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龍茂泉
故鄉(xiāng)的老屋,作為我童年的搖籃、人生的起點,寄托了我的追求與向往。
我家的老屋是我四歲(1961年)那年修的大三間土墻屋,是我父母一生心血的結晶。
老家有種說法,房子如果沒人住,沒有人氣,便會很快老化;只要有人住著,它就不會老,更不會倒塌。的確如此。自從我們1985年冬天舉家遷居集鎮(zhèn)后,老屋就空下來了。好在沒隔多久,煙草部門用4500元買下了老屋作收購站用。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老屋獨自立在風雨之中,任憑雨水沖刷著黑瓦與土墻,有的瓦片移了位,墻體更是千溝萬壑。
村里很多老房子都是如此。當爺爺奶奶輩的人離世,小一輩從這里走出后,土房子似乎在一夜間老去,但老房子里存放著的過去的時空不會褪色。無論時隔多久,只要踏入這片領域,時光就仿佛被按下了舊卡帶的播放鍵,一樁樁往事撲面而來。
我至今清晰記得,老屋周圍都是自家的地。以老屋為中心,四圍被種上了各種果樹。每到果子成熟時,我都能美美地吃上這天然無污染的人間美味。房前屋后,林間小道,甚至山林的空氣中,都留下了我美好的記憶。
老屋,只要還站立在那里,我們這一代的記憶就還有根可尋。它散落在屋后風車的中,屋前的白臘樹上,屋間的煤油燈里……而我飄忽的鄉(xiāng)愁,也就還有地方可以安放。
老屋守候著一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見證著經歷貧困又走向美好生活的歷程。無論日子多么艱難困苦,無論生活多么辛苦勞碌,似乎只要踏進老屋,頭頂有這片瓦,周邊有這幾面墻,就足以遮擋外界的風風雨雨;只要關上門來,便能將一切煩擾隔阻在外,當我們再點亮一盞燈火,便會戰(zhàn)勝黑暗。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飽經風霜30余年的老屋被煙草部門拆除移地新修,幸而岳父母的老屋還完美無損,那是我做女婿那年(1981年)修起的大三間土壘瓦蓋的土墻屋。每到節(jié)假日,我們都會開車帶著家人,邀上姊妹,回鄉(xiāng)探望二位老人,享受著其樂融融的親情。
輾轉多地、三易其家的我,終于在2008年定居巴東縣城。每到年底回老家給過世的父母送“紙錢”時,我總會在老屋前駐足察看一番。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一片荒野,今非昔比,只有殘留的小草隨風搖曳。一個遠離老家40余年的游子,五味雜陳。
故鄉(xiāng)的老屋,作為我童年的搖籃、人生的起點,寄托了我的追求與向往。盡管時光荏苒歲月更迭,老屋卻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