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德里達論文學語言
        ——以《羅米歐與朱麗葉》為范例

        2023-09-03 11:58:48肖錦龍
        文藝理論研究 2023年1期
        關(guān)鍵詞:文學語言德里達朱麗葉

        肖錦龍

        一、 語言的實質(zhì):述行性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借助語言符號表征出來的。那么語言符號的實質(zhì)是什么?文學語言是怎么樣的?這是德里達前期(1990年前)理論探索的核心問題。他發(fā)表于1967年的三大巨著《言語與現(xiàn)象》《書寫與差異》《書寫學》探討的都是各類所指與能指的關(guān)系問題,根本上是圍繞著語言表征問題展開的。1971年,他發(fā)表了名作《簽名事件背景》,對英美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解構(gòu)主義改造,提出了解構(gòu)式的語言理論。

        英美言語行為理論最早是由英國分析哲學家和語言學家奧斯汀提出來的。西方符號學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說,人是語言動物,沒有語言符號人無以為人:“我們不可能生活在語言這個媒介以外。語言就像某種精神的氛圍,滲透在人們的思想、感情、知覺和概念的各個方面?!?Cassirer145)關(guān)于語言,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記述事物和思想經(jīng)驗的工具,是描述性的。奧斯汀在對日常語言的細致考察中發(fā)現(xiàn),語言不僅有描述事物和表現(xiàn)真理的“陳述”(constative)功能,而且有用詞做事的“述行”(performative)功能。譬如:我不小心撞了人,我會對他說“對不起!”此話不是描述一件事,而是做一件事——向別人致歉。奧斯汀將語言用詞語做事的功能稱作是述行功能。他進一步指出,語言的陳述功能和述行功能密切關(guān)聯(lián),我們很難將兩者“區(qū)分開來”(Austin95)。他摒棄了陳述話語和述行話語之二分法,將它們歸并到“言語行為”(speech act)的旗幟下,明確指出人類語言根本上是述行性的。

        奧斯汀說,述行句本身有固定的程式,“此程式包括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說出特定的詞”(14),從而取得特定的效果。奧斯汀將能夠取得預(yù)期效果的述行句稱作恰當有效的(felicity),將無法取得預(yù)期效果的述行句稱作非恰當有效的(infelicity)。舉例來說,現(xiàn)實中一個新郎在結(jié)婚典禮上宣稱:“我愿意娶她為妻?!贝耸鲂芯涫乔‘斢行У氖鲂性捳Z,因為發(fā)話者在說此話之際娶了“她”,借它做成了一件事。而戲劇中一個扮演新郎的男演員在舞臺上說的同一述行句是非恰當有效的,因為那男演員實際上未娶任何人。奧斯汀認為,一般日常語言中的述行話語是恰當有效的,而玩笑和文學作品中的述行話語是非恰當有效的。恰當有效的述行話語是非恰當有效的述行話語的源頭和范本,非恰當有效的述行話語是恰當有效的述行話語的引用、褪變形式,是弱化的述行句。

        “奧斯汀將述行言語分析從真理價值的統(tǒng)治,從真/假二元對立中解放了出來?!?Derrida,MarginsofPhilosophy322)他的言語行為理論首次深刻揭示了人類語言除陳述說明事物功能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用途,即促使事件發(fā)生或用言語做事的功能。但它將言語行為視作一種由語境(包括主體意圖和傳統(tǒng)、習俗、語言習慣等)制約的決定性行為,是可計算的行為,未意識到它是一種由語言結(jié)構(gòu)、法則或密碼(codes)支配的非決定性行為,有不可計算的一面,顯然是片面的、似是而非的。

        德里達一方面同意奧斯汀關(guān)于人類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述行,是用來做事的觀念,另一方面又認為奧斯汀的理論受傳統(tǒng)的主體論思想影響太深,因而未能對人類語言話語的述行性給予充分有力的說明。他一面沿承奧斯汀的以言做事觀念,一面解構(gòu)了后者的主體論思想基礎(chǔ),從根本上顛覆了它。

