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濤
(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碳化硅作為IV-IV 族二元共價化合物,在晶體結構內(nèi)每一個硅原子都被臨近4個碳原子所包圍,硅原子、碳原子之間經(jīng)sp3 結合構成四面體結構,直接影響SiC晶體的硬度、彈性模量、高溫穩(wěn)定性、化學穩(wěn)定性以及抗輻射性能[1]。
如今,SiC 已經(jīng)成為廣泛應用的半導體材料,擁有較大的盡帶寬度,較高的臨界擊穿電場強度與熱導率,并且還有很強的化學穩(wěn)定性與高速遷移優(yōu)勢,有著廣闊的應用發(fā)展前景[2]。
據(jù)以往相關文獻統(tǒng)計,SiC 薄膜的制備方法尤為多樣,例如液相外延生長、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等[3]。有研究表明,化學氣相沉積制備SiC 薄膜有著生長溫度低,大批量生產(chǎn),控制便捷,薄膜均勻度較好等優(yōu)勢[4]。以往大多數(shù)研究成果都集中在SiC 薄膜所受不同因素的影響,例如溫度、壓力、稀釋氣體流量等。
SiC 作為高溫半導體或熱電材料,電阻率作為材料性能的直接影響指標[5],但是學術界現(xiàn)有研究在有關化學氣相沉積法研究SiC 薄膜結構及性能表征的成果有限,于是本研究將探討堇青石基體的化學氣相沉積SiC 薄膜及性能表征。
本次實驗所用化學氣相沉積法的相關設備,為自行裝配的化學氣相沉積爐,此裝置作為熱壁均溫豎式管式爐,均所用高密度氧化鋁陶瓷用于爐管材料,載氣選用H2,經(jīng)飽和器組件向設備反應器內(nèi)帶入CH3SiCl3與SiCl4,之后經(jīng)真空泵將化學反應過程產(chǎn)生的尾氣排空即可[6]。
本次實驗所用測試儀器選用X’Pert PRD MPD 型高溫X 射線衍射儀對SiC 薄膜結構進行分析,JEOL JSM-6700F 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負責對SiC 薄膜表面形貌進行分析,SiC 薄膜顆粒元素則選用EDS 分析,拉曼光譜儀用于SiC 薄膜顯微鏡光譜結構分析,電子顯微鏡用于觀察SiC 薄膜微觀結構,數(shù)字式四探針測試儀則負責SiC 薄膜方塊電阻測量。
本次實驗所用試劑包括四氯化硅、三氯甲基硅烷、甲烷、氫氣、氬氣,選擇堇青石多孔陶瓷用于實驗基體材料,達到67%孔隙率,切割堇青石基體為20mm×20mm×40mm 規(guī)格的長方體,使用銼刀進行打磨之后,放入稀鹽酸溶液內(nèi)共計浸泡處理10h,將打磨處理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粉末及銼刀導致的少量鐵顆粒去除之后,使用超聲波清洗器完成10min 清洗之后,即可置入烘干箱內(nèi)烘干處理備用。
選擇堇青石多孔陶瓷為實驗基體,為了在化學氣相沉積處理之后,可以保證沉積速率的穩(wěn)定性,均經(jīng)化學氣相沉積封孔處理全部堇青石基體。設定本次實驗條件,1100℃沉積溫度,CH3SiCl3與H2 分壓分別設定為20.5kPa、80.5kPa,共計進行60h 沉積處理,每次按照10h 為一次沉積稱重,在連續(xù)2 次沉積10h 稱重質(zhì)量增加不足5%情況下,即完成封孔處理。
在實驗中沉積SiC 薄膜選擇CH3SiCl3-H2、SiCl4-CH4-H2為實驗氣源,設定1000℃與1100℃沉積溫度條件,101kPa 壓力,SiCl4與CH4分壓設定為10.1kPa 與80.8kPa,均保留氣體持續(xù)1s,完成32h 沉積。
根據(jù)實驗觀察化學氣相沉積法處理之后,得到的碳化硅薄膜SEM 顯微照片,觀察圖片可見碳化硅薄膜在顯微鏡下的微觀組織結構,整體表現(xiàn)為金字塔錐形,每一個顆粒之間均為有序且緊密排列,基本維持在每一個顆粒大小為0.5~1μm。根據(jù)XRD 圖譜發(fā)現(xiàn)(111)晶面響應峰值極強,證明此金字塔錐形結構表現(xiàn)為碳化硅薄膜優(yōu)先集中在(111)面生長,碳化硅薄膜的顆粒平均尺寸大約為200nm。通過EDAX 元素分析堇青石基體在不同氣源實驗條件下所制碳化硅薄膜,在C/Si比值基本接近于1:1。可是考慮到EDAX 元素并不能對定量元素含量進行精準分析,因此并不能證明薄膜由化學計量1:1 的碳化硅所組成,可能由過量碳或硅存在于碳化硅薄膜內(nèi),因此有必要通過XRD 輔助元素分析。
通過實驗得到化學氣相沉積法所制碳化硅薄膜的X射線衍射圖譜,觀察在CH3SiCl3-H2、SiCl4-CH4-H2為實驗氣源條件下,衍射峰出現(xiàn)于2θ=35.732°,60.130°,71.953°,75.696°,各自與β-SiC 在(111)、(220)、(311)、(222)四個晶面相對應,其中最強的衍射峰值是35.732°,相應的碳化硅薄膜以(111)晶面擇優(yōu)定向生長。與上面分析碳化硅薄膜的SEM 形貌結果,基本可以判定為CH3SiCl3-H2氣源條件下,最終的碳化硅薄膜呈(111)晶面擇優(yōu)生長,顆粒表現(xiàn)為有序、緊密堆積構成金字塔錐形結構。SiCl4-CH4-H2氣源條件下,碳化硅薄膜的擇優(yōu)生長并不明顯,顆粒表現(xiàn)為納米級均勻顆粒構成。
