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遙
在這個城市,每一處都是文化的瑰寶,每一處都有歷史的痕跡。漫步于鋪滿歲月痕跡的古老街巷,時光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的那座蘇州城。作為00后,我格外期待這次旅程,探索、享受城市漫步中的獨特韻味,感受歲月留下的痕跡。
繾綣歲月:吃蘇式面,賞怡園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蘇州古城的街巷中,藏著許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蘇州人早上慣愛吃一碗蘇式面,只有起早,才能感受這座城市的地道早餐文化。來到蘇州三年多,都快畢業(yè)了,我還未吃過一碗正宗的蘇式面,實在是慚愧,想到即將要試試這碗面了,小激動竟然一直從前一晚持續(xù)到了清早,直到踏入裝潢古雅的同得興面館。醒目的招牌上赫然寫著的“楓鎮(zhèn)大面”,此時正值時令,我知道!每一碗面都是經(jīng)典的呈現(xiàn)。
坐下等候了一會,面條很快端了上來,但看著面前“清湯寡水”的面條,我陷入了沉思:循著大量好評而來的我,對“楓鎮(zhèn)大面”并不了解,著急之下找來了老板。面對像我這樣的客人,老板顯然經(jīng)驗豐富,耐心地向我介紹了冠絕蘇州的“楓鎮(zhèn)大面”。原來,這面的精華在湯而不在面,清澄的湯汁才是楓鎮(zhèn)大面的最大特色,也因此稱其為白湯大面。濃濃的面湯散發(fā)著撲鼻的香氣,湯清而不油,長時間燜熬后,湯汁依舊澄清透明。上面的白燜肉醇厚而不油膩,入口即化。一把蔥花點綴其上,點亮了整碗面的顏色,更添了幾分生機。直到慢慢吃完這碗面,才能體會到來蘇州怎能不嘗試這一碗“最難做、最精細、最鮮美”的蘇式湯面。
吃完面,我決定,先去往附近的怡園。還記得,剛到蘇州的時候,經(jīng)常在觀前街附近游玩,總是看到車站對面怡園的門牌,門口常有新婚夫婦進出拍婚紗照,但總沒有機會進去一探究竟,沒想到這次的我竟然有了漫步機會,于是第一站就來到了這里。
怡園位于蘇州古城內(nèi),取自“頤性養(yǎng)壽”之意,是蘇州最具代表性的園林之一。園內(nèi)小橋流水、山臺亭榭,隨處可見的精致景觀讓人流連忘返。終于來到期待已久的園林,這里并不像更大型的古典園林那樣人山人海,反而更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寧靜和雅致。沿著水池慢慢往里走,流動的倒影被映照著,輕風拂過,水面泛起層層漣漪,宛如一幅水墨畫,行走在這幅畫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曲徑通幽,古樹參天。小橋彎彎,曲水流長,走過假山石橋,橋下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粗赃呅『⑾蛩锿段故澄?,池中的錦鯉為之來回爭搶著,頗有一番閑趣。橋邊的荷花,芳香四溢,花影婆娑,實在也是難得一見的妙境。遠處的亭臺樓閣隱現(xiàn)在綠意之中,走近發(fā)現(xiàn)匾額上寫著“小滄浪亭”。
原以為鬧市中的園林會很吵鬧,卻讓我享受了靜謐時光,園子內(nèi)部取蘇州各名園之長,巧置山水,自成一格。我曾夢想著穿越回盛唐時期的蘇州,親眼看看被文人墨客贊頌的姑蘇究竟是何等風貌。而當我漫步在怡園的青石小徑上,眼前掠過的那一抹白墻黑瓦、那一片竹林,風吹樹動時,我仿佛真的成了千年前來到蘇州的游子,穿越在歷史和現(xiàn)實之間。
吃蘇式面,閑步怡園,是一場我與蘇州傳統(tǒng)文化夢寐以求的邂逅。
夏日午后:漫步古巷,品味老蘇州
午后,離開恬靜的怡園,想要為這“偷得浮生”的半日閑尋個陰涼處,順著地圖就一路晃晃悠悠地走到了附近的養(yǎng)育巷。這里綠蔭婆娑,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讓路途中浮躁的心慢慢沉靜下來。旁邊的巷子里是一排排傳統(tǒng)民居,老蘇州人喜歡享受午休閑適的時光呀,經(jīng)常可以看到打著蒲扇、閉眼在躺椅上休息的老人,偶有微風吹來,過的就是我夢想的躺平般的養(yǎng)老生活。
養(yǎng)育巷的東西支巷有很多咖啡館,循著小紅書上推薦的好評店鋪找過去,推門的動作搖響了風鈴,尋個僻靜處坐下,品嘗著濃郁的咖啡香,聽著店內(nèi)悠揚的音樂,側(cè)頭看著行人的身影,此刻時光仿佛凝結(jié)成了一頁頁的定格相紙,逐漸緩解了一上午的疲憊。
為了能更深入地感受蘇州人的日常生活,短暫的午休后,我要去提前向朋友打聽的蘇州最具煙火氣的街道之一西中市。因為單靠走路要很久,搭乘軌交又會錯過沿途的古城景色,于是我選擇乘坐公交車。下車的車站離閶門很近,正準備近距離看看這個保留下來的城門遺址,卻意外在地圖上發(fā)現(xiàn)附近還有一個隱藏的園林。上午剛感受完精致的怡園,我也想看看不同的蘇州園林,于是沿著民居一路七拐八繞找到第二家園林藝圃。