        德里達對奧斯汀言語行為理論的繼承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1.奧斯汀認為,語言是交流工具,人類言語行為中起主導(dǎo)作用的是言說者的意識或意圖。一個人說話主要是為了傳達他的思想情感,一個人只要按既定的程式表達自己的想法,聽話者會明確理解他的想法,他的言語能取得預(yù)期效果。言語受制于主體,是表現(xiàn)性的。德里達指出,語言是人的棲身之地,言語行中起主導(dǎo)作用的不是人的意識或意圖,而是語言結(jié)構(gòu)、法則或密碼。世界是在人的意識經(jīng)驗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人的意識經(jīng)驗一開始就被語言格式化了,是由語言建構(gòu)成的,所以世界最終是由語言文本建構(gòu)的,“文本之外無物”(Derrida,OfGrammatology158)。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是重復(fù)性。一個語符如果不能重復(fù)出現(xiàn),就無法流通,無法變成語言符號。一種大腦意念如果不在聲音、文字中重復(fù)顯現(xiàn),它無處存身,無法為人們所了解,無法成為語言要素。語言從能指到所指都是重復(fù)性的。言語根本上受制于語言的內(nèi)在運行法則重復(fù)性。2.奧斯汀認為,言語活動受主體控制,意義是確定的。在一種恰當有效的述行言語活動中,說話者的意識或意圖可以在言語中得到完滿傳達,聽話的人可以明確理解他的意識或意圖,可以“既正確又完全地履行”(Austin14-15)。德里達指出,言語活動不受主體控制,是非決定性的,意義不確定。言語活動的本質(zhì)是重復(fù)性。一種言語從一種語境進入另一種語境中時,其意義必然會發(fā)生變化。正如奧斯汀所言,當日常語言中的言語(如在結(jié)婚典禮上一個男人宣稱:“我愿意娶她為妻?!?進入文學語言的語境中(如在舞臺上一個男演員宣稱:“我愿意娶她為妻?!?時,它就從“恰當有效”的言語變成“非恰當有效”的言語。所以任何言語都有兩個方面:一是“恰當有效”,即一定程度上能取得預(yù)期的效果;二是“非恰當有效”,即多多少少會言不達意,事與愿違,無法取得預(yù)期效果?!胺穸ǖ目赡苄员厝皇墙Y(jié)構(gòu)性的可能性,在如上言語行為運作過程中失敗是必然性的風險?!?Derrida,MarginsofPhilosophy323)說話者的言語進入聽話者耳中的狀態(tài)是一種言語從一種語境進入另一種語境中的狀態(tài),它的意義隨著語境的變化必然發(fā)生變化,所以說話者的意識或意圖無法得到完滿傳達,言語的意義是不確定的。而當說話者將他的意識或意圖借口語或書面語重現(xiàn)出來時,是將無形的意念轉(zhuǎn)換成了有形的聲音文字,將一種東西轉(zhuǎn)換成了另一種東西,這樣意識或意圖與言語形式之間不可能完全等同,必然有間隙,說話者的意識或意圖不可能得到完滿表現(xiàn)。從言語的運行法則出發(fā)看問題,主體永遠無法完全控制他的言語,他所說總是與他所想說有間隙,言語總是超出和背離人的意識或意圖,總會引發(fā)新異的、意外的東西,其意義隨著語境的不同不斷變異,是不確定的。3.奧斯汀認為,言語是人的意識或意圖的傳達工具,作用主要是傳達和實現(xiàn)主體的意識或意圖,是表現(xiàn)性的。德里達認為,言語是開發(fā)世界的方式,功能主要是借詞語分辨、梳理、組構(gòu)人們豐富多變的經(jīng)驗意識,為大腦意念命名,打造新語言話語,建造新生活圖景,開辟新思想和生活境界,是述行性的。美國的著名政治文本《獨立宣言》是人們以言做事、開發(fā)新世界的述行話語的范本。它曾對美國人的經(jīng)驗意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命名組構(gòu),締造了一種全新的話語即“所有的人天生是平等的”,后者與傳統(tǒng)話語“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有高下貴賤之分”完全對立,它樹立了一種新生活范型即人人自由平等之范型,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機制即西方現(xiàn)代民主社會機制,開拓了一種全新的人生境界。

        由此,德里達得出如下結(jié)論:人類語言根本上是用詞語做事的,是言語行為。言語行為的本質(zhì)特征是人和語言、陳述和制作、重復(fù)和變異、復(fù)制和建構(gòu)二元互補,矛盾雜糅,是雙重的,豐富復(fù)雜的。德里達將此狀態(tài)稱作“言語的事件”(the event of speech):“因而,我回到了對我而言基礎(chǔ)性的問題上,即思考總體事件的地位,思考言語事件的地位或借言語做事的地位[……]重復(fù)給自己結(jié)構(gòu)了一個前提,后者引入了一種本質(zhì)性的開裂和分割?!?MarginsofPhilosophy326)

        簡捷地說,在德里達那里人類言語行為是述行性的,既說事又做事,既重復(fù)又創(chuàng)造,既可計算又無法計算,既是可能的又是不可能的,是對可能之不可能狀態(tài)的體驗和表征:“我們這里應(yīng)該說此不-可能,或一種不-可能不僅僅是不可能,不僅僅是可能的對立面,它也是可能的條件或機遇。不-可能是關(guān)于可能的完全體驗。指的是轉(zhuǎn)變預(yù)想、體驗或者說是關(guān)于可能和不可能的體驗?!?Derrida,ACertainImpossiblePossibility254)

        二、 文學語言的形式:格言

        所有的語言都是述行性的,文學語言當然也不例外。德里達在很多著作中反復(fù)申述文學是生產(chǎn)活動(production)、文化機制(institute)、以言做事的行為(acts),集陳述與制作于一體,是述行性的。如他在文學專論《“這種被稱作文學的奇怪機制”:與德里達的訪談》中一再宣稱:“我的寫作通常是對當代作家們的思考,如馬拉美,喬伊斯,或策蘭,巴塔耶,阿爾特,布朗肖等。[……]他們的問題與文學述行行為和批評述行行為結(jié)為一體”(Derrida,ActsofLiterature41-42);“文學作品和論說文學的作品,以及關(guān)于文學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的述行性在最小的可能性空間中顯現(xiàn)出最大的可能性”(ActsofLiterature46)。

