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洪浩
寫大自然、動物、老人、兒童和寂寞的生活,是作家張煒的拿手好戲。一部《尋找魚王》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它贏得了從9 歲到99 歲的讀者的喜愛,好評如潮,獲獎無數(shù)。中篇小說新作《橘頌》(《當代》2022 年第5 期)寫的還是作家擅長的題材,但卻別有新意,滋味不同。作品的故事是單純的,但其思想深度、藝術(shù)魅力,以及它的“抗揮發(fā)性”(張煒語),并不亞于前作,甚至更勝一籌。
如同電影的分鏡頭腳本,《橘頌》分為三十三個千余字的短章,每章只表現(xiàn)一個場景下的情節(jié)、對話。這是實踐海明威“冰山理論”的一個范本,文本簡約、內(nèi)斂、含蓄,內(nèi)里飽含張力,是真正的純文學(xué),給人的感覺是:一個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可遇而不可求,真是久違了。讀完這部作品,涌上心頭的是寧靜的感動,同時有一種期待:它似乎適合改編成那種風格淡雅的電影,但必須要有一個懂它的人做導(dǎo)演。
故事說起來簡單,是寫一個老人帶他的貓到深山石屋里居住,度過了一個春天所經(jīng)歷的一些瑣事。但是,讀完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是那么有魅力。貌似簡單的故事包含了很多層次,或者說,當我們試圖分析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故事有多個維度,因此,它豐富而厚重。
主人公老文公,是一個八十六歲的退休老人,老伴去世多年,兒子一家在國外,陪伴他的是一只名叫“橘頌”的貓。在人生的垂暮時光,老人決定帶貓一起去祖先的山村住上一段時間。老人對貓說“那里的春天比這里大”,住下之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老人的修辭別致而準確:滿山遍野的綠色,漸次開放的花朵,真的給人一種春天很“大”的感覺。在這樣清靜安謐的山居日子里,老人和貓都見識了很多。所以,這故事首先是一個奔赴自然與春天的故事。
老人的住處,是河流北岸坡頂上的一座沒有水電暖和燃氣的石屋。這是一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子,是老人的老爺爺設(shè)計建造的。住下后,老人和貓一直在探索這座老房子的秘密,因為里面空間很大,神秘而神奇的設(shè)計比比皆是。而當他們來到河南岸的村子時,發(fā)現(xiàn)這里更是一個奇異如迷宮的所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發(fā)現(xiàn),讓人驚呼感嘆。這又貌似一個充滿童趣的探險故事。
在這個故事里,老人與這個村里絕大多數(shù)人奔赴的方向是相對的。村里人都跑到城里打工了,眼前這個村莊只見房子不見人??墒牵@又是多么好的一個棲居之處??!古老的石屋冬暖夏涼,山間處處鳥語花香,更有讓人長壽的甘甜的山泉水……老人由此思考了很多,他覺得,拋棄了村子的人都是不可原諒的。因此,這又是一個探討生活真諦的故事。
好在村里還有三個人留下了,他們是一個名叫李轉(zhuǎn)蓮的五六十歲的女人、一個外號老棘拐的九十多歲的老漢,以及他的重孫水根。老人與他們一一結(jié)識,相互援手,彼此關(guān)照,和諧相處,成為好友;人如此,貓也如此,橘頌也結(jié)交上了一只黃鼬。并不很方便的山居生活,美好如世外桃源一般,幾成理想至境。四人一貓,構(gòu)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的小社會。作品最后,特別細致地寫到老文公幾經(jīng)籌劃,終于發(fā)出請柬,以莊重而優(yōu)雅的方式宴請了這三位留守的村里人,實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心愿。如此,還演繹了一個友善互愛的故事。
