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小學 秦玉柱
美術課程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點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視程度得到了明顯提高。美術學科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獨特屬性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涵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又能幫助學生從美學的角度認識世界、欣賞藝術作品、陶冶高雅的情操。小學階段是學生美術學習的基礎期,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诖?,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當深入把握學科教學任務,將“以美育人”作為美術學科設計與發(fā)展的重要導向,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美、感悟美、追求美、分析美和創(chuàng)造美。本文圍繞美育視域下小學美術教學這一主題展開,詳細論述了美育培養(yǎng)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以及美育視域下美術教學的實踐路徑,以打造一個充滿美的小學美術課堂。
所謂美育,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設計,提升學生認識美、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切實發(fā)展與提升。美育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影響?;诿烙曈蛳抡归_美術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師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教學策略,從而推動課堂效率切實提高。不僅如此,美育還是推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育培養(yǎng)的視域下,學生能夠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發(fā)展,實現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提升,提高美術教學效率與成果。除此之外,美育還能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感知美、認識美、欣賞美,切實提高審美能力,為后續(xù)的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美術學習離不開觀察與思考,只有當學生具備一雙會觀察的眼睛,美術教學成果才能夠得到切實提升。然而,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不少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固守成規(guī),依然沿用落后的教育策略,過度注重傳統(tǒng)簡單的繪畫技巧的傳授,卻不能夠使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導致美術教學的內容呈現單一化和片面化的特點,不利于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fā),基于此,美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美育所涉及的內容廣泛,有利于學生全面、具體地掌握美術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美、留意美、尋找美。不僅如此,美育還是活躍課堂氛圍的有效途徑,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美術學習的熱愛??梢哉f,美育培養(yǎng)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觀察與思考的美術潛能,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wěn)。
小學階段是學生展開系統(tǒng)化學習活動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打好基礎、發(fā)展思維的重要時期,對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與推進,素質教育成了教育教學的重點話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了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作為“五育”之一,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與作用。在美術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僅對美術教學成果具有積極影響,還能幫助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能夠發(fā)現藏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當學生勤于且樂于發(fā)現身邊的美時,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便會得到切實提升,這些能力不僅對美術學習有著促進作用,還是學生在未來的生活與成長中所必備的思維能力??梢哉f,美育的提升不僅對美術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還對學生的生活與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與作用。
美術學科看似“空中樓閣”,但實際上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以美育人”導向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講理論、品名作,那么學生便很難對課堂內容形成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對美術學科的興趣也會備受打擊,不利于學生審美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美育”培養(yǎng)可以“高深莫測”,也可以“平易近人”,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審美教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具體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進行綜合分析與總結。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發(fā)展時期,相較于抽象的理論概念,他們更傾向于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實踐經驗?;诖耍處熢谶M行美術教學時應當結合具體內容,聯(lián)系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美、在實踐中追求美。
以湘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上冊第八課《新年吉祥》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到了與新年相關的民間藝術。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每一個學生都熱切期盼的重要日子,當春節(jié)來臨時,各家各戶都會張貼年畫、門神畫、對聯(lián)、剪紙等。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對這些民間藝術進行鑒賞與分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每年過年時,看到這些民間裝飾物你們會有怎樣的感覺?如果沒有這些裝飾物,你們的心情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看到這些裝飾物,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經歷進行思考與分析。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快便能感受到春節(jié)來臨時民間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好祝福、營造出的熱切氛圍,曾經在學生眼里“不起眼”的美術作品,如今都具有了美學價值和審美意義。這種教學策略不僅能夠促使學生關注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美育元素,還能讓美術課堂更生動多彩、趣味盎然。
