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等奎(涇川縣畜牧獸醫(yī)中心 甘肅 平涼 744300)
牛巴氏桿菌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也被稱為牛出敗。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發(fā)病原因主要是飼養(yǎng)管理不當、氣候突變、營養(yǎng)不良等,牛抵抗力降低時,也能發(fā)生自體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傳播速度較快,致死率較高,對養(yǎng)牛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影響較大。
該病的病原體為多殺性巴氏桿菌,球形,兩端鈍圓。病原體不會運動,不會形成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涂片之后瑞氏染色呈兩極濃染狀態(tài)。該病原體對惡劣天氣沒有抵御能力:若環(huán)境一直處于干燥狀態(tài)(2~3 d),經過陽光直射后,病原體會直接死亡。3%來蘇兒或2%氫氧化鈉也可以將該病原體殺死。
一般散發(fā)或呈地方流行,同種動物能相互傳染,不同種動物間不易互相傳染。無明顯季節(jié)性特征,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雨天氣、悶熱潮濕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病原體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牛舍通風不良、養(yǎng)殖密度大、飼養(yǎng)管理不到位、營養(yǎng)缺乏等因素均可誘發(fā)本病,導致內源性傳染。
病牛和帶菌牛是主要傳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菌,可污染飼料、飲水、空氣,消化道和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破損的皮膚易感染,吸血昆蟲叮咬也可傳播該病。病菌通常存在于牛的肺部或者氣管分泌物中,當牛呼吸時,病菌會隨之排出體外。部分病牛痊愈后,體內會持續(xù)帶菌1~3 年[1]。
患病牛體溫升高,達到42℃左右,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心率加快,輕度下痢。結膜出現炎癥,鼻鏡干燥,喜歡靜臥不動,行走不便,停止反芻,容易弓背或者低頭,食欲明顯下降,伴有流口水,口水呈現白色泡沫狀態(tài)。發(fā)病后期腹痛嚴重,血尿,糞便呈糊狀,攜帶血液、黏液與各種壞死組織碎片,發(fā)出腥臭難聞的氣味。
對病死牛進行剖檢,發(fā)現胃腸黏膜、真胃黏膜充血,腸淋巴結充血腫大,其中脾臟、肝臟有出血點,大網膜出血,有些病例腹腔中有淡黃色腹水。對水腫型病例進行剖檢,發(fā)現尸僵不全,鼻子流出黃綠色液體,直接切開牛犢下頜、喉部水腫部位置,發(fā)現有黃色膠樣物體浸潤,且胸膜表現出血癥狀。對肺炎型病例進行剖檢,發(fā)現牛胸腔內漿液性纖維素性滲出液,并混有血液,且在胸膜上覆蓋一層纖維素性薄膜,肺臟肝變、壞死[2]。對急性敗血癥病例進行剖檢,發(fā)現血液黏膜位置有出血點,淋巴結充血腫脹,內臟出血。
選擇病死牛的肺、脾、肝等病變組織,涂片處理,再以堿性美蘭、革蘭氏染色,后續(xù)進行鏡檢,發(fā)現革蘭氏染色鏡下出現兩極著色,其中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美蘭染色鏡下同樣顯示兩極著色以及兩端鈍圓,其中短桿菌為藍色。綜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檢查、剖檢變化總結以及實驗室檢查,可確診為牛巴氏桿菌病。
病??梢赃m當灌服EM 原露液,大約20 mL,每天灌服1 次,搭配適量奶粉、補液鹽水等,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若是病癥比較重且病程較長,可用以下方法治療。方案一:2 g 濃度10%的安鈉咖溶液、2 g 維生素C、500 mL 濃度為25%的葡萄糖溶液;方案二:20 mg 地塞米松、10~15 支160 萬單位的青霉素、50 mL 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方案三:500~1000 mL 濃度為5%的碳酸氫鈉溶液;方案四:300~500 mL 濃度為10%的濃鹽水。靜脈注射,每天2 次,具體方案選擇以及療程應參考獸醫(yī)意見。
