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娜,董麗媛,冀 靜,王 嬌,燕美琴
1.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山西030001;2.山西省婦幼保健院
2021年5月31日我國發(fā)布“三孩”政策[1],如何更好地完善各項配套支持服務[2],更好地滿足產婦照顧新生兒的需要已成為社會熱點。剛分娩完的產婦體質比較虛弱,下床行走對于她們而言是十分難受的,尤其對于剖宮產的產婦來說,當家人不在身邊,嬰兒哭鬧著需要照顧時,下床、彎腰抱起嬰兒,會增加傷口疼痛,對產婦傷口的恢復是十分不利[3]。因此,如何便于產婦在獨自情況及夜晚照料新生兒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我科設計了一種產科護理嬰兒床[4],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現(xiàn)報道如下。
為了防止新生兒意外,目前醫(yī)院產科采用產婦護理床和嬰兒床分開的模式,產婦與新生兒同室不同床,新生兒被安置在嬰兒車中,目前國內外嬰兒床的種類繁多[5-13],功能各異,主要強調嬰兒放置于嬰兒床中的安全性,強調防護功能。
陸遠群等[14]設計的“一種具有邊側圍欄延展功能的兒科護理用嬰兒床”實現(xiàn)了嬰兒床的抽拉功能,使嬰兒床與母親床相連,但是嬰兒床四周設計嚴密,產婦躺在床上無法看到嬰兒床內情況,忽視了實用性及對嬰兒觀察的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設計在安全的基礎上,選用合適的嬰兒車構造材料,在設計過程中設置旋轉側板、滑動躺板和通槽等傳動組件將側板旋轉連接在床架上,通過帶動位于通槽內的活動板下降,使躺板滑出,實現(xiàn)嬰兒床與產婦床相通相連,使產婦坐在床上或者躺著便可從通槽處插入雙手將嬰兒抱起護理,方便產婦獨自及夜晚便捷地照顧新生兒。減輕了產婦因下地牽扯傷口而導致的傷痛,促進產婦的休息與身體恢復。
本產科護理嬰兒床,包括床架,其主要特征在于:側板,通過轉軸轉動安裝在床架上,使得其頂端能以底端為軸心向外翻轉;躺板,用于承載嬰兒,所述躺板滑動設置在床架的內底壁上,使得側板向外翻轉至水平狀態(tài)時,躺板可從床架內滑動至床架外;通槽,設有兩個,分別開設在躺板的兩側,且其靠近側板的一端在躺板的寬度方向將躺板貫穿;活動板,可升降地設置在通槽內,且活動板位于通槽內時,對躺板限位,使得躺板不能在床架的內底壁上滑動;傳動組件,位于活動板與側板之間,用于在側板向外翻轉時,帶動活動板下降;彈性復位件,設在床架與傳動組件之間,活動板下降時被壓縮;其中側板通過向外翻轉 90°變成與床架內底壁平齊的狀態(tài),此時,活動板呈現(xiàn)與通槽分離的狀態(tài)。傳動組件包括驅動輪、同步桿、導向輪和鋼絲繩,其中驅動輪固定在轉軸上,同步桿將兩個所述活動板連接,所述導向輪設置在床架上且位于同步桿的下方,鋼絲繩一端固定在驅動輪上,另一端固定在同步桿上,且鋼絲繩繞過導向輪。躺板上開設有讓同步桿通過的第一過槽。床架的內底壁上開設有讓活動板和同步桿通過的第二過槽。床架的外底壁位于第二過槽下方設有承接部,用于承接與通槽分離后的活動板及同步桿。彈性復位件包括彈簧和彈簧座,彈簧底端連接在同步桿上,頂端連接在彈簧座上,彈簧座固定在承接部的外側壁上?;顒影迮c同步桿下降,不再對嬰兒床中的嬰兒躺板限位,使嬰兒躺板可以滑出;活動板與同步桿上升,嬰兒躺板復位。結構示意圖見圖1。
1—床架;2—躺板;3—活動板;4—通槽;5—承接部;6—彈簧座;7—導向輪;8—鋼絲繩;9—驅動輪;10—彈簧;11—側板。
當產婦分娩后,不方便下床照顧位于嬰兒床內的嬰兒時,側板通過向外翻轉90°變成與床架內底壁平齊的狀態(tài),此時側板將母親的床和嬰兒床連接起來,使得母親的床和嬰兒的床之間間隔消失,轉軸帶動驅動輪逆時針轉動,鋼絲繩繞在驅動輪上,鋼絲繩將同步桿豎直向下拉,帶動活動板下降,活動板呈現(xiàn)與通槽分離的狀態(tài),不再對躺板限位,母親坐在床上將躺板滑動拉出(在床架的內底壁上和躺板底壁固定個滑軌裝置),躺板上的兩個通槽可以容納雙手將位于躺板上的嬰兒抱出嬰兒床進行護理,不用母親下床即可對嬰兒進行護理,方便了母親,減少了母親產后的痛苦,護理完成后,將嬰兒放于躺板上,躺板推回原本的位置,側板反向轉動90°復位,此時彈性復位件的恢復力讓活動板上升復位到通槽內,進而對躺板限位,因此實現(xiàn)嬰兒床的復位。
隨著“三孩政策”的開放,國家對于生育率的重視[15],社會對產婦及新生兒照護服務需求有了更多的期待。本設計可以使產婦坐在床上或者躺著便可從通槽處插入雙手將嬰兒抱起護理,方便產婦不用下床或夜間照顧新生兒,減輕了產婦因下床牽扯傷口而導致的傷痛,有利于產婦的休息與身體恢復。同時在三面床檔處使用欄桿設計,使產婦可以透過床欄看到嬰兒床中的新生兒,減輕母嬰分離的焦慮,增進親子關系。同時方便產婦及家屬及時觀察新生兒情況,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吐奶、嗆咳、窒息等危急情況,保障新生兒安全,因此可推廣在產科病房或居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