除了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師還應當利用好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美育。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學校的花壇,思考花為什么這樣排列,在顏色選擇與分布上有什么講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四季的變化,捕捉季節(jié)更替下的自然之美。這種教學策略有利于讓學生意識到“美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并發(fā)現美,提高審美能力,促進身心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美術教學的訓練多以觀察和繪畫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都只得其形卻難以學到其神,不利于審美能力的切實提升。實際上,美育是一個綜合性和多元化的過程,教師不僅要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還要調動學生的其他感官,輔助審美能力的提升?;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網絡資源和課件制作,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音樂,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沉醉其中,全身心投入,引導思維向更深處漫溯,推動審美能力不斷發(fā)展。
以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第十一課《生命的甘露》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課中,學生學到了“雨”。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一些和雨有關的著名畫作,例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著名畫家梵高的作品《雨》。這幅作品描繪了梵高眼中灰色多雨的秋日景象,具有強烈的張力與豐富的想象,表現了陰雨天的真實感,體現了大雨驟降時強烈的力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賞析,讓學生進行討論并積極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互聯(lián)網中搜尋秋雨的聲音,作為背景配樂,并引導學生閉上雙眼,想象自己身處秋日雨天的田野中,仔細感受自己聞到了什么、觸摸到了什么、有怎樣的感受,再讓學生睜開雙眼再度欣賞梵高的這幅名畫,并進行二次討論。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調動多重感官的審美情境,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欣賞藝術作品不僅要用雙眼,而且要盡可能地調動多重感官,全身投入、用心感受,讓學生對“雨”的藝術價值具有深入思考與了解,推動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信息技術在美術教學中不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實際上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教師可以結合所選內容在互聯(lián)網中篩選名人名家的畫作來充實課堂內容,讓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美術學習,提升思維能力。
在傳統(tǒng)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學生都是“各自為戰(zhàn)”,孤立地學習、繪畫與創(chuàng)作,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交流,每個人都將關注點放在教師的教學內容及自己的畫作上,很難從多元的角度進行分析與評判。然而,“以美育人”的教學導向并不是讓學生一味地“輸入”教學內容,“輸出”創(chuàng)作成果,實際上審美能力的培育離不開發(fā)現、探索與比較。基于此,教師應當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合作中提升審美能力,與其他學生共筑和諧之美。
在小組劃分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個性特點進行科學劃分,確保每個組內都有美術能力較強和審美素養(yǎng)較好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可以作為小組活動的“領頭羊”,對組內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起到引導與統(tǒng)領的作用。在組內活動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的思考與討論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共創(chuàng)藝術作品。
以湘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彩墨游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利用彩墨大膽表現,體驗樂趣,表達感受?;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立主題,共同作畫。要想共同完成一幅畫作,首先,學生應當通過商議與討論確定畫作主題,這時學生就需要對自己就色彩搭配以及繪畫的態(tài)度進行初步表達,讓學生在溝通交流中達成共識,為下一步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其次,在繪制水墨畫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互相配合、彼此糾正以及相互幫助,通過“勾、皴、染、點”的步驟進行作畫,這個過程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過程,學生能夠從他人的角度欣賞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多措并舉、持續(xù)創(chuàng)新,吸收他人的優(yōu)勢,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在共同合作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小組合作的意義與功效不僅體現在繪畫活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藝術鑒賞合作,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思廣益,多角度、全方位完成對美術課程知識的理解與講評。例如,在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九課《家鄉(xiāng)古建筑》中,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家鄉(xiāng)所在地的名勝古跡,就所選建筑的特點、類型、歷史背景及建設的意義搜集材料,并且制作成PPT 的形式進行展現。在PPT 制作過程中,小組成員還應當著重思考“在繪制這一建筑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什么樣的繪畫手段才是最合適的、哪些內容值得重點強調”。PPT制作完成后,學生應當展示小組內成員的畫作。這種交流合作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協(xié)同合作中實現審美能力的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美育人”成了美術課程設計與發(fā)展的導向,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當深刻意識到美育對美術教學以及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感受到美育培養(yǎng)不僅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生活與成長和諧進步?;诖?,教師應當在實踐活動中將美育落實在教學實踐的方方面面,為學生打好美術學習的基礎,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在美術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通過結合生活情境、運用信息技術、強調小組合作等方法,讓學生提高感悟能力、共筑和諧之美,讓小學美術課堂煥發(fā)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