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服務中心 遼寧 朝陽 122500)
遼西地區(qū)主要包括朝陽、錦州、葫蘆島等市,屬北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該地區(qū)南部自然降雨量偏高,空氣濕度大,氣候以半濕潤為主,隨著緯度增高,自然降雨量逐漸遞減,屬于以半濕潤為主和半干旱為主氣候的過渡地帶;據多年氣象資料統(tǒng)計,本地區(qū)年平均降水量約440 mm,6~8 月的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9?19%,無霜期140 d,極端溫度為-29?5℃和43?3℃,年平均蒸發(fā)量1974?3 mm,為自然降雨的4 倍;冬季干燥寒冷,植物生長期長,夏季降雨集中,春秋多風,自然氣候全年干旱。
川續(xù)斷(Dipsacus japonicus),為川續(xù)斷科川續(xù)斷屬多年生草本,自然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在遼西地區(qū)的葫蘆島,錦州、朝陽等地較常見,常生長與林下、溝底、林緣、地邊等多處,株高可達1 m,根系以主根為主,側根較少,粗壯,木質化程度高。莖直立生長,有4~6 棱,并生有倒鉤剌。基生葉長橢圓形,花紫紅色,瘦果,花期6~9 月,果期8~10 月;川續(xù)斷喜光照,耐旱程度中等,喜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耐寒忌高溫,在土質肥沃、土層深厚的壤土、褐土中生長良好,忌水濕、黏重的黃黏土等;川續(xù)斷的干燥根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治療骨傷等多種功效,經濟價值較高[1]。川續(xù)斷屬于遼西地區(qū)原生鄉(xiāng)土植物[2],對當地自然氣候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植物快速生長期與自然降雨相適應,并且適應極端溫度的短期變化,因此,川續(xù)斷在遼西地區(qū)進行種植培育具有較強的自然適應性。
育苗地應具備三個條件,首先,由于川續(xù)斷具中等耐旱,喜土層深厚、肥沃等特性,可選擇在蒸發(fā)量相對較小的陰坡或半陽坡種植,灌溉便利,土層深厚肥沃。選擇交通便利、易于進行機械耕作的地塊。因作物需連續(xù)生產3~4 年,在作物非生長期內,如冬季或早春等,為避免人畜對宿存作物踐踏損毀,應選擇人畜活動較少的地塊,注意避開黏質土壤地塊和易于積水的澇洼塘地塊[3],不選擇河岸邊的細沙土耕地、土壤貧瘠地等,否則會影響作物正常生長。
因連續(xù)施用化肥,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易于板結,對正常植物呼吸代謝造成不良影響,同時土壤肥力也偏低。為提升人工培育中草藥的質量和產量,更有利于作物主根、側根與周邊密生的毛細根的生長,應通過施如有機肥改善土壤顆粒結構,增加土壤腐殖質含量,利于根系吸收有機質與水分,產生更高的光合作用效果。在早春旋耕整地前施入基肥,將腐熟的有機肥均勻撒在地表,通過旋耕,將有機肥均勻混拌在土壤耕作層中間,施肥量為4000~5000 kg/667 m2,第2 年秋季,植物生長期已過,葉片接近枯萎,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施入農家肥。
旋耕整地于早春3 月下旬后進行,旋耕深度40 cm 左右,為主要根系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促進川續(xù)斷作物主根向下生長;同時旋耕有利于通風。清理石塊雜物,并機械粉碎土塊。預留出灌溉溝渠、簡易作業(yè)路等。每畦灌溉長度視灌溉條件而定,一般徑6 cm 水泵灌溉12~16 m 效果最佳。
催芽可提高種子發(fā)芽率,便于種植川續(xù)斷的統(tǒng)一管理。9 月以后,種子開始成熟,采收種子,等待完全后熟,清除外皮與雜質,散放在通風陰涼的干燥地面保存。播種前將種子放入40℃左右的熱水中浸泡2~3 h,種子充分吸水后,為使種子播種均勻,催芽前將種子與濕潤的細沙混拌,種子濕沙按1∶3 的比例攪拌,再放入室內堆積催芽,外面覆蓋塑料,堆放種子發(fā)芽時自身發(fā)熱,為維持堆放催芽種子濕度、溫度,6 h 左右檢查1 次,翻動種子,發(fā)現堆內種子干燥,及時噴水,接近20%種子萌芽時即可播種。一般直播用種10 kg/667 m2。
