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宇出版有限公司 袁 航
初夏,我到革命老區(qū)貴州遵義逗留了幾日,說到遵義,如雷貫耳的是1935年1月在此召開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意義重大。到達的當晚,我辦好入住,放下行李,便通過導航步行前往遵義會議遺址。遺址位于紅花崗區(qū)子尹路96號,導航顯示大約600米,距離并不遠。跟著導航到達時已20:00了,遺址臨街,左右兩邊是各種小吃店、服裝店,行人你來我往,很是熱鬧。
門口有一位和藹可親的女士,穿著工作服,操著地方話,笑著問我:你好,要不要參觀,免費的。我笑道,我正是來參觀的。于是在她的指引下,掃二維碼登記,很快便進到里面,當時已沒有解說員了,于是在微信上購買了語音解說,邊參觀邊聽解說。
進入大門,右手邊便是當時召開會議的二層小樓,小樓僅第一層對外開放。小樓旁邊有2棵槐樹,樹干粗壯,枝繁葉茂,2棵樹形如“V”字,被人們稱為“勝利樹”。當年召開遵義會議時,它只是棵小樹苗,長著長著,種子落地另發(fā)了新芽,從1棵樹變成了2棵樹,如今,2棵樹已長成參天大樹。
這座二層小樓原為貴州軍閥柏輝章的私邸,格局方正,由主樓和跨院組成。大門“遵義會議遺址”匾額是毛主席親筆題寫的,這是毛主席為數(shù)不多的題字,可見遵義會議在毛主席心中是何等重要。
一樓大廳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部一局(作戰(zhàn))辦公室,辦公室中央是2張并排擺放的木桌,桌上擺放著瓷杯、土碗、馬燈和電話等物品。辦公室對面一側玻璃櫥窗里陳列著當時紅軍用過的一些日用品、武器,如棉鞋、馬燈、馬鐙、手槍、機關槍、手榴彈等。一樓還有幾個房間,是紅軍的住室,印象最深的是彭德懷和楊尚昆的住室,窄窄的床板是用門板臨時搭的,床腿則是2個板凳,床上鋪著薄薄的被子,當年紅軍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
第二天參觀了婁山關戰(zhàn)斗遺址,婁山關是大婁山脈的主峰,處于大婁山主脈的脊梁上,地勢險要,山上樹林密集,濃霧厚重,山脈莽莽蒼蒼。而大尖山、小尖山是控制婁山關隘口的制高點,當年紅軍和敵軍曾在這里展開了殊死戰(zhàn)斗。我選擇的路線是攀爬小尖山,沿著蜿蜒的山路,走走停停,一個多小時后終于抵達山頂,山頂?shù)膽?zhàn)壕保存完好,一塊大石上寫字“婁山關小尖山戰(zhàn)斗遺址”。婁山關戰(zhàn)斗非常艱難慘烈,紅軍力量與敵軍相比,數(shù)量懸殊,但革命者懷著必勝的信心,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取得婁山關戰(zhàn)斗的勝利。毛主席那首氣勢如虹的《憶秦娥· 婁山關》寫道:“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睂懗隽水敃r紅軍面對困難那種從容不迫的氣度?,F(xiàn)在大婁山種植了大量的柳杉,柳杉高而筆直,直入云霄,象征著紅軍剛直堅毅的品格。
在那艱苦的歲月,紅軍的足跡踏遍了遵義的山山水水,迂回曲折,與敵周旋,以少勝多,紅軍隊伍在戰(zhàn)斗中不斷壯大,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F(xiàn)在,景色優(yōu)美的遵義已成為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在和平年代,革命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憶苦思甜,更是心靈洗滌、靈魂重鑄的重要方式。遵義行雖然時間短暫,但對我而言,是一次珍貴且難忘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