老文公常與住在遠方海邊城市里的一個老友互通電話,這是他與山外世界唯一的心靈上的聯(lián)系。他與老友,是曾經(jīng)的患難知己,永遠的莫逆之交。老文公是一個東夷史學(xué)者,曾有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先民創(chuàng)造的“夷”字,原指河汊湖灣縱橫交錯的半島地區(qū)的海豹。老友則是一個海洋學(xué)家,對老文公的一切了如指掌,在電話上總稱老文公為“老海豹”,夸他頑強。原來,老文公有著坎坷的經(jīng)歷:作為一個學(xué)者,他的正直和倔強使他長期蒙冤含辱,半生蹉跎,一直沒能實現(xiàn)人生抱負。年輕時在農(nóng)場還不幸出過車禍,多虧老友相救才撿回一命。他的大半生一直被傷痛折磨,可是一有喘息之機,他便偷偷地積累筆記,為一部東夷文化研究著作做準備。在山間石屋里安頓下來后,整個春天老人都未曾懈怠,一直在集聚能量工作,以期實現(xiàn)畢生的宏愿,寫出一部重要的學(xué)術(shù)書稿。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品還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奮斗者的故事。
如果說《橘頌》的故事包含了多個維度的題旨,那么最別致也最出彩的,便是有關(guān)石屋建筑的一維。如果說這部小說如同戲劇一樣包含了多個“戲眼”,那么最重要也最獨特的,便是關(guān)于石屋的描寫。
石屋的故事必須追溯到老文公的先人。老文公的老爺爺是大山里最富裕的人,他在河的南岸建了很大的院落,可能是想清凈一下,后來又在河的北岸蓋了一座孤零零的石屋。河流兩岸,一大一小的石頭建筑,遙相呼應(yīng),彼此映襯,宛如靜止的歷史傳奇,蘊藏了很多東西。
小說開頭,老人帶貓在石屋住下后,一種神秘的氛圍便降臨了。讀者很快會意識到,作家?guī)覀冞M入的其實是一座迷宮。這座立體的石頭建筑有著復(fù)雜的地下空間,充滿了神秘:曲曲折折的通道,許許多多的門洞,雜亂堆積的舊物。它有日常居住的功用,適合儲藏,還適合捉迷藏。
隨后,一片更顯神秘的建筑也在敘述中出現(xiàn):“老文公站在門前,看著河對岸那片高高低低的石屋。它們依河谷走勢而建,好有氣勢?!苯酉聛?,便有老文公和橘頌對村落的一次次探訪。老人于次日帶貓來到河對岸,進入了村子。他們上坡穿巷,初步見識了村子的古老和神秘。在十字街口,老文公看到,老爺爺留下的老屋“像一座宮殿”。通過老文公的回憶,我們得知:“這些巨隆的建筑早就歸屬村子,留給自己后人的,只有那座河邊小屋?!笔嗵旌螅衔墓烷夙炘俅芜M村,更仔細地觀看了家族老屋。通過老文公的回憶,我們進而得知:“這片高大的石屋山里山外都有名:不光整個南部山區(qū)沒有這么好的大房子,就是山外也見不到比它更好的?!?/p>
兩次探訪,老文公都沒能進入那些高大石屋的內(nèi)部,他的好奇心沒能滿足。但在與老棘拐相識后,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作為村子的留守者和管理者,老棘拐是唯一持有鑰匙的人。進入內(nèi)部,也只是看看房子的大體結(jié)構(gòu),正如老棘拐所言:“沒有十次八次,誰都摸不清這里的胡同和屋子?!钡衔墓@得了一個總體印象,悟到了一點什么,“河對岸的石屋,不過是這里的縮小版”。
作品著重描寫的,其實是這個“縮小版”的一切。這座有百余年歷史的建筑,是“玩心太重”的老爺爺?shù)囊粋€杰作,它的秘密需要一點一點探索。作品的很多篇幅,寫到老文公和橘頌對所住的這座石屋的逐步了解。第十六章,則集中突出地寫到了屋子不為人知的神秘機關(guān),堪稱小說的華彩樂章。起因是老文公覺得石屋有些冷,而老棘拐認為不該如此,“準有什么機關(guān)沒有打開”。于是,經(jīng)過一番探尋,奧妙終于被老棘拐找到了?!霸瓉砦輧?nèi)的爐灶連通了不同的煙道……爐灶的煙火走向哪里,要由那些可以抽拉的石板來決定。”老棘拐感嘆起來:“那是個多么聰明的老人哪,他在村里的大石屋和這座小石屋,藏下了多少竅門,夠我們猜上一輩子?!?/p>
