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西南地區(qū)東漢時期墓葬主要以交樂墓群和萬屯墓群為代表,但兩個墓群約30座墓,出土的人物類陶俑數量較少,種類也不夠豐富,但對于研究東漢黔西南地區(qū)喪葬禮儀文化、社會生活面貌具有重要意義。人物俑在造型與服飾的刻畫上,既遵循寫實的原則,又非具細寫實,更著重體現人物本身的氣韻,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黔西南;人物俑;服飾
漢代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國力昌盛、文化繁榮,文化交流積極活躍。黔西南地區(qū),歷史上是夜郎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武帝時期,歸附漢朝,“其地分隸犍為郡和牂牁”[1]。20世紀70年代以來,黔西南地區(qū)發(fā)掘清理了以交樂墓群(圖1)和萬屯墓群為主的東漢時期墓葬約30座,其中出土人物類陶俑、動物類陶俑等近20件,對研究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的黔西南地區(qū)喪葬習俗和當地百姓生活習慣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交樂、萬屯等墓群出土的器物來看,在漢文化的主導下,東漢時期墓葬所出隨葬品“已與中原地區(qū)同期漢墓所出者無殊”[2]。漢代服飾文化作為漢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生活習俗等社會風貌。本文就黔西南州博物館館藏的5件人物俑服飾特征作簡要分析。
關于“俑”,現今最早的記載有“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盵3]又有記載:“孔子謂明器者,如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鬃又^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盵4]對于“俑”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墓主人專門用作隨葬的人偶。在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中,人俑通常被作為人殉葬俗的替代品,用途是侍奉和服務于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對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和娛樂享受的需求,如撫琴俑、俳優(yōu)俑,《后漢書·仲長統》中記載的“倡優(yōu)伎樂,列乎深堂”,體現了墓主人死后依然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從黔西南地區(qū)出土的東漢陶俑能夠看出,這一時期更多的是體現底層百姓的市井生活,其造型自然生動不流于形式,既有寫實又兼具人物氣韻,有很高的雕塑藝術價值。如交樂墓群出土的1件撫琴俑(圖2),高34厘米,琴長35.8厘米。其坐姿呈跪坐式,頭戴介幘,面龐圓潤,眉目含笑,身穿右衽交襟寬袖袍。琴被置于雙膝上,雙手為撫琴狀,神情自然陶醉,表情生動豐滿,姿態(tài)生動逼真。交樂墓群出土的另一件陶俑歌唱俑(圖3),高30.4厘米。頭戴介幘,身穿交領右衽袍,袍內穿圓領衫。頭部微揚,上身略前傾,跪坐,右手置于右腿外側,左手撫耳。這兩件陶俑的神態(tài)和肢體動作,傳達出東漢市井百姓對生活的熱愛和音樂藝術的忘我意境。交樂墓群19號墓的1件庖廚俑(圖4),高25.7厘米。頭戴巾幘,臉部圓潤,彎眉,垂目,雙唇緊抿。身穿右衽交襟寬袖袍,袍袖翻折至肘部,跪坐,身前置一俎案,案上有魚,右手執(zhí)魚,左手執(zhí)刀。該陶俑左手刮魚鱗的肢體動作,來源于制陶工匠對普通人群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黔西南地區(qū)出土的1件俳優(yōu)俑(圖5),高22厘米,頭頂梳圓髻,眉骨略微突出,額頭有三道皺紋,張口吐舌,面部豐滿。上身袒露,縮頸聳肩,頸項短粗,雙乳下垂,腹部圓鼓,兩臂現已殘缺。下身僅著合襠褲,褲的腰部滑落至下腹部,褲身寬肥,雙腿彎曲,左腿蹲曲身前,左腳已殘,右腿向后曲折。此件人俑身形較矮且肥胖,表情怪異滑稽,動作浮夸,在造型上力圖刻畫出一個以搞怪滑稽來取悅他人的俳優(yōu)形象。
