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吉日
《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具有完整體系的法醫(yī)學著作,作者宋慈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法醫(yī)學鼻祖。宋慈在總結春秋戰(zhàn)國至南宋時期的法醫(yī)理論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秕謬,再將自己多年辦案工作中的經(jīng)驗融入其中,從1245 年開始撰寫,于1247 年完成全書寫作,成書雖然只用了短短2 年時間,但《洗冤集錄》是前人研究和宋慈多年工作經(jīng)驗的精華產(chǎn)物,是一本有廣度、有深度的著作。[1]《洗冤集錄》共5 卷53 目,系統(tǒng)地記載并闡述了一系列驗尸方法、檢驗原理、檢驗工作的注意事項以及案例分析,涉獵非常廣泛。不可否認,因為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局限,其中存在著一些思維漏洞和反科學的缺憾。例如,在第52 目“救死方”中認為把熱沙覆蓋在溺者身上就可以使其復蘇。但其總體上是科學的、準確的、實用的?!断丛┘洝分杏涊d了許多精確、多樣且全面的檢驗方法,它作為世界上第一部法醫(yī)學專著,在國內(nèi)外的影響與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宋慈在少年時拜朱熹高足吳稚為師,后又入理學家真德秀門下,受教于理學,深受“格物致知”和“窮究真理”思想的影響。不僅如此,他還繼承了朱熹“理一分殊”的歸納法和演繹法的理論,善于歸納、演繹與類比。這是促使他編撰《洗冤集錄》的要素之一。宋慈在“四時變動”中綜合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里尸體會發(fā)生的變化,還類比了胖瘦老少者的尸體的區(qū)別。在第20 目“打勒死假自縊”中根據(jù)尸體的索痕、眼嘴舌等分別類比了打死、勒死與上吊自殺。
《洗冤集錄》不僅有廣度、有深度,還具有科學性、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就它的目錄而言,第1 目列出了尸體檢驗的相關法規(guī)條文。第2、3 目中主要撰寫了現(xiàn)場勘驗的經(jīng)驗以及注意事項。第4、5 目疑難雜說上下詳細論述了檢驗疑難尸體時的經(jīng)驗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從第6 目“初檢”和第7 目“復檢”規(guī)定了尸體檢驗的流程。在第8 目中一一羅列了驗尸的細則。第9 目至第46 目具體撰寫了多種死因的檢驗方法,內(nèi)容廣泛,分類細致,敘述翔實。從第48 目開始,論述了驗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其他情形和檢驗人員保護自己的方法,其中有很多科學的方法沿用至今。例如,從蒼蠅卵的孵化、成長程度判斷死亡時間,利用蒼蠅嗜血逐臭的特點確認作案工具等。這也是現(xiàn)代昆蟲學的雛形,比歐洲18 世紀中葉才誕生的現(xiàn)代昆蟲學要早幾百年。就內(nèi)容而言,《洗冤集錄》中不乏形式邏輯的身影。形式邏輯是研究正確思維(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結構、規(guī)律、方法和應用的科學,具有抽調(diào)思維的具體內(nèi)容、考察思維的特點。[2]通過形式化的方法,可以更簡便地看出《洗冤集錄》的邏輯性。
形式邏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形式準則,揭示了思維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其中,最基本的規(guī)律包含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2]《洗冤集錄》是一本應用型的著作,雖沒有具體指出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運用,但不難看出宋慈對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熟練掌握。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概念、論題和語境的確定性和一貫性。其公式是:A 是A。有時同一語句可以表達不同思維,例如“能穿多少就穿多少”這句話,在冬天可以認為是要多穿衣服,在夏天可以認為是少穿衣服,語境的不同導致了兩種千差萬別的結果。