當老文公感嘆老爺爺“和所有人都不一樣”時,老棘拐則一語中的,點明了老爺爺?shù)牟环仓帲骸皞髡f他到老都像孩子。這樣的人世間留不下,你看,最后鳳凰把他領(lǐng)走了?!薄暗嚼隙枷窈⒆印?,說的是老爺爺超凡脫俗的稟賦。原來,他是一個童心永駐之人啊。而童心究竟是什么?是天真之心,是自由之心。童心永在,意味著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不衰不竭。
是的,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只能出自自由的靈魂。第二十九章,再次異峰突起,向我們展示了老爺爺?shù)钠嫠济钕牒完╆┆氃?,石屋的迷宮屬性顯露無遺:橘頌和水根在屋子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地洞,老文公帶李轉(zhuǎn)蓮下去探索,得知原來是一條通往河邊的暗道,出口處有機關(guān)。這一章精彩如探險小說,最能激發(fā)少年讀者的閱讀興趣。
也是在這一章,還寫到老文公對于自由的感喟,寫到老友對“好玩”的理解。在李轉(zhuǎn)蓮說到被冰封住的大魚時,老文公有些走神,忽然變得悲憤起來,因為他的命運曾類似于此魚。幾十年來,他受夠了那種失去自由的日子,受夠了那種無法工作無法創(chuàng)造的憋悶。而老爺爺,他的人生是多么充實,多么酣暢啊?!白詈篪P凰把他領(lǐng)走了”,又是多么華麗,多么幸運。老爺爺花費那么多心血設(shè)計和建造了如此這般的石頭建筑,僅僅是“為了好玩”嗎?老文公不清楚,但老友的話當令他服膺:“好玩本身就很重要。這是他的創(chuàng)造。人這一輩子,應(yīng)該留下自己的作品,它必須是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這就得專心致志,打定主意,不能看別人臉色。”
這道理,老文公何嘗不知,但它出自老友之口,對他的寫作,他的“一寸一寸往前挪動”,無疑是有力的激勵。對于人生,老文公有自己的感悟:“好好工作的日子才是生活。”可是這樣的生活他“沒有太多”,因此他感覺愧對祖先。他的祖先都是有夢想而且干大事的人,所以勞績不凡,擁有充實的人生。是不是還應(yīng)該說:有夢想的日子才是生活?
老文公自己的生活“十分單薄”,是因為有人不讓他過那樣的日子;那么,他的下一代情形如何?兒子不想做詩人,而是做了金融,那可是他自己的選擇。但這樣的生活就不“單薄”嗎?兒子國內(nèi)國外地飛,可他擁有自由和夢想嗎?他需要看別人臉色嗎?他見過幾百年的老藤、近一米長的大魚和紫羅蘭色的夜空嗎?他喜歡貓并且每晚會給貓講故事嗎?他能留下自己的作品嗎?如果他也只是為錢而忙,如果他因此而喪失了自我,那么,他與村里那些跑出去打工的人又有何異?這些故事以外的東西,算是作品留給我們的一個思考題吧。
《橘頌》的文本是純美的,它有詩一樣的氛圍和意境,閱讀中常有連綿的激動,讀后則回味不已。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貓,也無論是寫石屋、河水、花香還是星空,均感性而具體,準確而到位。比如寫老文公隔河眺望祖先的村子,有這樣的心語:“我如果是個畫家,會一遍遍畫這個村子?!边€寫“他不會原諒那些離去的人”。寫村子的街巷:“老文公早就迷路了,只好不時抬頭看看太陽。街巷多得數(shù)不清,因為全是石頭壘成,所以極陳舊極結(jié)實,面目相似。石塊被一代代撫摸和踩踏,許多地方泛著瓷亮。”畫面感很強的幾句,寫出了街巷的復(fù)雜和歷史感。再比如,談到石屋地下結(jié)構(gòu)的復(fù)雜,老文公有這樣一句:“我曾經(jīng)在里面三次迷路?!蓖瑯?,老棘拐也表示,村里的大石屋常常讓他迷路。這種讓人迷失的感覺,是古老建筑的引人入勝之處,也是作品的引人入勝之處。還有,對于老文公內(nèi)心世界的表達,也都簡潔有力。如,老文公寫作到凌晨三點,聽見有鳥呼叫著飛過河岸,于是有這樣的心語:“什么事讓你連夜趕路?”這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發(fā)問,而回答則散見于整部作品之中:“時光啊,太快了,太快了。人只有一生,不短也不長?!薄斑@是我的一輩子啊?!睂τ谶@種“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的追求的感喟,大概也流露了作家張煒的心跡。
