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曄玉,龔海燕,耿翠琴,楊靜艷
(昆山市中醫(yī)醫(yī)院 江蘇昆山215300)
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發(fā)病率在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占比高達25%,以眩暈、肢體麻木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且具有病情反復發(fā)作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中醫(yī)理論將慢性腦供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納入“眩暈”范疇,并且以痰濁中阻證型的慢性腦供血不足發(fā)病率最高,燥濕化痰、健脾和胃是臨床針對該證型腦供血不足進行治療的關鍵。針對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常規(guī)治療手段主要是改善腦部供血水平及減輕臨床癥狀,但受病情易反復特點的影響,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極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性,進而導致臨床干預效果欠佳[2]。中醫(yī)在腦供血不足誘發(fā)的眩暈癥治療中具有豐富經(jīng)驗,分為內治及外治,其中內治主要應用中藥湯劑,但是湯劑味苦,患者接受程度不佳,難以長期治療[3]。外治手段較豐富如針灸、穴位按摩、耳穴埋豆、推拿等,但上述干預手段并非全部適用于痰濁中阻證型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且治療效果尚無統(tǒng)一的定論[4]。2022年9月1日~2023年2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40例痰濁中阻證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實施中藥藥枕聯(lián)合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干預,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0例痰濁中阻證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45歲者;②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關于痰濁中阻證的相關診斷標準:眩暈伴頭重如蒙或急劇眩暈,患者感覺景物或自身旋轉,耳聾耳鳴,惡心嘔吐,食少多寐,胸悶身困,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者;③符合《內科疾病診斷標準》[6]中關于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相關診斷標準:以頭痛、頭暈、頭重等為臨床表現(xiàn),存在高血壓、眼底動脈硬化或腦灌注動脈血管雜音表現(xiàn),影像學(CT、MRI)檢查結果顯示無器質性血管病變,腦循環(huán)檢查結果顯示腦血流降低,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灌注動脈閉塞/狹窄者;④意識清醒、可配合完成相關調查、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臟器功能損傷患者;②對本研究干預措施、治療藥物不耐受者;③合并腦卒中、腦出血、顱腦占位性病變或其他顱腦器質性疾病患者;④合并皮膚感染、破損者;⑤入組前2周存在其他治療者。采用隨機信封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45~69(58.53±6.43)歲;病程11~19(15.52±2.15)個月;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21例,高脂血癥17例,糖尿病11例,動脈粥樣硬化7例。觀察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46~72(59.05±6.54)歲;病程10~20(15.39±2.22)個月;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28例,高脂血癥20例,糖尿病15例,動脈粥樣硬化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后調整自然舒適的姿勢,放松全身肌肉及調整呼吸節(jié)奏,操作者以拇指或示指指腹用力推拿氣海、中脘、豐隆、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推拿頻率120~160次/min,保證每個穴位按摩1~2 min,以按摩處出現(xiàn)酸脹感為佳。按摩時間要求7:00~11:00,每周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干預3次,按摩1個月為1個療程,接受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3.1 中醫(yī)癥候積分 在干預前后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對患者肢體麻木、眩暈、猝然發(fā)作、面色蒼白癥候進行評估,其中猝然發(fā)作、面色蒼白癥候評分0~3分,肢體麻木、眩暈評分0~6分,評分與癥候表現(xiàn)程度呈正相關。