        那么文學語言是一種什么樣的以言做事的行為?德里達在《“這種被稱作文學的奇怪機制”:與德里達的訪談》中明確提出,文學是一種“允許人們說任何東西的機制”:

        對我而言,文學以混合的方式表現(xiàn)為允許人們說任何東西的機制。文學的空間不僅是機制性虛構(gòu)空間,也是虛構(gòu)性機制,它原則上允許人們可以說任何東西。說任何東西無疑是借助轉(zhuǎn)換將所有形象,一個又一個地集中起來,借形式化將它們組成一個整體。說任何東西也是打破禁忌。所有的領(lǐng)域都自己解放自己:法則推翻法則。文學的法則根本上就是挑戰(zhàn)或摒棄自己的法則。因此它允許人們在這種“說任何東西”的經(jīng)驗中思考法則的本質(zhì)。它是一種淹沒現(xiàn)有機制的機制。(ActsofLiterature36)

        也就是說文學不是記述建構(gòu)社會歷史現(xiàn)實的其他話語機制如政治、歷史、哲學等的符號,相反,它自身就是一種建構(gòu)社會歷史現(xiàn)實的話語機制,它與其他機制的關(guān)系不是模仿與被模仿的關(guān)系,而是顛覆與被顛覆的關(guān)系。它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打破禁忌”“淹沒現(xiàn)有機制”。換言之,就是突破和超越現(xiàn)成的機制,拓制新機制,是一種逆反的開發(fā)性的獨特機制,所以德里達將之稱作“奇怪機制”(ActsofLiterature36)。

        這種逆反的開發(fā)性的獨特機制具體是怎么樣的?德里達分析說,文學不像人們一般理解的那樣是有機統(tǒng)一、界限分明的,而是矛盾混雜、跨界模糊的。第一,它跨越了事實與虛構(gòu)的界限,是實證話語與想象話語的二元混合體:“在文學‘故事’中事件已跨越了其內(nèi)在的‘真實’文檔與‘虛構(gòu)’文檔的界限。”(ActsofLiterature35)文學世界既以現(xiàn)實事物為基礎(chǔ)又是語言建構(gòu)物,既是歷史又是敘事,是被敘事毀了容的歷史或者說敘事中的記憶:“它是毀滅了的歷史,記憶的敘事?!?ActsofLiterature42)第二,它跨越了外在多元社會話語與內(nèi)在個人單一話語的界限,在那里“百科全書式的嘗試與自傳式的嘗試無法分離”(36),因而是廣泛的社會話語的個性化,是普遍性的獨特化:“這種對歷史、語言、百科全書的壓縮,與絕對的獨一無二事件渾然不可分。是一種獨一無二性簽名?!?ActsofLiterature43)第三,它跨越了規(guī)則與無規(guī)則的界限,是規(guī)則的無規(guī)則化:“文學是承載著傳統(tǒng)、規(guī)則等的歷史性虛構(gòu)機制,但這種虛構(gòu)機制在本質(zhì)上又授權(quán)人們說任何東西,突破所有規(guī)則,置換所有規(guī)則,因而構(gòu)建、發(fā)明甚至懸置了自然與機制、自然與傳統(tǒng)法則、自然與歷史的傳統(tǒng)差異。”(ActsofLiterature37)也就是說,文學機制是一種突破現(xiàn)實中的一切現(xiàn)成的分類、界限、規(guī)則的機制,是一種還原事物原初無二元對立式分類、界限、規(guī)則的多元混雜性式蠻荒境界的機制,是一種開發(fā)超現(xiàn)實的境界或者說不可能狀態(tài)的機制。

        他在《存留》中稱“文學沒有本質(zhì)只有功能”(Blanchot and Derrida28),它沒有家屋,寄居在別人家里,“直接刻寫在社會身體中”(Blanchot and Derrida28),寄生于其中。它的目標是見證真理,不過卻又無法見證真理,因為虛構(gòu)既是它的特權(quán)也是它的本質(zhì)屬性。從法律和歷史等日常機制的角度看它根本無法見證真理,是偽證。但它確實能見證真理,此種真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外在事物之真,而是特定的內(nèi)在經(jīng)驗之真,這是其他的機制所無法具備的獨特品質(zhì)。由此,德里達說:文學“既是實證又是虛構(gòu),既是法則又是非法則,既是真理又是非真理,既是實情又是謊言,既是忠實性又是偽誓”(Blanchot and Derrida30)。它超越了現(xiàn)成的所有二元對立觀念、范疇如實證與虛構(gòu)、法則與非法則、真理與非真理、實情與謊言、忠實性與偽誓,穿越了一切現(xiàn)實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完全是事件性的。

        因此,文學本質(zhì)上是對事物之邊界閾限的體驗:“體驗存在,體驗形而上學的邊界閾限,不多也不少。文學也許站在所有東西的邊界上,差不多超出了所有的東西,包括它自己。這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物,也許比世界本身更有趣。這就是為什么在文學的名號(如果文學有定義的話)下被宣告和被拒絕的東西,不能與其他任何話語混同的原因。文學從來不是科學的,哲學的,對話式的。”(Derrida,ActsofLiterature47)也就是說文學語言超越所有的現(xiàn)成陳述,超越所有的概念,是對前概念的“存在”“所有東西的邊界”的體驗和表征。

