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君
子宮頸癌屬于臨床較為多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致死率[1-2]。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是指具有癌變潛能的子宮頸鱗狀上皮內(nèi)病變,與持續(xù)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密切相關[3-4]。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一般無特殊癥狀,偶有陰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現(xiàn),若未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最終會形成子宮頸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治療子宮頸癌多通過手術切除病變子宮頸組織,以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環(huán)形電切除術(LEEP)是臨床常用術式,可有效去除病變組織,治療時還可保留子宮頸的結構和功能,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但該手術過程中,手術醫(yī)師僅依靠肉眼觀察,易導致病灶殘留,術后復發(fā)率高。陰道鏡具有顯微放大作用,對可疑部位行活檢時,可輔助臨床醫(yī)師進行精準的判斷。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萍鄉(xiāng)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76 例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陰道鏡聯(lián)合LEEP 在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中的具體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液基細胞學等檢查證實為子宮頸癌癌前病變;伴有程度不一的血性白帶、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等表現(xiàn);均有性生活;具有較高的依從性。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合并嚴重的臟器損傷;意識障礙,難以進行正常交流;存在全身性感染;合并傳染性疾??;伴有凝血功能、免疫系統(tǒng)異常;合并嚴重的臟器損傷;有血液系統(tǒng)疾??;合并酒精、藥物依賴史;存在子宮頸糜爛。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皆患者對本試驗知悉,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行陰道鏡聯(lián)合LEEP: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徹底的暴露外陰部,并行消毒處理,用窺陰器把子宮頸充分顯現(xiàn),擦凈陰道、子宮頸處的分泌物后對子宮頸消毒,在消毒結束之后以棉球擦干。置入陰道鏡,調(diào)整陰道鏡焦距,明晰內(nèi)部的實際情況,對可疑區(qū)域進行進一步觀察。用鹽酸利多卡因膠漿(生產(chǎn)廠家:四川健能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23243,規(guī)格:10 g∶0.2 g)行局麻,按患者具體的病灶部位與病變程度選擇相應的電極刀進行切除,功率30~50 W,切除的區(qū)域需大于病變組織直徑3~5 mm,切除深度在1~1.5 cm,保障病變組織被充分切除;如若病變組織過大,可分多次切除,切除后行電凝止血,術畢。對照組單純行LEEP,僅用肉眼對手術行監(jiān)測與控制,具體手術操作與觀察組相同。兩組術后均予以抗感染處理,術后1 個月禁止性生活,進行3 個月的隨訪。
(1)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與住院時間。(2)炎癥因子水平:術前、術后3 d,采集兩組清晨空腹的5 mL 靜脈血,以3 000 r/min 的速率行10 min 的離心處理,離心半徑10 cm,獲取上層血清后,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其C 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3)免疫功能:抽取兩組術前、術后3 d 的晨起空腹5 mL 靜脈血,以3 000 r/min 的速率持續(xù)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取得血清之后,用流式細胞儀(生產(chǎn)廠家:希森美康公司,注冊證編號:國械注進20162224393,型 號:CyFlow Counter)檢 測 其CD3+、CD4+、CD8+。(4)生活質量:以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評估,評估時間為術前、術后3 個月,量表共8 個維度,36 個條目,運用6 級評分,取得各項分數(shù)后把其轉換成百分制,各維度滿分均100 分,分數(shù)越高越好[6]。(5)并發(fā)癥:統(tǒng)計術后創(chuàng)面滲血、子宮頸粘連、感染發(fā)生率。
對照組年齡31~49 歲,平均(38.31±1.57)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1.89±0.31)年;體重指數(shù)18.3~26.9 kg/m2,平均(24.83±0.61)kg/m2。觀察組年齡32~51 歲,平均(38.40±1.62)歲;病程5 個月~4 年,平均(1.96±0.37)年;體重指數(shù)18.4~27.1 kg/m2,平 均(24.90±0.65)kg/m2。兩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
住院時間(d)對照組(n=38)34.89±4.67 37.58±3.53 6.89±1.46觀察組(n=38)20.13±3.20 21.36±2.41 4.53±0.89 t 值 16.072 23.393 8.508 P 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術前,兩組CRP、IL-6 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觀察組CRP、IL-6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CRP(mg/L)IL-6(ng/L)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對照組(n=38)9.31±1.53 20.40±2.67 6.89±1.46 24.53±3.01觀察組(n=38)9.20±1.45 14.31±2.04 6.97±1.57 17.25±2.01 t 值 0.322 11.173 0.230 12.399 P 值 0.749 0.000 0.819 0.000
術前,兩組CD3+、CD4+、CD8+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觀察組CD3+、CD4+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CD3+、CD4+、CD8+比較[%,(±s)]
表3 兩組CD3+、CD4+、CD8+比較[%,(±s)]