若是病癥較輕,不同情況需采取不同措施。選擇10~15 支160 萬單位的青霉素、10 萬~100 萬單位的鏈霉素、2 g 濃度為10%的安鈉咖溶液,肌肉注射,每天2 次,可達到較好效果;若心率過快,可肌肉注射4 mg 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每天1 次;若咽喉水腫,可注射劑量為1 mg/kg·bw 的速尿注射液,每天1 次,可起到較好的效果[3]。
5.4.1 抗生素治療可選擇丁胺卡那霉素,藥物劑量以15 mg/kg·bw 為標準,選擇上、下午適宜時間在牛頸部肌肉直接注射,連續(xù)治療4~5 d,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可準備大劑量的四環(huán)素等抗菌素完成靜脈注射,連續(xù)注射4~5 d。處方一:80 mL 巴氏桿菌抗血清,一次性皮下注射;處方二:80 mL 濃度為12%的復方磺胺嘧啶注射液,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每天2 次,接連注射5 d,其中第1 次注射時劑量可加倍。此外也可交替應用頭孢噻呋、四環(huán)素、硫酸鏈霉素、慶大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嘧啶鈉、恩諾沙星、紅霉素、氨芐青霉素等抗菌素。
5.4.2 中醫(yī)藥治療若癥狀比較嚴重,可配合服用一些強心補液,可取30 g 牛蒡子、50 g 馬勃、50 g 茵陳、50 g 梔子、50 g 黃芩、50 g 黃連、50 g 桔梗、50 g 金銀花、60 g 天花粉、60 g 山豆根、60 g 射干、60 g 連翹,以水煎服,連續(xù)灌服3 d,可起到比較好的效果。需注意的是,在藥物治療時及時更換藥物,避免病牛在長期治療過程中產生抗藥性,影響療效[4]。
為預防外來病源,在引入牛犢時,應做好系統(tǒng)的檢查工作。第一,觀察牛群外部特征,并輔以對應的實驗室檢測手段,對牛群進行抽檢,達到抽檢合格率才可引入;第二,針對新引入牛群,要求隔離觀察時間不低于40 d,參考標準化養(yǎng)殖規(guī)范,隔離牛舍與主養(yǎng)殖牛舍間距≥50 m,若是難以隔離,需對引入牛群的牛舍進行病毒消殺,消毒液采用氫氧化鈉溶液、高錳酸鉀溶液等。
消毒可有效預防牛巴氏桿菌病在牛場內大范圍傳播,在出現病菌后,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
6.2.1 環(huán)境消毒定期對牛場進行徹底清掃,避免積水、墊平洼地;合理安置雜草、污染物等,避免其持續(xù)堆積;消蠅滅鼠,每月固定時間進行藥物消殺;新進入牛場的車輛、人員、牛犢等需進行消毒,可在牛場進出口布置消毒池,定期補充消毒液,保持牛場封閉環(huán)境的整潔性。
6.2.2 圈舍消毒主要對牛圈屋頂、墻壁以及周邊道路進行消毒,特別需注意水槽、食槽等重要位置的消毒工作。
6.2.3 飼養(yǎng)用具消毒原則上按照每周1 次的消毒頻率完成消毒工作。飼養(yǎng)人員進入牛圈等生產區(qū)域前需消毒,并佩戴專業(yè)鞋帽。可根據養(yǎng)牛場的實際情況適當增減消毒頻次、更換消毒方案,以此來達到更好的消毒效果[5]。
在疫苗接種時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對已經確診或者疑似患牛巴氏桿菌病的牛只采取隔離措施,并對牛群接種牛出血性敗血癥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每次注射5 mL;第二,針對體重不足100 kg 的牛,選擇肌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4 mL 牛疫康,若體重超過100 kg,可注射6 mL牛疫康。疫苗效力可持續(xù)9 個月左右,需把握好疫苗注射間隔。
6.4.1 做好運輸管理在長途運輸過程中,需細心管理牛群,如為其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及時補充水分與飼料、避免出現過度勞累的狀況。
6.4.2 做好環(huán)境管理注意清潔環(huán)境,在天氣變化時注意控制溫度,避免出現短時間內冷熱迅速切換的情況,可輔以相應的保溫、保冷措施;天氣好的情況下需注意通風,若條件允許,可讓牛出牛舍自由活動;牛場應盡量遠離有毒氣體、煙塵等污染源。
6.4.3 飲食管理非必要的情況下不頻繁更換飼料,以防牛群不適應,因飲食問題引發(fā)牛巴氏桿菌病。
6.4.4 加強健康管理若是養(yǎng)牛場配有獸醫(yī),需要求獸醫(yī)每天進行體況檢查,每月進行牛場全部排查工作,排除可能引發(fā)牛巴氏桿菌病的因素,實現提前預防[6]。
以甘肅省涇川縣一例牛巴氏桿菌病的診治展開分析,建議結合病例的實際情況落實各項治療措施,并在日常養(yǎng)殖過程中加強各個方面的管理工作,以達到對牛巴氏桿菌病的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