        那么這種穿越現(xiàn)成的語言概念、回到事物原初本真狀態(tài)的文學語言具體是如何樣的?它的本質(zhì)特點何在?德里達進一步指出:

        現(xiàn)成的機制是保守的,但反-機制也是保守的,它是“無政府主義的”,在某種程度上特定的無政府主義也是保守的。(ActsofLiterature58)

        體驗書寫就是“服從”必然性:給獨一事件以充分空間,在不再包含理論知識的書寫行為之形式中、在陳述性描述中發(fā)明新東西,給自己以詩歌-文學的述行性,至少提供期許、祈使,提供建構(gòu)或確立法規(guī)的行為,提供如上的各種述行性,后者不僅會改變語言,或在改變語言中,而且會改變大于語言的東西。它永遠比語言有趣。(ActsofLiterature55)

        在德里達看來,走向前概念的事物本身的文學語言不像很多后結(jié)構(gòu)主義者或后現(xiàn)代主義者所說的是與現(xiàn)成機制相反的“反-機制”或與現(xiàn)成語言相反的超語言,因為世界上沒有這種相反的“反-機制”或超語言,這種“反-機制”或超語言是人們用二元對立思想推斷出來的,是陳述句的副產(chǎn)品,而非實存,因而是虛幻不實的。后者與傳統(tǒng)的機制或語言沒有本質(zhì)差別,是“保守的”。真正可以突破現(xiàn)成機制、抵達事物本身的“詩歌-文學”語言則是一種“在陳述性描述中發(fā)明新東西”的語言,一種介于陳述和制作、重復(fù)和創(chuàng)造之間的“述行話語”。因為只有后者才可“穿越語言的界限”(Derrida,ActsofLiterature60),恢復(fù)事物既普遍又獨特的二元矛盾、雙重化本相。

        為了將文學語言從一般語言中分離出來,現(xiàn)當代批評家們給它取了一系列新名字,如俄國形式主義的“陌生化”,英美新批評的“反諷”“悖論”“張力”,解構(gòu)主義者德·曼的“修辭”,等等。德里達認為,這些新名字將文學語言與一般語言清楚明白地區(qū)別開來,使人們明確認識到了文學語言的獨特性,具有開拓意義。不過它們完全否定文學語言與一般語言的聯(lián)系,明顯不符合實際,是錯謬的。他通過反思德·曼的“修辭”術(shù)語澄清了它們的錯謬之處。他在1989年與阿特里奇的訪談中明確指出:“雖然我不總是、在所有方面都同意他的觀點,但保爾·德·曼關(guān)于所有的修辭總體上最終是自我解構(gòu)的看法沒有錯,它是對你稱作是反諷的東西的實踐。當然,問題不這么簡單?!粗S’不是指代‘懸置’、指代新異性的最好的范疇。在詩歌或文學體驗中存在著肯定無法完全簡約的東西?!?ActsofLiterature50)換句話說,文學體驗中存在著哲學思想,文學語言中存在著一般語言,文學經(jīng)驗和哲學思想、文學語言和一般語言不是涇渭分明、截然相反的二元對立關(guān)系,而是相輔相成、無法分離的二元互補關(guān)系。真正的文學語言是陳述句與述行句、文學經(jīng)驗與哲學思想的二元矛盾體。為此,德里達另起爐灶,給他理解的這種集經(jīng)驗與思想、一般與獨特為一體的文學語言取了一個新名字叫“格言”。1986年,德里達發(fā)表了一篇格言專論《格言錯亂》,對之進行了極詳細的闡發(fā)論證。

        1969年,法國思想家和作家布朗肖將之從語言修辭領(lǐng)域引渡到語言本體領(lǐng)域,用之指代一種與一般邏輯有序的思想言說方式相反的方式。他在短文《反思虛無主義》中說:“尼采那里有兩種言語。一種屬于哲學的話語,一致的話語,他有時渴望通過創(chuàng)作一部包羅萬象的作品——類似于傳統(tǒng)的偉大作品——來終結(jié)這種話語。[……]但這樣一種話語——哲學本身——顯然總已經(jīng)被尼采超越了;他假定這種話語,而不給它一種陳述,這是為了進一步根據(jù)完全不同的語言來言說:不再是整體的語言,而是零碎的語言,復(fù)多的語言,分散的語言?!?布朗肖297—298)布朗肖將尼采的“零碎的語言”稱作“格言”:“的確,它似乎接近格言(aphorisme),因為格言的形式被承認為尼采所擅長的形式。[……]這是一種獨特的、孤獨的、零散化的言語,但作為斷片,它已在如此的破碎中得以完成、整全?!?298—299)

        正像約翰·麥克基尼(John McKeane)指出的,布朗肖與德里達是深交多年的摯友,相互影響很大(McKeane111-125)。布朗肖對格言的論述先于德里達,后者的格言概念顯然取自布朗肖,是對布朗肖的格言理念的進一步發(fā)揮。他在《格言錯亂》中解釋說:

        格言是名字。正像其名字所暗示的,格言是分離,它標志的是沒有關(guān)聯(lián),它自我設(shè)定、圈限、立足,它分離以便終止——從而進行自我界說。

        一句格言是一個名字,但每一個名字以格言的構(gòu)形存身。

        格言曝露為錯亂,它暴露話語——將話語移交給錯亂。

        開初是錯亂。開初是速度。詞和行為取代之。格言超越了它們。(ActsofLiterature416)

        德里達說,格言首先是一種給事物命名的獨特的語言形式。其獨特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不是集合式的話,而是分解式的,不是將無限多樣的個別語詞依語法規(guī)則集合到某種完整有序的語言共同體如句子、篇章、文本、話語中,而是自我“設(shè)定”“圈限”“立足”,孤立自在,將自己從語詞背景中抽離出來,與周圍的語句、篇章、話語拉開距離。德里達在其臨終前的最后一個系列講座《野獸和主權(quán)者Ⅱ》(2002—2003)中直接將格言稱作“孤島”:“一個沒有背景的句子,仿佛是一個孤島。既沒有其他句子在它前面,也沒有其他句子在它后面。完全是分離、脫節(jié)、孤立的。”(Derrida,TheBeast5)第二,不是有序的,而是混亂的。德里達稱格言是以“錯亂”形式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他解釋說:錯亂,英法文同形,為counter-temp,“在英語以及法語中指‘反時序的事件,不幸的意外,預(yù)料不到的災(zāi)禍或故障’(OED),而在法語中也指‘脫節(jié)’或音樂意義上的‘離亂’,指‘壞的或錯的時間’、‘錯亂-時間’”(ActsofLiterature416)。錯亂,簡而言之,就是反時序、不合法則、出人意料、混亂無序。也就是說,格言本質(zhì)上是不合規(guī)范、錯亂的。

        德里達進一步說,除了命名,格言還有一種功能就是敘事,主要包括三種形態(tài)或環(huán)節(jié):第一,“開初是錯亂”,人們首先面對的是自然無序的事物本身或初始的錯亂經(jīng)驗;第二,“詞和行為取代之”,人用詞和行為等形式將事物或錯亂經(jīng)驗表征出來;第三,“格言超越了它們”。格言將事物、人的原始經(jīng)驗轉(zhuǎn)化成語詞、文字的言語行為,是集事物經(jīng)驗與語詞文字、存在物與敘事、所指與能指為一體的綜合形式,是二元矛盾、雙重化的。

        總之,在德里達看來文學語言是一種以言做事的言語行為,不是記述世界的,而是開發(fā)世界的。其本質(zhì)特征是既與其他話語相互關(guān)聯(lián)又迥然有別,既是陳述性的又是述行性的,二元互補、矛盾背反。格言是文學語言的典型形式或標本。格言主要包括名詞句和動詞句,給事物命名和敘事事物兩種形式,本質(zhì)特點是分離零散化和矛盾雙重化。

        三、 格言的特征:零散化和雙重化

        在德里達看來,莎士比亞的千古名作《羅米歐與朱麗葉》是以分離零散化和矛盾雙重化為本質(zhì)特點的格言方式的最好的實踐文本。因而他在《格言錯亂》中對作品的格言性作了極詳細的分析闡發(fā),借以說明他關(guān)于文學語言的基本看法。德里達明確指出,格言的首要特征是分離性零散化:

        當然修辭可以會轉(zhuǎn)化為一種修辭設(shè)置,一種用來最強有力地、最經(jīng)濟地或最策略地進行控制的詭秘的計算術(shù),它熟知如何發(fā)掘意義的潛能。但在以詭秘的方式自我控制之前,格言首先呈現(xiàn)為無任何人為防御機制的錯亂經(jīng)驗,那種在任何計算之前、在計算本身之外的錯亂經(jīng)驗

        格言或分離的話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都獻身于自我分離,都在自身之純正綿延的孤獨體中將自己封閉起來,無論愿意還是不愿意。它與其他句子永遠是隨機的,無論發(fā)生什么,無論好或壞。沒有什么東西是絕對確定的,從句子與句子間的鏈接到秩序都是不確定的。(ActsofLiterature417)

        德里達認為,格言與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最根本的差別在于:在一般語言中每一個句子或段落都是它所屬的整體結(jié)構(gòu)中的一部分,而在格言中每一個句子或段落都是分離的孤立的,自成一體,獨立于它所屬的整體結(jié)構(gòu)。這種狀態(tài)正像南希在《不作為的共同體》中所說的人類“獨體”(singularity)的狀態(tài):它不是某種人類“共同體”(communities)的一個螺絲釘、組件或曰人類個例,而是一個設(shè)備、元件或曰人類獨體(singularity)(Nancy1-43)。莎士比亞的劇本所表征的就是羅米歐與朱麗葉這樣的分離孤獨的人類獨體:“羅米歐和朱麗葉就是格言,他們首先在他們的名字中,在那里他們又不是他們自己?!?Derrida,ActsofLiterature417)他們雖屬于他們的名字所指代的共同體如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家族,但他們又與他們所屬的共同體是分離的,是他們自己。