這座始建于明嘉靖的園林總面積不過三千多平方米,園以水為主,是一片小而精致的私家園林。一入園,乳魚亭映入眼簾,亭內(nèi)四個角都坐了人在拍照,聽亭子里的人嘀咕才發(fā)現(xiàn),它的藻井、搭角梁及檐桁、枋上繪有夔龍繪畫,在現(xiàn)存蘇州宅第園林中極為罕見。亭外一片湖水,旁邊有一茶室,大多數(shù)來藝圃的游人都要來這里討一杯茶喝,但當我推門進去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人都已經(jīng)坐滿,不少人側(cè)目看向了門口的我,作為一個社恐,趕緊進去拍了幾張照片就又退了出來,幸好老板太忙沒有顧得上招呼我。不僅這一處如此,園子里四處可見穿著漢服的小姐姐在拍照,甚至還有從北京等地慕名而來的游客。原以為撿到了個小眾寶藏,沒想到還是被其他游客發(fā)現(xiàn)了。
園內(nèi)的植物繁茂豐盈,樹蔭倚墻,遮擋著炎炎夏日的陽光。碧綠的竹林與鮮花點綴交相輝映,營造出一片清幽幻境。園中的房子皆粉墻黛瓦,輔以鮮綠芭蕉葉等植物裝點,每一進之間的過道都很狹窄,讓人不由有了“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漫步在曲徑通幽的園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傳世之作,每一處都是如詩如畫的景致,這里確實是一處被低估的美麗園林。走出了藝圃,偶遇幾位游人熱情詢問我園子里的人多不多時,想到這“小眾”園林真不小眾,再一次被“創(chuàng)”到。
回到西中市,古老街道上仿佛是一幅充滿了煙火氣的風俗畫卷,吸引著我走進其中。根據(jù)朋友的介紹,這里有一家非常出名的閶門豆?jié){店,老蘇州人常常在這里喝一碗熱騰騰的豆?jié){,搭配著當?shù)氐奶厣〕蕴}卜絲餅等等吃。本著體驗當?shù)厣罹鸵淮误w驗個夠的想法,我也照單來了一份蘿卜絲餅,一口咬下去不禁連連感嘆“不愧是甜甜的蘇州”。阿婆們坐在店內(nèi)吃著下午點心閑聊家常,老友們提著菜籃子相攜回家從門口經(jīng)過,阿公們則在鹵鵝店門口排起長隊以一口蘇州話點單……這里沒有高新區(qū)、園區(qū)的“工業(yè)風”,也沒有大學城的來去匆匆,只有本地人的平靜生活。雖然聽不太懂蘇州話,但對八卦的感知往往能夠跨越語言。我就坐在蘇州的老街坊里,看著阿公阿婆在街道上、小鋪里繁忙而熱鬧的生活,氛圍一下把我拉回了從前在故鄉(xiāng)貴陽和姥姥去買菜的時光,菜市場的嬢嬢也沒事就喜歡找人聊天,聊得盡興了還會給光顧的客人送些小菜。沉浸于回憶中的我,頓時對蘇州又多了一分歸屬感。
寺廟懷古:擼貓,再會張繼
這一天,我要循著古人的足跡,去西園寺品嘗素面,去寒山寺感受楓橋夜泊的雋永韻味,體驗歷史的厚重,感受文化蘇州的魅力。
清晨,已經(jīng)在大一時來過西園寺一次的我,熟門熟路地走過門前灑滿陽光的小巷,步入西園寺。這里的貓咪隨處可見,還會在角落里躲懶,上次來時就發(fā)現(xiàn)它們從來只顧著睡,不會在意旁人的碰觸,于是趁著它們不注意薅了一把軟乎乎的貓毛。還有人在廟里喂喂鴿子、抄抄佛經(jīng),當然,怎少得了吃那一碗素面。西園寺素面,據(jù)說是蘇州素食的代表,深受當?shù)厝讼矏?。之前來就吃過一次,此后常常念著這一口,還跟朋友們安利到蘇州一定要來吃。
這一次幸好來得早,兩年沒來,寺內(nèi)的素面館愈加火爆,但還是和從前一樣,買完單要自己去打面。站在各道素食澆頭前,裊裊香氣令人垂涎欲滴。我點了一碗熱騰騰的如意面,清爽的湯底、鮮嫩的蔬菜配上西園寺特制澆頭,滿滿一大碗,我身體里所有的細胞都在叫囂著要“吃掉它”“吃掉它”,在周圍不斷的吸溜聲中,我不禁感慨,有幸在這古老寺院里品嘗一碗素面,真是一種別樣的滋味,有機會還要和朋友們再來一次。
從西園寺出來,就想去看看張繼筆下的寒山寺。兩間寺廟隔得不遠,順著客流很快就找到了寒山寺,這里的人比西園寺多很多。沒進門就看到很多旅行團在拍照打卡,我也跟著他們一路拍拍拍,順便蹭了一會導游解說。這是一座歷史悠久、莊嚴肅穆的古寺。古木參天,廊道幽深,寺內(nèi)有許多歷史文物和古跡,最著名的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石碑。這塊石碑記載了寒山寺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碑刻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吸引了無數(shù)學者和游客前來瞻仰。大一時曾來過這里,只是匆匆掠過,現(xiàn)下知道了價值和意義后,細細觀賞石碑上的篆刻和圖案,原來命運的齒輪早已轉(zhuǎn)動,在讀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時,我與張繼就注定會在此處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