作、拼搏精神和為國家爭光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和使命感。通過將籃球課程與為國爭光精神相結合,大學生可以在參與籃球活動中培養(yǎng)出熱愛祖國的情懷。重要的是,不僅關注技術和比分,還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使他們成為既有籃球技能,又具有為國爭光精神的優(yōu)秀大學生。
教師在教授籃球知識和技術時,要基于實際情況和科學理論進行教學,不虛構或夸大事實,確保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術準確可行。例如,在學習投籃技術環(huán)節(jié)中,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投籃技術動作機制是人體神經系統(tǒng)支配骨骼、肌肉系統(tǒng)的條件反射,動作分為泛化、分化、鞏固以及動力定型4 個階段,使學生明白自己處于哪個學習階段,從而有的放矢地加以練習。通過融入“遵紀守法”的精神,籃球課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意識,培養(yǎng)他們守規(guī)矩、守法律、守紀律的品質,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規(guī)則的態(tài)度。這將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他們的個人成長和社會責任奠定堅實的基礎。
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鼓勵學生培養(yǎng)團隊意識。通過團隊活動、合作訓練和比賽等方式,讓學生明白,只有團結一致、相互協(xié)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鼓勵學生相互支持、互相幫助,學會傾聽和尊重隊友的意見,共同制定戰(zhàn)術和策略,提高整個團隊的表現。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能力,以促進團隊內部的協(xié)作和理解。學會有效傳遞信息、表達觀點,并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交流和討論解決問題。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通過獎勵制度和集體表彰,強調團隊的榮譽感和集體榮譽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團隊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通過融入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籃球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讓他們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將這種精神應用到日常生活和職業(yè)發(fā)展中。
為國爭光、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遵紀守法、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是中國體育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體育精神融入高?;@球課程思政建設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之舉,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彰顯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