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輝 李杰 王艷偉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且多發(fā)于老年人[1]。由于老年患者多數(shù)合并基礎疾病且免疫力較低,往往預后不良,死亡風險較高[2]。因此,尋找一種能有效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預后的指標,有助于早期給予針對性治療,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研究表明,免疫功能、炎癥及營養(yǎng)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3-4]。系統(tǒng)免疫炎癥指數(shù)(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能反映機體的免疫和炎癥狀態(tài),是多種實體瘤預后的有效預測指標[5]。預后營養(yǎng)指數(shù)(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能反映機體營養(yǎng)狀況和免疫力,也是多種實體腫瘤預后的重要指標[6]。然而,目前有關SII 和PNI 對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預測價值研究較少,故本文作一探討,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3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在邯鄲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根治性放療的219 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6 例,女93 例;年齡65~75(71.32±3.45)歲;腫瘤位置:頸/胸上段71 例,胸中段95 例,胸下段53 例;TNM 分期:Ⅰ期31 例,Ⅱ期120 例,Ⅲ期68例;放療前SII 為651.38±5.44,PNI 為49.24±0.47。納入標準:(1)均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食管鱗癌;(2)年齡≥65 歲;(3)卡氏評分≥70 分;(4)預計生存期>3 個月;(5)首次接受放療,且按計劃完成放療;(6)隨訪資料完整,終點事件及狀態(tài)明確。排除標準:(1)既往接受過放化療或其他抗腫瘤治療;(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3)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4)放療前1 個月內(nèi)發(fā)生過感染性疾?。唬?)合并血液系統(tǒng)及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批準文號:2023-2-011),所有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1.2 根治性放療 根據(jù)CT 圖像結(jié)合X 射線鋇餐造影、纖維胃鏡結(jié)果對靶區(qū)進行勾畫(包括腫瘤區(qū)),以不含氣管腔直徑>1 cm 或食管壁厚度>0.5 cm 為標準,軸向外擴0.5~1.0 cm;以腫瘤區(qū)上、下外擴0.5~2.0 cm,軸向外擴0.5~1.0 cm 為臨床靶區(qū);以臨床靶區(qū)外擴0.5~0.8 cm 為計劃靶區(qū)。勾畫縱隔轉(zhuǎn)移淋巴結(jié)(腫瘤區(qū)-nd),以外擴1 cm 為計劃靶區(qū)-nd。95%計劃靶區(qū)/計劃靶區(qū)-nd 放療劑量為56~66 Gy,分次劑量1.8~2.0 Gy,1 次/d,5 次/周,均采用6MV X 線直線加速器調(diào)強放療技術(shù)。
1.3 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齡、性別、BMI、腫瘤位置、腫瘤直徑、TNM 分期、分化程度、處方劑量、是否同期化療以及放療前SII、PNI 等臨床資料。SII、PNI 的計算:放療前1 周內(nèi)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日本Sysmex 公司XN-9000 多功能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清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PLT 以及白蛋白水平,根據(jù)公式計算SII、PNI。SII=PLT(×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109/L)/淋巴細胞計數(shù)(×109/L),PNI=血清白蛋白水平(g/L)+5×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109/L)。
1.4 放療后隨訪 所有患者均予門診復查、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放療后前2 年每3 個月復查1 次,2 年后每6 個月復查1 次,復查項目包括血液學檢查、體格檢查、食管X 線鋇餐造影檢查、心電圖檢查、頸胸腹部CT檢查、記錄病史等。隨訪截止時間為2022 年1 月30日,共隨訪8~60 個月;記錄患者1、3、5 年總體生存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繪制ROC 曲線分析放療前SII、PNI 及兩者聯(lián)合對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預測效能。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生存情況 219 例老年食管癌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39.1 個月;1、3、5 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72.6%、32.9%、24.2%,中位生存期為21.4 個月。
2.2 放療前SII、PNI 及兩者聯(lián)合對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預測效能 放療前SII、PNI 以及兩者聯(lián)合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AUC、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0.723、0.585、0.825,0.704、0.642、0.771 和0.812、0.736、0.849;兩者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效能明顯高于單一指標(均P<0.05),見表1 和圖1。
表1 放療前SII、PNI及兩者聯(lián)合對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預測效能