        從句子聯(lián)結(jié)或系列的角度看,格言與格言之間不是一個從屬于另一個的必然關(guān)系,而是一個與另一個隨機相遇的偶然關(guān)系:“每一個格言系列具有其特別的綿延過程。它的時間邏輯阻止它與另一個地方的話語共享它的所有時間,不可能共時同步。我這里說的是時間的話語,它的標記的話語,它的日期的話語,時間過程及其本質(zhì)上脫軌的時間話語,它擾亂欲望的時間,帶著相愛之人的腳步偏離時間流程?!?Derrida,ActsofLiterature418)也就是說,在格言形式中,一個句子與另一個句子永遠無法完全共時同步,相互之間永遠有間距,永遠無法取得一致。一個句子永遠是自成一體的、分離的、孤立的。

        莎翁的戲劇所表征的正是人類世界中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無法共時同步的情景,有如格言中一個句子與另一個句子之間無法共時同步的情景:“羅米歐與朱麗葉實際經(jīng)驗到的東西是典型的混亂無序,是絕對的共時同步的不可能。而相反他們則經(jīng)歷了——跟我們一樣——一系列無序,如脫節(jié)、混亂、空間的分離、由格言引出的故事傳播和變調(diào)?!?Derrida,ActsofLiterature417)《羅米歐與朱麗葉》所密切關(guān)注和著力表現(xiàn)的不是事物的必然性、有序性,而是偶然性、無序性。具體到羅米歐與朱麗葉身上,它重點展示的不是他們謀求相遇約會、長相廝守的愿望和行為最后得以達成的情景,而是最后以失敗告終的情景?!皼]有對共享的現(xiàn)在的期許就沒有格言,沒有誓約、沒有對共時同步的期望、沒有對共享人生的欲求就沒有格言。這種共享是格言的另一稱謂?!?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1)羅米歐與朱麗葉兩個人邂逅相遇后,萌生了熾烈的愛戀之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享對方感情的愿望,渴求共棲同處、心心相印、結(jié)為一體。但由于時空環(huán)境的差異,他們的愛戀之途云遮霧罩,荊棘密布。為了清除各種阻擋他們兩人之間和他們與周圍世界之間和睦共處的障礙,他們運用各種人為手段如“日期、時間表、財產(chǎn)登記、地名以及所有可以用來編織時空實況的文化網(wǎng)絡(luò)符碼,即錯亂-捕捉器,借以減化或控制差異,捕獲差異,主宰差異”(Derrida,ActsofLiterature419),但事與愿違,最后不但沒有控制、捕獲、主宰差異混亂,相反卻被差異混亂所控制。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偶發(fā)事件層出不窮,無休無止,他們根本無法應(yīng)對。所以他們期盼共時同步、結(jié)為一體的愿望只是黃粱美夢,僅存在于幻想中,無法在現(xiàn)實中兌現(xiàn)。整部《羅米歐與朱麗葉》全描繪的是各類超出兩個主人公的理解力和控制力的意外事件以及由之所導(dǎo)致的約會流產(chǎn)之混亂景象。其中對他們的最后一次約會的失敗狀態(tài)的表現(xiàn)尤為醒目和令人震撼。德里達對之作了詳盡分析:

        羅米歐與朱麗葉,兩種欲望的連接是格言式的,但又密不可分,是在愛或期許的當下錯位狀態(tài)中持續(xù)的。他們在其名字中期許,但跨越和超出了他們自己給定的名字,期許其他的名字。失敗的約會,意外的事故,信件沒有及時送達目的地,迂回的時間拖延了一封失竊的信件。第三方、教胞、勞倫斯神父的救助方案,同時使用藥物和信件,都流產(chǎn)了,良藥變成了毒藥。[……]對羅米歐和朱麗葉來說,所發(fā)生的一切,各種處于若干個系列交叉點上和超越一般理解力的、以偶然的和不可預(yù)期的形式呈示出來的事故,只能是其所是的東西等等,都是偶然事件。實質(zhì)上,偶然事件在其發(fā)生之前,早已出現(xiàn)了。[……]意外的錯亂說到底是本質(zhì)的錯亂。換個說法,意外不是意外。(ActsofLiterature419-420)

        德里達認為,羅米歐和朱麗葉兩個相愛之人無法共時同步、合為一體看似是由意外事件造成的,是偶然的,實際上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因為意外事件是世界的本質(zhì)屬性即時間性的外顯形式,它是世界內(nèi)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根本無法完全克服。因而他們兩個注定無法完全共時同步、合為一體,他們的約會和完美結(jié)合注定不會完成,注定會失敗流產(chǎn)。莎士比亞的偉大之處就在于能從兩個人物最現(xiàn)實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出發(fā),用非語言邏輯的方式或言格言直覺的方式將世界人生的這種極度豐富復(fù)雜性最真切最深刻地表達和呈現(xiàn)了出來。