“清明”前后,風力較大,氣候干燥,遼西地區(qū)一般壤土地灌溉后3~4 d 即可開溝播種,如灌水偏早,地溫低,種子不易萌發(fā)生根,而播種過晚,地下根系與地上發(fā)育不均衡。應在4 月下旬灌水,之后覆蓋薄膜,利于保溫。
一般于4 月下旬播種,川續(xù)斷種植采用直播的方式,采用大壟種植,方便田間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播種為3 壟一組,行距0?3 m,兩組間距0?6 m;開溝深度0?7 cm,撒入種子后,覆土厚度0?5 cm,用木磙輕輕鎮(zhèn)壓,使土壤與種子密切接觸,利于保墑,覆土鎮(zhèn)壓后及時覆蓋塑料薄膜。
薄膜寬度為1?2 m,每3 壟覆蓋一幅。將薄膜四周壓實蓋嚴,避免部分邊緣壓土過少,風將薄膜刮開,降低保濕、保溫效果。薄膜中間也蓋上少許覆土,覆土位置避開幼苗出土的壟溝,以免影響幼苗出土。一般大田播種后10 d 幼苗出土,覆膜可確保20 d 地表下10 cm 處土壤濕潤,這是種子萌發(fā)后,新生根系生長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播種15 d 后幼苗陸續(xù)出土,需及時將出苗處的塑料薄膜劃開,確保幼苗能夠向地膜外生長。
幼苗生長到薄膜外10 d 以后,及時間苗;幼苗生長到5 cm 左右時,要及時定苗,幼苗株距20 cm 左右。
在定苗過程中,如發(fā)現幼苗生長的根部有雜草生長,應及時拔除,須將雜草根系全部清除,否則二茬除草時,容易將幼苗連同雜草根部一起拔出,造成缺苗現象;大面積除草應在7 月上旬進行,作業(yè)原則是除小、除早、除了,夏季溫度高,空氣濕度適宜,植物葉片均展開,雜草也進入快速生長期,及早除草。將鏟除下的雜草集中移除,將雜草根部向上晾曬,使根系干枯,注意晾曬的草上避免堆積多余的覆土,如有自然降雨,雜草易再次成活。松土深度2~3 cm 即可,松土部位距幼苗根部3 cm 左右,避免傷及主根。
灌水是田間管理的主要工作,一般結合自然降雨進行灌水作業(yè),從5 月下旬開始,到雨季前,應灌水1~2 次,灌水時應澆透,避免田間因自然降雨等積水,易造成川續(xù)斷大面積死亡;9~10 月灌水1 次,10 月末再澆1 次上凍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整個冬季植物休眠期內,根系不過分失水。翌年3 月中旬,土壤化凍達到30 cm 厚度時,及時澆返青水,促進根系及早吸取積蓄水肥營養(yǎng),保證第2 年川續(xù)斷恢復生長。
種植翌年秋季追施有機肥,除此之外,還應追施磷肥,促進根系生長更加粗壯。具體做法:在6 月下旬,植株地上部分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追施復合磷肥或過磷酸鈣,也可施用復合肥,施用量25 kg/667 m2,將肥料均勻撒在植株根部,注意施肥要在灌溉澆水前進行,避免化肥吸收水分,造成植株生理干旱[4]。
秋冬季在地塊周邊架設籬笆,防止人畜踐踏啃食,影響翌年植株生長。另外,因秋冬季風大,氣候干燥,易造成過火,杜絕人為野外用火。
播種第2 年以后的生長季,氣候炎熱,川續(xù)斷地上部分生長較旺盛,但根莖產量低,因此,在7 月上旬,及時將處在旺盛生長期的植株頂尖去除,抑制地上部分的營養(yǎng)生長;此外,如不需要種子,在花期就應及時摘除花蕾,以達到促進營養(yǎng)生長、提高根產量的目的。
川續(xù)斷是當地的原生植物,在野外生長良好,耕地栽培水肥營養(yǎng)均優(yōu)于野外自然環(huán)境,因此,一般不會發(fā)生大面積病蟲害。但因施入有機肥,農田會有螻蛄蟲害發(fā)生。當螻蛄大面積發(fā)生時,用3%辛硫磷顆粒劑2 kg 兌細土25 kg,拌勻后撒于地表,在松土前拌入毒土。
種后第3 年9~10 月川續(xù)斷的果實會成熟,可及時采收。如根系入藥,需生長3 年后,在10月上旬土地封凍前采收,若生長年限適當延長,經濟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