圖1 放療前SII、PNI 及兩者聯(lián)合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ROC 曲線
2.3 老年食管癌患者臨床指標對放療前SII、PNI 的影響 以ROC 曲線分析所得的SII、PNI 最佳截斷值為界分組,結(jié)果顯示放療前SII≥651.38 與<651.38、放療前PNI≥49.24 與<49.24 患者性別、年齡、BMI、腫瘤位置、腫瘤直徑、TNM 分期、分化程度、處方劑量、是否同期化療以及放療前SII 或PNI 等臨床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老年食管癌患者臨床指標對放療前SII、PNI的影響(例)
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機體炎癥及免疫反應關系密切[7]。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由于受到炎癥反應的刺激,使得多種血管生長因子及細胞因子被分泌,導致腫瘤細胞侵襲性增強,進而促使腫瘤轉(zhuǎn)移[8]。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作為常用的炎癥標志物,可用于多種腫瘤預后的預測。SII 則是根據(jù)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和PLT 計算所得,能較好地反映炎癥反應與機體免疫間的平衡狀態(tài)[9]。當SII 升高時,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和PLT 增多,從而增強機體炎癥反應,減弱免疫反應。中性粒細胞可促進蛋白水解酶產(chǎn)生,加快腫瘤細胞增殖,同時可促進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和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 釋放,刺激腫瘤血管生成。PLT 增加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進而促進腫瘤細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和促癌因子,導致腫瘤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和復發(fā);此外,還能促進趨化因子、多種蛋白水解酶地釋放,進而增強腫瘤細胞的侵襲性。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提示機體防御力下降,進而促進腫瘤侵襲和轉(zhuǎn)移[10]。趙彥等[11]研究表明,SII 是接受食管癌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獨立影響因素。張春艷等[5]研究表明,SII 能有效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放療后的生存狀況,其中SII 升高提示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營養(yǎng)不良也會引起炎癥因子水平升高,使得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而較強的炎癥反應會通過促進炎癥介質(zhì)釋放、抑制細胞凋亡、促進血管生成等,為腫瘤復發(fā)和轉(zhuǎn)移提供有利條件,最終影響腫瘤患者的療效和預后[12]。PNI 是根據(jù)白蛋白和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計算所得,其中白蛋白參與運輸膽固醇/脂肪酸、清除游離氧自由基等生理過程,有助于維持細胞內(nèi)穩(wěn)態(tài)。研究表明,腫瘤患者體內(nèi)存在分解代謝增強而攝入不足,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而且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炎癥因子水平升高,也會導致白蛋白水平降低[13]。Yang 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診斷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與中國人群癌癥風險呈負相關,提示白蛋白可能對一般人群癌癥風險的預測和分級具有一定的價值。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具有殺傷作用,參與腫瘤細胞增殖、遷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在抗腫瘤免疫反應中具有重要作用[15]。李東峰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高PNI 組患者3 年總體生存率明顯高于低PNI組,低PNI 是食管癌患者預后不佳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對食管癌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閆可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PNI 對于老年食管癌接受根治性放療后的長期生存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PNI 較高的患者預后相對良好。
目前對于SII、PNI 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臨界值尚未統(tǒng)一。本研究通過ROC曲線計算得出放療前SII、PNI 預測老年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療后死亡的最佳臨界值分別為651.38、49.24,兩者聯(lián)合檢測的預測效能明顯高于單一指標檢測,其AUC、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0.812、0.736、0.849。另外,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老年食管癌患者臨床指標對放療前SII、PNI 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性別、年齡、BMI、腫瘤位置、腫瘤直徑、TNM 分期、分化程度、處方劑量、是否同期化療以及放療前SII 或PNI 等臨床指標對放療前SII、PNI 均無明顯影響,與相關研究結(jié)果一致[18-19]。
綜上所述,放療前SII 與PNI 聯(lián)合檢測對老年食管癌根治性放療后死亡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未動態(tài)監(jiān)測PNI 和SII 等,今后仍需大規(guī)模、前瞻性、多中心隨機臨床研究來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