        德里達進一步分析指出,格言不僅在處理句子與句子的關(guān)系上與一般語言大相徑庭,而且在處理句子內(nèi)部能指與所指的關(guān)系上也與一般語言完全相異:不是統(tǒng)一一體化的,而是矛盾雙重化的。如前所述,格言的首要功能是給事物命名。所謂命名,就是把事物轉(zhuǎn)化成語詞文字,說得直白些,就是把事物裝進語詞文字中,其中必然包含著事物與語詞文字、實體與名字兩個相反的方面,必然是二元矛盾、雙重化的。莎士比亞在《羅米歐與朱麗葉》中不僅是用這種雙重化的格言方式描繪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的,將之歸結(jié)為他們兩人的名字與實體、名字所代表的社會文化規(guī)則與實體本身洋溢的個人生命沖動激情之激烈矛盾的結(jié)果,而且還對之有明確意識,體察到了名與實、文化與自然之間無法調(diào)和的二元矛盾性和張力。這在他筆下的人物朱麗葉的那段極負盛名的陽臺感言中表現(xiàn)得非常清楚:

        羅米歐啊,羅米歐!為什么你偏偏是羅米歐呢?只有你的姓名才是我的仇敵;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這樣的一個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它又不是手,又不是腳,又不是手臂,又不是臉,又不是身體上任何其他的部分。啊換一個姓名吧!姓名本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叫做玫瑰的這一種花,要是換了個名字,它的香味還是同樣的芬芳;羅米歐要是換了別的名字,他的可愛的完美也決不會絲毫改變。羅米歐,拋棄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的整個心靈,賠償你這一個身外的空名。(莎士比亞36)

        朱麗葉的這段話強調(diào)了如下不爭的事實:一個人和他的名字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個人的實體,有血有肉;后者是一個人的代號,只是一個空殼。所以朱麗葉斷言,羅米歐的名字既不是羅米歐之人的手、腳、臂,也不是臉,不是他身上的任何東西。他不叫羅米歐,還是同樣可愛完美,就像玫瑰不叫玫瑰也同樣芳香一樣。因此,她請求羅米歐拋棄他的名字。為了補償羅米歐,她發(fā)誓自己也要拋棄名字。德里達認為,朱麗葉的這段感言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人與人之名、物與物之名之間不是一種前者決定后者的必然關(guān)系,而是一種二者矛盾互補的偶然關(guān)系:“名與人沒有關(guān)系。不屬于人的身體、精神、本質(zhì)。就像人的名字不屬于人一樣,事物的名字也不屬于事物?!?ActsofLiterature427)兩者本質(zhì)上是差異關(guān)系,而不是同一關(guān)系。

        德里達分析說,朱麗葉雖然在意識的層面上認識到了名與實的差異,提出了拋棄名字、保留純正實體的去名存實主張,但在無意識的層面上并未將名與實截然分開?!八魡玖_米歐放棄名字時是如此說的:‘羅米歐啊,羅米歐!為什么你偏偏是羅米歐呢?’而不是這樣說的:為什么你偏偏叫羅米歐?為什么你要頂著這個名字(就像披著一件衣服,一個裝飾品,一個符號)?”(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6)顯然在無意識中朱麗葉不是將羅米歐的名與實當成兩種東西,而是當作同一種東西:羅米歐的名等于羅米歐的實。足見人的名字已經(jīng)是人的實體的不可或缺的有機成分,或者說人的實體已融合到名字中了。

        進而言之,沒有人的實體,人的名字無駐足之地,無法存身。反過來,沒有人的名字,人的實體沒有棲身空間,無法具形顯現(xiàn),無法呈示出來。人的名字與人的實體二元互補,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離。所以德里達認為,朱麗葉要求羅米歐拋棄他的名字,實質(zhì)上既是在拯救他又是在毀滅他。之所以說是在拯救他,是因為拋棄名字后,他可以找到自己的本體,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找到自己的真情實感,“可以活在他自己的愛情中”(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7)。之所以說是在毀滅他,是因為他的名字與他的實體捆綁在一起,他的名字就是他的實體?!傲_米歐的個人名字承載著父親的名字,它使人想起了譜系法則。羅米歐自己、名字的承載者,不是名字,但確實是羅米歐,他所承載的名字?!?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3)“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名字,他存在于名字中。”(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7)拋棄名字就等于拋棄實體、生命。朱麗葉想要羅米歐拋棄名字就等于是要他拋棄實體、生命。這充分說明人作為一種被文化化了的獨特存在者生來就有文化與自然、實體與名稱兩種既無法分離又矛盾互補的方面,無限復(fù)雜多樣,無法減約(irreducible)。“羅米歐是羅米歐,羅米歐又不是羅米歐。只有摒棄他的名字,他才是他自己,只有憑借名字他才是他自己。”(Derrida,ActsofLiterature427)羅米歐既是實體又是名字,是實體與名字兩大相反相成因素的混合體,是矛盾差異、雙重化的。

        由此德里達得出了如下結(jié)論,作為命名方式的格言的運作法則是雙重化法則:“沒有名字的雙重化法則,就沒有錯亂。這種法則,這種錯亂的法則是雙重化的,因為它是內(nèi)在分裂的;它作為真理,在其內(nèi)部承載著格言。格言就是此雙重化法則?!?ActsofLiterature430)正因為莎士比亞對集實體與姓名、自然與文化、所能與指能為一體的雙重化法則有深刻的理解和明確的意識,所以他的文學命名活動或言戲劇述行行為才能入木三分,才揭示出了人類生活的無限豐富復(fù)雜性,使人們看到了社會人生的本相真貌,產(chǎn)生了巨大的藝術(shù)感染力,成為不朽經(jīng)典。