在《洗冤集錄》的“檢復總說下”中寫道:“凡檢驗文字,不得作‘皮破出血’。大凡皮破即出血。當云:‘皮微損,有血出?!保?]意為寫檢驗文書時,不能用“皮破出血”的字樣,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皮破了就會出血,應當說“皮膚輕微損傷,有血流出”。在這段話中,不僅論清了“皮破出血”的概念,又規(guī)定了它的使用條件,這樣就避免了混淆一般的出血和皮膚損傷后的出血。
不僅如此,宋慈注重對事物定義概念。宋慈在“條令”中寫道:“諸請官驗尸者,不得越(黃)河、江、湖。江、河謂無橋梁,湖謂水漲不可渡者?!保?]他將“江”與“河”定義為無橋梁可以渡過的,將“湖”定義為水面闊而無法渡過的。在第9 目“婦人”的附錄中寫道:“律云:‘墮,謂打而落。’謂胎子落者?!保?]對刑律規(guī)定的“墮胎”給出了定義。第18 目“論骨脈要害去處”中對人體全身各個骨骼的概念作了詳細的定義。在第21 目“溺死”中分別定義了河與池:“諸溺河池,行運者謂之河,不行運者謂之池?!保?]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矛盾命題或兩個反對命題,至少有一個是假的,否則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例如,“所有的斑馬都是黑白兩色的”和“有些斑馬不是黑白兩色的”是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命題,它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命題是假的。其公式是:并非“A 且非A”。
“檢復總說下”中寫道:“如死人身上有兩痕,皆可致命,此兩痕若是兩人下手,則一人償命,一人不償命。須是兩痕內(nèi),斟酌得最重者為致命?!币鉃槿绻勒呱砩嫌袃商巶鄱伎芍旅?,這兩處致命傷如果是兩人下手的,則一個人償命,一個人不償命。也就是說,不能是兩個人同時讓死者死亡,也不能是兩處致命傷都不能致死。如果出現(xiàn)了既有A 屬性又有B 屬性或者既不具有A屬性又不具有B 屬性,那么此案就觸犯了矛盾律的要求,需要打回重審。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矛盾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4]其公式是:A 或者非A。將兩個矛盾命題都否定的命題犯了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
在“疑難雜說下”中記載,路邊的一具尸體是全身被鐮刀砍傷多處而亡的。檢驗官派差人把尸體附近居民的鐮刀全部收集起來排列在地上,其中有一把鐮刀上聚集了許多蒼蠅,這把有血腥味的鐮刀就是兇手的鐮刀,所以檢驗官便抓到了真兇。在這個案件中“有蒼蠅聚集的鐮刀是兇手的鐮刀”和“有蒼蠅聚集的鐮刀不是兇手的鐮刀”是兩個矛盾的命題,必有一個是真的。根據(jù)蒼蠅嗜血逐臭的特性,可以判斷出前者為真,則有蒼蠅聚集的鐮刀是罪犯在殺害死者時使用的鐮刀,所以通過排中律的思維規(guī)律找出了兇手。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論證過程中,論題的成立必須有充足的理由、真實的論據(jù),并且論據(jù)能夠推出結論。一個論證被判斷為真時,總是有充足理由的。理由不相干、夸大相關程度等都推不出結論。
“檢復總說下”中寫道 :“近年諸路憲司行下,每于初、復檢官內(nèi),就差一員兼體究。凡體究者,必須先喚集鄰保,反復審問。……切不可憑一二人口說,便以為信,及備三兩紙供狀,謂可塞責。況其中不識字者,多出吏人代書;其鄰證內(nèi),或又與兇身是親故,及暗受買囑符合者,不可不察?!保?]檢驗人員不能簡單聽信個人的私意和偽證,應當多方訪查,務必要歸納各方材料得出真實可信的正確結論。在“疑難雜說上”中又寫到,但凡互相拼殺,所有的傷痕都需檢驗得無疑才可以得出結論。對于檢驗工作者來說,貴在精專,沒有失誤,充分體現(xiàn)了宋慈對論據(jù)真實性、充足性和關聯(lián)性的重視,在他的實際檢驗工作中也始終秉持著這一思想。
命題邏輯研究由原子命題組成,經(jīng)聯(lián)結詞連接構成的復合命題以及這些命題間的邏輯關系。復合命題是由原子命題與聯(lián)結詞構成的命題。例如,“宋慈是南宋時期的人并且是法醫(yī)學鼻祖”是復合命題,因為它含有聯(lián)結詞“并且”,而命題 “宋慈是南宋時期的人”和“是法醫(yī)學鼻祖”是原子命題。命題邏輯在《洗冤集錄》中最為常見,《洗冤集錄》的條理清晰、邏輯縝密也得益于命題邏輯的廣泛運用。
聯(lián)言命題是指同時斷定幾種事物情況都真的復合命題。通常使用“并且”“不但……而且……”“雖然……但是……”等作聯(lián)結詞。[4]