作品的可讀和耐讀,還在于有一定百科全書屬性。故事的季節(jié)是在春天,因而寫到許多植物的欣欣向榮,如連翹、迎春、桃花、李花、杏花、地黃、小薊、馬尾蒿、益母草、木賊、山櫻、丁香、薺菜、香椿、海棠、紫藤、瓦松、柳樹、楊樹、梧桐、榆樹、槐樹、莎草、香蒲等;也寫到許多動物的不甘寂寞,如黃鼬、刺猬、蜥蜴、壁虎、青蛙、大鵝、大雁、烏鶇、蝴蝶等。同時,在不經(jīng)意間,作品還再現(xiàn)了多數(shù)讀者已感陌生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石頭建筑自不必說,還寫到一些久違的器物,如罩子燈、手壓井、泥碗、學(xué)生用的石板等;寫到當下城市人不常見的食物,如酸煎餅、粉肚、菜粥、魚丸等;寫到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如摘香椿,采蘑菇,做槐花餅,以及捉大魚與做大魚的方法等。如此接地氣,給人以溫暖、豐饒的感覺,而對慢生活的還原,流露出作家深沉的懷舊情感。一場閱讀,猶如乘時光機穿越到昔日,不同年齡的讀者會觸及不同的興奮點,而這,無疑是豐富的信息所致。
有必要說一下《橘頌》的語言。展卷讀來,首先感覺語言很特別,它質(zhì)樸而優(yōu)雅,簡約而淡然,與以往風格相比有很大差異。細品文本,會知道寫得非常儉省,句子多由名詞和動詞構(gòu)成,形容詞很少,比喻很少,狀語也很少,因此顯得凝練、含蓄、沉穩(wěn);這與主人公的年齡、閱歷和心態(tài)很是符合,同時更能促使讀者去認真理解和品味。這是一種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表達,體現(xiàn)了卓越的藝術(shù)功力;它與故事互為表里,和諧而動人,作品因之臻于完美。比如,一句“房子在,街道在,大樹在,人不在了”,何其簡單,卻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令人慨嘆。再比如,“夜氣中混合了水、樹、山,還有星空的味道”。星星的味道“像深冬里掛在樹梢的桃子”,月亮的味道“和繡線菊差不多”,等等,這類語言是極有靈氣,也是極有“味道”的。正是語言上的節(jié)制、清新,使作品顯得純粹。
在節(jié)制敘述的同時,《橘頌》在虛構(gòu)上又是毫不拘泥的。比如,關(guān)于迷宮一般的石屋的描寫,是有出色的想象力的。老輩人留下的古老建筑給人的那種神秘神奇的感覺,很是迷人,當然與大膽的虛構(gòu)有關(guān)。還有,作品雖然是小說,但涵容了神話或童話元素。比如,奶奶給童年的老文公講“冰娃”的故事,動物們都跑來偷聽,聽得入迷了,還忘情地哭和笑。老文公每晚給橘頌講故事,傳承的是奶奶的故事,也有自編的童話。再比如,寫老文公兩代祖先的離去,均富有浪漫色彩,如同童話:老爺爺后來的離去,可能是走失了,但作品中卻寫他“被鳳凰領(lǐng)走了”;喜歡栽樹的爺爺被山大王擄走去找“堅樺”,可能是被害了,但在奶奶心中他最終“變成了山里的一棵樹”。而想要辨認出哪棵樹是他,有人建議用鐮刀刮樹皮,看能否流出血來。甚至,老文公自己的經(jīng)歷,也是以童話方式演繹的:“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潮,將他猛地拋到陸地上”,而他這個爬向大海的“老海豹”,“用四只老鰭,一寸一寸往前挪動”。這些神話或童話元素的滲入,賦予了作品以新穎的形式感,也強化了形而上的哲思。
