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朝暉
志愿服務是中小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的生動載體,對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支持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意識日益增強,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的實踐得到較快發(fā)展。
與此同時,當前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應該引起各方重視。一是中小學學生志愿者法律界定的問題。志愿者的年齡、志愿者與服務對象、志愿者與志愿服務組織、志愿者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志愿者人身安全等問題,還缺乏更加細致的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范和指導。二是存在對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泛化理解的現(xiàn)象。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內容和方式,根據其年齡和身心發(fā)展程度的不同而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一般來說,小學生宜立足校園體驗志愿文化、感悟志愿精神,初中生宜立足校內、有組織地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高中生宜有組織地、適當參與校內外的志愿服務項目。但從實際情況看,中小學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較為普遍地套用一般意義的志愿服務的內容和方式,缺乏根據中小學學生身心特點和教育目標的有針對性的思考和設計,導致中小學學生的參與度不夠、獲得感不強、積極性不高。三是存在對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過度期許的現(xiàn)象。有關部門將志愿服務納入學分管理并規(guī)定了高中三年完成40個學時的服務時長,有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又提高了志愿服務時長標準,這些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好的,但過高估計了適宜于中小學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崗位的實際供給,有的學生為了完成學分而千方百計到處找項目,個別地方還出現(xiàn)過購買志愿服務時長等弄虛作假的情況,偏離了引導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育人初衷,也背離了志愿服務自身的邏輯。據調查,62.8%的學生和42.8%的教師反映找不到合適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崗位。四是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有待健全。在具體執(zhí)行層面,指導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制度、規(guī)范、指引比較缺乏,有機銜接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備;缺乏適宜于不同年齡階段中小學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體系,校內崗位開發(fā)不足,校外崗位供給不足;針對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學校老師組織志愿服務的系統(tǒng)化培訓不足;促進中小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一系列支持保障措施,尤其是經費保障、安全保障、教學和學習減負等支持措施不足;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支持的方式和途徑有待完善。
為解決以上問題,更好地服務教育“雙減”,建議由教育部牽頭,會同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等有關部門,在已有的《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2009年)、《學生志愿服務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和《關于加強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2016年)的基礎上,組織力量開展較大規(guī)模的專題調研,從制度供給、項目供給、經費保障等角度,提出進一步支持、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學生志愿服務的意見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