在化學氣相沉積法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重要環(huán)節(jié):將參與化學反應的實驗氣體混合物輸送至沉積區(qū);經(jīng)沉積區(qū)的主氣流,向晶體生長表面轉移形成反應物分子;在氣態(tài)物、吸附物各自之間,反應于堇青石基體表面及附近,會產(chǎn)生成晶粒子與副產(chǎn)物,經(jīng)表面擴散將成晶粒子向晶格點陣排入;反應物均氣相化學反應與表面吸附;反應副產(chǎn)物及未反應分子離開沉積區(qū),經(jīng)系統(tǒng)排除。在本次實驗過程中,氣相沉積形成大量碳氯硅烷、氯硅烷中間化合物,所致氣相過度飽和最終沉積碳化硅顆粒。
由于上文分析僅進行XRD 分析,無法精準獲得本次實驗中非晶態(tài)物質(zhì)衍射峰結果,所以需要利用拉曼光譜的高靈敏度特點,對本實驗中的碳簇進行定量分析。將光照射在物體表面所發(fā)生的散射情況,劃分為彈性散射、非彈性散射。在非彈性散射中又劃分為拉曼散射、布里淵散射這兩類。經(jīng)過對碳化硅薄膜的晶體聲子譜進行分析,即可獲得所致聲子譜受影響而具體變化的缺陷、晶體結構及雜質(zhì)等信息。
圖1 所示碳化硅薄膜的拉曼光譜值,在1100℃試驗溫度兩種不同氣源下的結果。發(fā)現(xiàn)400~2000cm-1波數(shù)范圍內(nèi),在795cm-1與970cm-1兩處β-SiC 表現(xiàn)較強的兩個峰值,后者峰值對應于單晶β-SiC 橫向TO模,另一個峰值對應于單晶β-SiC 縱向LO 模,將這兩個聲子模使用600~1000cm-1波數(shù)段表征。將兩種不同氣源實驗條件下的圖譜結果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CH3SiCl3-H2實驗氣源條件下,所制碳化硅薄膜呈現(xiàn)較為尖銳的TO 模與LO 模,反映出CH3SiCl3-H2氣源條件,可以保證碳化硅薄膜顆粒的晶體有序性,生成純凈SiC,在600~1000cm-1波數(shù)段所表現(xiàn)的不規(guī)則峰值,主要是晶粒細化反應所形成的量子尺寸效應,直至細化某尺寸,界面、晶粒兩組元所占面積可比擬。在SiCl4-CH4-H2實驗氣源條件下,制備碳化硅薄膜呈現(xiàn)比較明顯的TO 模、LO 模寬化表現(xiàn),證明這個氣源條件所制碳化硅薄膜組成顆粒晶體呈有序性降低,摻雜非晶態(tài)物質(zhì)形成的固體碳,所以出現(xiàn)固體碳G帶、D帶發(fā)生寬化現(xiàn)象。
圖1 碳化硅薄膜的拉曼光譜值
在設定1100℃試驗溫度下,在CH3SiCl3-H2、SiCl4-CH4-H2兩種不同氣源條件所制的碳化硅薄膜方塊電阻,基本呈沿堇青石基體長度方向變化,相比之下CH3SiCl3-H2氣源條件下的碳化硅薄膜有更大的方塊電阻值。在SiCl4-CH4-H2氣源條件下,制得碳化硅薄膜內(nèi)含微量固體碳,相較于另一種氣源的電阻率明顯較低。在1100℃、1000℃實驗溫度下,CH3SiCl3-H2氣源下制得的碳化硅薄膜,其方塊電阻值與基體長度之間密切關聯(lián),沉積實驗的溫度條件不斷降低,相應的碳化硅薄膜方塊電阻反而呈升高趨勢,二者負相關。在整個化學氣相沉積法實驗過程中,1100℃溫度條件下僅有大分子碳氯硅烷形成,在實驗溫度條件不斷下降趨勢下,氣相內(nèi)形成碳氯硅烷及氯硅烷,這樣氣象飽和同時沉積Si 與SiC,薄膜內(nèi)硅含量與溫度呈負相關,在沉積反應過程中溫度降低,碳化硅薄膜的電阻值反而增加。
總之,通過本次選用堇青石為基體進行化學氣相沉積法,所制得的碳化硅薄膜及性能表征實驗分析,結論如下:
1.在1100℃實驗條件下,氣源條件為CH3SiCl3-H2時,沉積所獲純凈SiC 薄膜,集中為β-SiC(111)面定向生長,生長結構表現(xiàn)為微米級金字塔錐形。
2.隨著實驗中沉積溫度的逐漸下降,硅含量反而增加呈負相關;在同溫度氣源條件為SiCl4-CH4-H2時,沉積所獲SiC 薄膜為非晶態(tài)碳摻雜,隨著實驗中的沉積溫度降低而增加碳含量。
3.CH3SiCl3-H2氣源條件下沉積所得SiC 顆粒的粒徑均值,較SiCl4-CH4-H2氣源條件的粒徑明顯更大,在前者氣源條件下的SiC 薄膜達到kΩ 級以上的方塊電阻,與沉積實驗溫度條件呈負相關;在后者氣源條件下達到1100℃溫度時,制備SiC 薄膜達到kΩ 級以上的方塊電阻,與沉積實驗溫度呈正相關,在1000℃溫度時SiC 薄膜方塊電阻則降低至Ω 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