《洗冤集錄》的“條令”中寫道:“若罪至流,及不枉法臟伍拾匹,配本城?!币馑际侨绻粔蛄髯镆约半m然受賄枉法但贓物在五十匹卷以下,發(fā)配到本城。其中“罪至流”“不枉法”與“臟伍拾匹”用“及”和“但是”連接,構成聯(lián)言命題。聯(lián)言命題斷定聯(lián)言支都真,即組成聯(lián)言命題的所有原子命題都真的情況下才是真的,如若出現(xiàn)一個假原子命題,那么整個聯(lián)言命題就是假的。因此,在這個例子中,必須符合“罪至流”“不枉法”和“臟伍拾匹”三個條件才能得出“配本城”的結論。
有些表述中省略了聯(lián)結詞。例如,“先使酒醋蘸紙搭頭面上、胸脅、兩乳、臍腹、兩肋間,更用衣被蓋罨了,澆上酒醋,用薦席罨一時久,方檢”。其中頓號可以理解為聯(lián)結詞“和”。根據(jù)聯(lián)言命題的真值表,檢驗過程中要將蘸了酒醋的紙敷在尸體的面部、胸肋、兩乳、臍腹、兩肋等部位,如果缺漏一處就不符合聯(lián)言命題的真值條件,屬于尸檢不細,就會導致真相不明。
選言命題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至少有一種存在的復合命題,分為相容選言命題和不相容選言命題。[4]在《洗冤集錄》中相容選言命題的使用頗多。
“條令”首段“諸尸應驗而不驗;初復同?;蚴懿钸^兩時不發(fā);遇夜不計,下條準此。或不親臨視;或不定要害致死之因;或定而不當……或其事狀難明,定而失當者,杖一百,吏人、行人一等科罪”和“諸驗尸,報道過兩時不請官者;請官違法,或受請違法而不言;或牒至應受而不受;或初、復檢官吏、行人相見及漏露所驗事狀者,各杖一百”都是用“或者”作為聯(lián)結詞的選言命題,滿足這些條件中的一項就要受到杖刑一百的懲罰。
第38 目“牛馬踏死”中寫道:“若只筑倒,或踏不著要害處,即有皮破癮赤黑痕,不致死。”聯(lián)結詞“或者”將“被牛馬撞到而沒有踏著”和“雖然被踏著了,但沒有踏到要害處”連接。在此段,宋慈寫出了死因有關牛馬的檢驗經(jīng)驗。凡死因與牛馬有關的,要么是被牛馬踏死的,要么沒有被牛馬踏死。根據(jù)死者的尸體狀況推斷出死者是否是被牛馬踏死,如果是被牛馬踏死,牛馬的主人便要負責;如果不是被牛馬踏死的,兇手便另有其人。
假言命題是指斷定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系的復合命題。[4]《洗冤集錄》中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使用較為廣泛。
充分條件假言命題通常使用“如果……那么……”作聯(lián)結詞?!叭趄炗?,不當日內(nèi)申所屬者,準此?!币鉃槿绻麢z驗完畢,不在當天內(nèi)向所屬上級申報,按此懲處。前件“若驗訖,不當日內(nèi)申所屬者”是后件“準此”的充分條件,是假言命題中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若知有親戚在他所者,仍報之”和“若官司妄勘者,依入人罪法”也是同理。“檢復總說下”中使用了大量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判斷死者的死因。
必要條件假言命題通常使用“只有……才……” 作聯(lián)結詞?!皺z復總說上”中寫道:“遇夜,行吏須要勒令供狀,方可止宿?!币鉃橛龅揭雇恚粢郾仨氉龀鰰姹WC才可以在外住宿。其中前件“遇夜,行吏須要勒令供狀”是后件“止宿”的必要條件,用“方可”作聯(lián)結詞,構成了必要條件假言命題。
充要條件假言命題通常使用“當……且僅當……”作聯(lián)結詞。第24 目中寫道:“凡檢驗被殺身死尸首,如是尖刃物,方說‘被刺要害’;若是齊頭刃物,即不說‘刺’字?!保?]當斷定死者是被尖銳物殺死,且只被尖銳物殺死才可以寫刺死,具有充要條件假言命題形式。如果是齊頭的尖銳物殺死,就不可寫被刺死,具有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特征。
在不同歷史條件下邏輯的發(fā)展與運用有相同的方面,也有其獨特的方面。在中國古代,倫理政治受到特別的關注,但在唐、宋時期,因為社會背景的變化格外注重司法檢驗,促使了與之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和檢驗方法的發(fā)展?!断丛┘洝分芯驮敿氂涊d了司法檢驗的規(guī)章制度和檢驗技巧等。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南宋撰寫一本帶有客觀唯物主義色彩的書籍是不容易的。
宋慈在《洗冤集錄》的編撰中自覺地應用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了命題邏輯的基本邏輯特征。以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同異為依據(jù)的“類推”成了古代文獻中占有主要地位的一種推理。[5]宋慈不僅善于推理,還注重明晰概念,歸納與演繹能力也很強,《洗冤集錄》這本著作就是在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