        德里達在接受阿特里奇的訪談,談到他為什么接受梅斯吉什的請求、為法國版的《羅米歐與朱麗葉》寫劇評時說:“此劇本以‘范例’方式提供了我要說的東西,提供了我認為關(guān)于純正名字、歷史、錯亂等不得不深入反思的東西。”(ActsofLiterature66)也就是說,劇本說出了他想說的東西,即他關(guān)于文學語言的基本看法。他通過分析闡發(fā)《羅米歐與朱麗葉》獨特的書寫方式即格言方式,最充分有力地說明了文學語言的實質(zhì):它是一種以開發(fā)揭示世界的無限豐富生動真相為出發(fā)點的分離零散化和矛盾雙重化的獨特語言方式。

        總之,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降,西方理論界普遍認為文學是一種記述反映事物的工具,功能是逼真表現(xiàn)事物,理路是模仿再現(xiàn),方式方法是整體有序化和統(tǒng)一一體化,目標是揭示事物的恒定不變的本質(zhì)。與之相反,德里達認為文學不是一種反映記述事物的工具,而是一種以言做事的行為,功能是開掘發(fā)明事物,理路是陳述制作,方式方法是分離零散化和矛盾雙重化,目標是開發(fā)事物無限豐富生動的本相。德里達的這種文學語言觀念一舉突破了千年傳統(tǒng),可謂曠古爍今,獨到新異,很值得我們深入研討開發(f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Austin, John L.HowtoDoThingswithWor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Blanchot, Maurice, and Jacques Derrida.TheInstantofMyDeath&Demeure:FictionandTestimony.Eds. W. Hamacher and D.E. Wellbery. Trans. E. Rottenberg.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莫里斯·布朗肖:《無盡的談話》,尉光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Blanchot, Maurice.TheInfiniteConversation.Trans. Wei Guangji.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Cassirer, Ernst.Symbol,Myth,andCulture:EssaysandLecturesofErnstCassirer,1935-1945.Ed. Donald Phillip Veren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Derrida, Jacques. “Aphorism Countertime.”ActsofLiterature.Ed. Derek Attrid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416-33.

        - - -. “A Certain Impossible Possibility of Saying the Event.” Trans. W. Gila.CriticalInquiry33.2(2007):441-61.

        - - -.TheBeastandtheSovereign,VolumeII. Trans. Geoffrey Bennington. London a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 - -.OfGrammatology.Trans. Gayatri C. Spivak. London an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 - -. “Signature Event Context.”MarginsofPhilosophy.Trans. Alan Bas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307-330.

        - - -. “This Strang Institute Called Literature.”ActsofLiterature.Ed. Derek Attrid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33-75.

        McKeane, John. “‘Périmer d’avance’: Blanchot, Derrida and Influence.”QuestionsofInfluenceinModernFrenchLiterature. Eds. Thomas Baldwin, James Fowler, and Ana de Medeiro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111-125.

        Morson, Gary S. “The Aphorism: Fragments from the Breakdown of Reason.”NewLiteraryHistory34.3(2003):409-29.

        Nancy, Jean-Luc.TheInoperativeCommunity.Ed. Peter Connor. Trans. Peter Connor, et al. Minneapolis and Oxford: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91.

        威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譯,第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

        [Shakespeare, William.TheCompleteWorksofShakespeare. Trans. Zhu Shenghao. Vol.8.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1992.]

        Waite, Maurice, ed.OxfordEnglish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猜你喜歡
        文學語言德里達朱麗葉
        現(xiàn)代網(wǎng)絡(luò)文學語言的審美維度研究
        名家名作(2022年24期)2022-02-23 07:58:56
        《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梁祝》之比較
        淺談文學語言的審美特征
        北方文學(2019年18期)2019-07-25 04:41:47
        現(xiàn)代美國街頭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歌劇(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2
        唱到愛恨纏綿時,以愛化解世仇——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
        歌劇(2017年3期)2017-05-17 04:06:39
        親愛的,你太胖了
        喜劇世界(2016年14期)2016-11-26 12:04:02
        20世紀現(xiàn)代漢語文學語言整合現(xiàn)狀簡析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54
        When Literature Language Meets News Language
        被“延異”的語言*——德里達對索緒爾的批判再審視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2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蜜费|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成人全部免费的a毛片在线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国产97在线 | 中文|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在线不卡| 精品国产成人av久久|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 亚洲av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天天天天躁天天爱天天碰| 97色偷偷色噜噜狠狠爱网站97|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厕所偷拍| 麻豆精品导航|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成人亚洲精品777777|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美臀| 日本中文字幕婷婷在线| 女人被狂躁到高潮视频免费网站| 无码毛片高潮一级一免费|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看| 手机在线观看av资源| 亚洲av无码片vr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群另类交| 日本av一区二区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地址|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ai换|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播放|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2021| 中国精品久久精品三级| 欧美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二三|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