組別 CD3+CD4+CD8+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 術前 術后3 d對照組(n=38)57.89±5.31 49.36±4.19 40.61±3.20 31.41±2.41 27.41±2.05 36.89±3.77觀察組(n=38)57.63±5.01 54.48±4.36 40.50±3.12 35.67±2.58 27.35±2.16 31.25±3.20 t 值 0.220 5.220 0.152 7.438 0.124 7.031 P 值 0.827 0.000 0.880 0.000 0.902 0.000
術前,兩組SF-36 各維度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s)]
組別 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對照組(n=38)61.15±2.30 72.15±3.29 59.89±2.21 69.84±3.09 61.21±2.42 72.16±3.24 60.18±2.13 71.59±3.20觀察組(n=38)61.31±2.41 80.30±3.74 60.53±2.40 76.35±3.58 61.36±2.59 79.31±3.78 60.31±2.20 79.84±3.88 t 值 0.296 10.086 1.209 8.486 0.261 8.853 0.262 10.112 P 值 0.768 0.000 0.230 0.000 0.795 0.000 0.794 0.000組別 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對照組(n=38)61.31±2.18 72.18±3.41 62.20±2.31 71.27±3.35 61.15±2.31 71.20±3.25 62.20±2.08 70.48±3.46觀察組(n=38)61.48±2.32 80.26±3.71 62.48±2.45 80.34±3.79 61.38±2.59 81.71±3.90 62.03±2.25 80.71±3.94 t 值 0.329 9.885 0.513 11.053 0.409 12.762 0.342 12.027 P 值 0.743 0.000 0.610 0.000 0.684 0.000 0.733 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46,P=0.042),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例(%)]
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是從HPV 感染向子宮頸癌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屬于婦科的常見病,在臨床的發(fā)病率處于較高水平[7-8]。子宮頸癌癌前病變起病隱匿,早期無典型癥狀,臨床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容易延誤病情,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將發(fā)展成子宮頸癌,嚴重影響患者預后[9-10]。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具有可逆性,按病情發(fā)展程度可分為1、2、3 級,后兩級癌變風險較高[11-12]。為防止子宮頸癌的發(fā)生,臨床多提倡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盡早治療。
LEEP 為目前臨床治療子宮頸癌癌前病變的常用術式,其定向的發(fā)射出射頻電波,能夠于局部組織中產(chǎn)生射頻電波場,而射頻電波場形成的能量能夠激發(fā)組織內(nèi)液態(tài)的極性分子,使得等離子出現(xiàn)震蕩,斷裂分子,通過高頻電波形成的高熱,實現(xiàn)對病變組織的快速切除[13-14]。同時,LEEP 具有優(yōu)良的電切與電凝功能,可切取大塊完整的病變組織,并快速止血;且熱損傷小,切緣碳化較低,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小[15-16]。但僅在肉眼觀察下行LEEP,難免會造成病灶的遺留,術后具有較高的復發(fā)風險,甚至需行二次手術治療,進而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并增加經(jīng)濟負擔。因此,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聯(lián)合治療措施成為臨床的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相關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陰道鏡+LEEP 治療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效果更為顯著,可進一步的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進而促進術后恢復。分析原因認為,陰道鏡為臨床婦科的常用檢查儀器,在各類的子宮頸病癥與生殖器病變的檢查中至關重要。在陰道鏡的幫助下,能夠將患者的外陰、陰道、子宮頸充分顯現(xiàn),通過調(diào)整鏡頭焦距,可精確的定位病變組織所處部位,并準確觀察可疑組織,在其指導下行手術,可清晰的觀察整個子宮頸,提高手術操作的精準性,利于徹底切除病變組織[17-18]。炎癥誘導生成的CRP、IL-6是細胞因子網(wǎng)絡連鎖反應的重要炎癥因子,在急性期反應與機體防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IL-6 在組織遭受損害后表達會顯著上升,與其他的細胞因子形成較為復雜的免疫網(wǎng)絡。手術對機體造成損傷后,機體的免疫細胞與非特異性免疫均受到抑制,而機體的免疫抑制水平與手術損傷程度聯(lián)系緊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的CRP、IL-6 均低于對照組,CD3+、CD4+與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表明陰道鏡聯(lián)合LEEP 引起的炎癥反應與免疫抑制較為輕微。主要是由于在陰道鏡的幫助下,可直觀地觀察到子宮頸表皮上細節(jié)特征,發(fā)現(xiàn)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小病灶,有效提高術式操作準確性,此時運用高頻電波使細胞內(nèi)水分受熱,形成蒸汽波,以此迅速準確的去除病灶,且較少損傷周邊組織,故對患者機體的損傷較小,引起的炎癥反應與免疫抑制亦較輕,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提高生活質量[19-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陰道鏡聯(lián)合LEEP 可有效地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究其原因是在陰道鏡的輔助下,可實現(xiàn)邊檢查邊治療,明顯降低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創(chuàng)傷,最終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陰道鏡聯(lián)合LEEP 治療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患者效果確切,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控制炎癥反應,減少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以此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改善生活質量,且并發(fā)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