1.3.2 眩暈癥狀評估 在干預前后應用眩暈殘障調查量表(DHI)對患者眩暈癥狀進行評估,量表包括患者活動能力、生活感受等5個方面,滿分100分,分值與患者眩暈癥狀程度呈正相關[8]。對患者進行1個月隨訪,統(tǒng)計眩暈發(fā)作頻次及持續(xù)時間。
1.3.3 生活質量 干預前后應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為自理能力(洗澡、洗漱、進食、穿衣、如廁)、括約肌控制(大小便控制)、轉移(床椅轉移)、行走(行走、樓梯行走)4個維度,滿分為100分,分值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2.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DHI評分及眩暈狀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DHI評分及眩暈狀況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
慢性腦供血不足主要由腦部供血血管發(fā)生狹窄、硬化等病變導致腦部血流速度減慢、血液供應不足,進而誘發(fā)腦部區(qū)域性代謝障礙。眩暈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常見臨床癥狀表現(xiàn),患者自覺周圍環(huán)境或自身發(fā)生旋轉、站立不穩(wěn)、眼前黑蒙,可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在中醫(yī)理論中,風、火、痰、淤上擾清空、精虧血少、清竅失養(yǎng)是導致眩暈的主要原因,在證型上具有痰濁中阻、氣血虧虛、肝陽上亢、腎精不足之分,由慢性腦供血不足誘發(fā)的眩暈癥主要為痰濁中阻證型[9]。王曉霞等[10]應用苓桂術甘湯為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患者進行干預,在改善眩暈癥狀方面效果理想。但是中藥湯劑治療屬內治范疇,湯劑味苦、煎制復雜,長期服用依從性較差。中醫(yī)外治在腦供血不足性眩暈治療中,具有豐富的經(jīng)驗,針灸、拔罐、推拿、耳穴埋豆等均具有一定的應用范圍,但是其在痰濁中阻型患者中并不完全適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DHI評分、眩暈發(fā)作頻次、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中藥藥枕聯(lián)合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可有效改善痰濁中阻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眩暈癥狀。中醫(yī)治療痰濁中阻型眩暈主張“治痰為先”,本研究藥枕內容物中藥組成取自半夏白術天麻湯,該方劑屬于祛痰劑[11]。吳正剛等[12]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應用藥枕,有效改善患者認知障礙及腦部血液供應水平。本研究將方中天麻、半夏、郁金、白術、明礬、膽南星等中藥研磨后制成藥枕,在使用前進行加熱處理,通過熱量傳遞、呼吸吸收、皮膚滲透等原理發(fā)揮藥效,有效規(guī)避了患者服用湯劑依從性欠佳的弊端。雖然,將湯劑成分制成藥枕進行干預可能存在藥效作用緩慢,但依從性較好,長期使用可獲得理想的干預效果,且加熱處理后的藥枕對頸部血管具有擴張作用,在一定限度內改善腦部血液供應水平。
在中醫(yī)理論中,痰濁中阻型慢性腦供血不足病位在清竅,以患者胃、脾功能失調為主,治療以調節(jié)脾胃功能、止眩升清為主。本研究按摩穴位氣海(具有健脾益氣,補中和胃之效)、中脘(胃經(jīng)之精氣所匯聚之處,有健脾胃、助運化、調升降之功)、豐隆(祛痰要穴,可健運脾胃)、足三里(瀉之則能升清陽,降濁陰,引胃氣下行,助胃氣水谷之運化)、三陰交(健脾滋陰、益氣養(yǎng)血、調理氣機,使清氣升,濁氣降)、陰陵泉(祛痰除濕,明目止眩)均為調理脾胃功能的主要穴位,選擇上述穴位進行按摩,具有對因、對癥干預之功[13]。人體代謝、激素分泌水平存在明顯的時間節(jié)律,中醫(yī)理論中人體臟器功能的興衰與時辰存在緊密關聯(lián),其中辰時(7:00~9:00)為足陽明胃經(jīng)當值之時、巳時(9:00~11:00)為足太陰脾經(jīng)當值之時,選擇此時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對脾胃功能具有理想的強化效果,促進水濕代謝恢復正常,限制痰濁化生,脾胃健則氣血運行暢通,病癥自可轉愈。本研究采用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符合中醫(yī)“天人合一”的觀點,在特定時間選擇特定穴位進行按摩,可有效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獲得理想的舒經(jīng)活絡、驅邪扶正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藥藥枕聯(lián)合辰巳時循經(jīng)點穴按摩,能夠減輕痰濁中阻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眩暈、肢體麻木等臨床癥狀表現(xiàn),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