小說題名《橘頌》,是有深意的。小說中,這只名叫“橘頌”的貓雖算不上主角,卻仍然是重要的。對于失去老伴的老文公來說,橘頌便是最親密的伙伴,不可或缺。一人一貓情同父子,有如知己。他們的交流主要是他的喃喃自語,但貓似乎聽得懂,而讀者,由此了解到老人的經(jīng)歷和心跡。對古文字很有研究的老文公,給愛貓起了一個不無莊重感的名字,想來頗覺有趣。因為是橘貓,所以可能最先有的是一個“橘”字,“頌”字則是隨口加上的,而這隨意中自有深意。我們知道,戰(zhàn)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的重要作品《九章》中,有名篇曰《橘頌》,寫的是對橘樹的贊美。橘樹固守南國土地的形象,是詩人矢志不移的情懷的寫照。小說中,老文公曾書寫贈人的兩句詩——“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均出自《橘頌》;他讓鄰居李轉(zhuǎn)蓮為他畫一幅畫,畫的也是橘樹??梢?,小說以《橘頌》為題,不僅是指稱一只貓,這兩個字的后面還隱藏了更深的東西。
村子里的三個留守人物,幾乎都沒有文化,屬于封閉環(huán)境下樸素生存的人。他們與“橘頌”二字有沒有關(guān)系?我想也是有一點的。尤其是兩個大人,他們留守老村的那種情懷,與橘樹固守南方土地的精神何其相似,他們是在捍衛(wèi)一種古樸的生活方式。李轉(zhuǎn)蓮多少有些苦命,先后有兩個男人棄她而去,但她卻沒有棄山村而去,而是心態(tài)健康地固守這方熱土,哪怕日子有諸多困窘不便。老棘拐更是一個有很深的戀鄉(xiāng)情結(jié)的古怪老人,他因飲甘甜的山泉水而健康長壽,九十多歲仍能健步如飛,并且內(nèi)心倔強,很有主見:“都去了鎮(zhèn)子和城里。我不走。這里有幾百年了,這才是家?!彼羰厣酱寰尤皇且驗椤吧岵坏眠@水”,讓人不能不感慨:如此純美無污染的人類棲息之地,何以就被人們拋棄了呢?而人一旦拋棄了家園,豈不等于拔了自己的根?這又不免讓人琢磨起他給重孫起的名來——“水根”——老棘拐因自家獨有的甜水而自豪,視此為生命之根。這種保守的價值觀里,可能包含了一種不一般的東西。而老輩人留在墻上的文字“天地山水”,似乎也支持了老棘拐樸素的人生信念,并作為一種哲學(xué)由水根傳承下來。這讓我們相信,加上老文公從“天地人手”開始的輔導(dǎo),水根將來應(yīng)該會成為一個有造化的人;那古老簡單的文字,是大智慧的載體,就像一塊塊石頭,會為孩子構(gòu)筑起堅實的成長根基。
如果說兩位村里人是樸素價值觀的守護者,那么老文公更是如此。老文公時常緬懷家族先人,為他們的不凡建樹而自豪,而深知其家族底細的老棘拐,也多次說“你們祖上都是干大事的”。老文公“玩心太重”的老爺爺是這個石頭村落的天才設(shè)計者和建設(shè)者。老文公的爺爺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最大的功勞是送兒出國學(xué)修筑鐵路。不僅如此,他還窮畢生之力把家鄉(xiāng)的山嶺栽滿了樹,造就了一個富饒迷人的綠色家園。老文公的父親是鐵路工程師,一生致力于修筑鐵路,貢獻甚巨?!耙话俣嗄赀^去了,鐵路至今完好”;他對這座石屋也有貢獻,即在屋內(nèi)鑿出一口壓水井……對比先輩,老文公自覺慚愧,因此最想做的便是抓住今天,撰寫書稿,完成一個宏大的心愿?!斑@是幾十年的跋涉,斷斷續(xù)續(xù)……”由此,一條貫穿家族史的精神血脈清晰可見。祖孫四代人身上共同的東西,便是干事情的熱忱,是執(zhí)拗和倔強,還有浪漫的情懷。那種初心不改的創(chuàng)造、堅忍不拔的抗爭,體現(xiàn)的是人對于生命的最深刻的愛戀,與屈原所頌揚的橘樹恰成對照??梢哉f,橘樹的品格是四代人精神氣質(zhì)的寫照,而橘樹,是老文公心中的圖騰。
這便是作家以“橘頌”二字命名作品的深層原因,它給我們的提醒和啟迪是有分量的:當精神失落已成普遍困境之時,人類應(yīng)該如何于迷亂中重建價值信念,于頹唐中找回久違的尊嚴。這樣的故事,自然也是有些烏托邦意味的,但作為一部純文學(xué)作品,其意義恰恰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