出土于交樂墓群6號墓的撫琴俑(圖2)和交樂墓群19號墓歌唱俑(圖3),均頭戴介幘,身著交領右衽袍,交領領口位置較低,內著圓領衫。根據《急就篇》顏注:“幘者,韜發(fā)之巾,所以整嫧發(fā)也。常在冠下,或單著之。”可知幘最初是指包頭發(fā)的頭巾,后來演變成便帽狀。在漢代,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幘。幘分為介幘和平上幘兩類?!丢殧唷肪硐轮杏涊d:“王莽無發(fā)乃施巾。故語曰:‘王莽禿,幘始屋?!边@其中,呈屋狀的巾幘則為介幘。東漢時期,頭戴進賢冠的文官冠下襯介幘,武官的武冠下襯平上幘,而社會身份較低的被稱為“奔走使役之人”,多頭戴介幘。黔西南地區(qū)出土的撫琴俑和歌唱俑,在社會地位上符合“奔走使役之人”,故而頭戴介幘。除了巾幘以外,黔西南地區(qū)出土的庖廚俑(圖4)和吹簫俑(圖6)頭上所戴的分別為平頂帽與尖頂帽。尖頂帽與四川、重慶等地出土的部分胡人俑頭戴的尖頂胡帽相類似。由此推測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中晚期,黔西南地區(qū)除了受漢文化影響,與巴蜀地區(qū)交流也較為密切,百姓的服飾也因此逐漸呈現多樣化。
兩件陶俑身穿的袍服,根據《周禮·玉府》鄭注:“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記載,袍服最初指的是內衣,直至東漢,袍服逐漸演變成為外穿的長衣,且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常服。袍服衣袖進行袖口收斂處理,便于日?;顒?。值得一提的是交樂墓群出土的1件庖廚俑(圖4)。在俑身的袖口和肘部,對衣袖進行類似束縛捆扎的處理方式,參考嘉祥宋山漢畫像石上關于“二桃殺三士”歷史故事(圖7)的刻畫,根據庖廚俑手臂肘部上方袖子推卷堆疊的狀態(tài)進行推測,此件俑的袍袖使用了專門推卷固定衣袖的“絭”,亦稱“臂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怡在《說絭》一文中,對“絭”有詳實的考證與論述[5]。用“絭”來固定衣袖目的還是便于活動或勞作,應是東漢社會底層“奔走使役之人”經常用到的一類服飾配件。
黔西南地區(qū)出土的1件俳優(yōu)俑(圖5),其面部表情夸張滑稽,張口吐舌,袒露其上身,下身僅著褲,腰部滑落至下腹部。該俑身上的褲,又稱“绔”和“袴”,有時合襠的裈也可以稱之為“褲”。在漢代,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合襠的褲,也稱為“脛衣”,《廣雅·釋親》王念孫疏證中記載:“凡對文則膝以上為股,膝以下為脛。”由此可知,褲的長度多數為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四川宜賓翠屏村7號墓石棺上雕刻的百戲俑[6],有一件人俑呈倒立姿態(tài),衣袍翻垂,下身外露,能夠看出其所穿“褲”就是這種不合襠的褲。另外一類則為兩襠縫合的合襠褲,《急就篇》顏注中有記載:“合襠謂之裈,最親身者也?!薄夺屆め屢路分杏涊d:“裈,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薄墩f文解字》段注中記載:“今之滿襠褲,古之裈也?!睋丝赏茰y出此件俳優(yōu)俑身上所穿之“褲”為合襠褲,且與現今我們所稱之“褲”有較多相似之處。漢代人物俑中,常能夠看到上身赤裸,下身穿合襠褲的俳優(yōu)俑,由此可知“合襠褲”因其便利性,也多為中下層平民所著,便于日常勞作和活動。
黔西南地區(qū)東漢墓葬出土人物俑,多數是以侍者、舞樂、百戲等形象出現,其目的是為服務于貴族、官吏和豪強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百姓,抑或中下層平民的日常服飾式樣。陶俑的造型自然靈動,反映了當時制陶工匠已具備較為成熟的制陶工藝水平。由此亦可知,東漢時期隨著漢文化對黔西南地區(qū)影響力的繼續(xù)深入,其影響不僅存在于該地區(qū)貴族、官僚等社會上層,同時也輻射至社會中下層的市井平民百姓。
作者簡介
毋靜帆,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文博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文博研究與文化遺產保護。
參考文獻
[1]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09.
[2]宋世坤.貴州漢墓的分期.貴州考古論文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9.
[4](漢)鄭玄.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276-277.
[5]馬怡.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M].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0:125-126.
[6]匡遠瀅.四川宜賓市翠屏村漢墓清理簡報[J].考古通訊,1957(3):9-10,20-25.
[7]朱錫祿.嘉祥漢畫像石[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