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在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北方的雨越來越多了。
7月最初的幾天里,地球表面以上2米處的全球平均氣溫第一次超過了17攝氏度,并在7月6日創(chuàng)下了17.23攝氏度這個10萬年來最高溫度。在7月的最后幾天里,北京出現(xiàn)極端強降雨,昌平王家園水庫三天雨量達744.8毫米,超過以往一年降雨量。在稍早前的2021年7月21日,鄭州一天降雨達624毫米,創(chuàng)迄今單日降雨最高紀錄。
高溫“巧遇”北方的雨,這是偶然的嗎?
亞馬孫森林的蝴蝶翅膀,常常承載著風暴之源的秘密,“偶然”的酷熱與驟雨相會,蘊藏著一個“必然”的趨勢: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半球的降水帶正在不斷北移。
這種歷史性氣候改變,在給人類帶來某些猝不及防困擾同時,更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
全球變暖會帶來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等不利因素,需要控制不致“過暖”。但一定程度的“暖意”,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基礎(chǔ)。人類起源于日照充足的非洲、人類有意義的活動開始于1萬年前,原因就在于地球第五個也是最后一個冰河期結(jié)束于1.1萬年前。那時地球溫度約8攝氏度,此后氣溫開始上升,人類就此日益繁忙并走向昌盛。
在北半球,氣溫上升帶來冰層融化和更加溫潤的水汽,促進了繁榮并推動著工業(yè)化時代的到來。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地球溫度上升了約1.0℃,在世紀末上升速率達到了0.2℃/10年。
溫度變暖帶來了一個通常不易察覺的變化,那就是降水帶的北移。在中國1972年至2022年50年降水變化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如果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1972年時北京剛剛壓線,石家莊、太原、蘭州都在低于400毫米的線外;到了2022年,北京、石家莊、太原早就穩(wěn)居400毫米之上,蘭州也開始緊貼著400毫米線了。這清晰地描繪出了,中國降水帶北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是,北方的草更綠了、北方的樹更密了。
降水帶北移對于缺水的中國來說,是普降甘霖。大部分位于溫帶的中國在最近一個甲子里,年均降水量呈現(xiàn)出逐步增加趨勢,大體上每10年約增加5.1毫米,青藏高原則更多一些,每10年約增加7.9毫米。這種變化雖然會帶來意料之外的洪澇等自然災害,值得警惕、需要防范,但降水增加對幅員遼闊的中國來說,更多是發(fā)展的重大機遇。
中國北方相當多地方是極度缺水地區(qū)。北京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00立方米,只有全國平均數(shù)的八分之一、世界人均數(shù)的三十分之一。國家不惜投入巨資進行南水北調(diào),迄今為北方調(diào)去了400多億立方米水量。7月底創(chuàng)紀錄暴雨,北京大約接收了50億立方米水量,形成了水資源6.2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9億立方米,地下水4.4億立方米。
河北由于常年缺水,40多年間超采地下水1500億立方米,有5800平方公里面積變成地面沉降嚴重區(qū),最大沉降量達2.5米。隨著降水帶北移,2021年河北降水量達到790毫米,比歷年均值暴增269毫米,帶來2022年地下水超采區(qū)40多年來首次水位回升。此次暴雨河北降水量達204億立方米,大約可回補地下水20億立方米。
新變化帶來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缺水的北方也要進一步提高防洪意識、增強防洪能力,同時要結(jié)合北方特點,興建相應規(guī)模滯水、留水、存水設施,趨利避害,把更多寶貴的水留下來,存進干渴已久的北方的土地中。
若干年前,我國著名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寫了一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他認為,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多次氣候冷暖轉(zhuǎn)換,在氣候比較溫暖的時代,降雨帶北移之際,中原大地總是迎來盛世,比如夏商、比如秦漢、比如隋唐。推斷的邏輯依據(jù)在于,缺水的土地上,溫潤的氣候可以更好地促進繁榮。
降水帶北移,是自然現(xiàn)象,也必然會作用在社會發(fā)展上。這既是自然之稟賦,更是時代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