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勇
1.阜寧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阜寧 224400;2.無錫市第五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江蘇無錫 214000
高血壓為臨床常見慢性病,隨著病情進展,腦動脈因持續(xù)高壓可出現(xiàn)硬化,如過度勞累或情緒刺激,血壓異常升高,可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即高血壓性腦出血[1-2]。腦出血起病急且進展快,病死率、病殘率均較高,對患者健康有嚴重威脅。對本病患者,如血腫量大于30 mL,臨床多予開顱手術清除血腫,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循環(huán),減輕腦出血對顱內組織的損害[3-4]。該術式目前已經(jīng)較為成熟,但對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并發(fā)癥較多,患者術后進程緩慢,神經(jīng)功能、自理能力恢復情況仍不理想[5-6]。近年來,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方案在腦出血的治療中已經(jīng)有了較多應用,可通過在穿刺點做一小切口,穿刺引流,清除血腫,能在局麻下開展,對腦組織的損傷很小,具有操作簡單、可靠、患者恢復快等優(yōu)勢[7]。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1月—2023年1月阜寧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對照,探討了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64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44~76歲,平均(61.28±5.33)歲;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 GSC)評分4~12分,平均(7.75±1.22)分;出血量31~76 mL,平均(41.28±5.37)mL;出血位置:丘腦16例,基底節(jié)區(qū)13例,腦葉區(qū)3例。觀察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43~78歲,平均(62.10±5.27)歲;GSC評分4~11分,平均(7.82±1.18)分;出血量30~79 mL,平均(40.85±5.22)mL;出血位置:丘腦15例,基底節(jié)區(qū)14例,腦葉區(qū)3例。兩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申報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確診為高血壓性腦出血;出血量≥30 mL;發(fā)病24 h內完成手術;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外傷、顱內腫瘤等導致的腦出血者;凝血功能異常者;嚴重意識或精神障礙者;既往溶栓治療者;全身急慢性感染者;手術不耐受者;依從性極差者。
對照組予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術前予CT檢查對血腫定位,予以標記。而后全麻,取仰臥位,根據(jù)血腫位置選擇適合的手術入路,切開頭皮,去除骨瓣,剪開腦硬膜并在距離血腫最近的皮質切開,進入血腫腔完成血腫清除,操作時注意避開血管、功能區(qū),清除完成后雙極電凝止血。沖洗術腔,留置引流管,縫合腦硬膜與切口。
觀察組則采用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術治療,術前CT檢查明確出血位置,以血腫最大層面中心為穿刺靶點,以CT檢查為依據(jù)計算穿刺深度,明確穿刺路徑,合理選擇穿刺針,并在體表標記穿刺點。使用山東大正醫(yī)療的體外引流系統(tǒng)-路腦外引流系統(tǒng)。術中局部麻醉,在穿刺位置作2~3 cm切口,切開頭皮后,電鉆在顱頂鉆孔,直徑以1 cm為宜,避開皮質表面血管與功能區(qū),按照選擇的路徑穿刺至血腫中心,置入軟通道引流管。控制好初次抽吸量,首次抽出50%血腫。連接三通閥與引流瓶,注入2~5萬U尿激酶(國藥準字H11021259;規(guī)格:2萬單位),溶解殘余血腫,夾閉引流管4 h,而后再次引流,2次/d,直至引流液顏色變?yōu)榈t色。血腫清除90%以上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顯效:CT檢查提示血腫清除完全,癥狀消失,神經(jīng)功能恢復;有效:血腫少量殘留,神經(jīng)功能基本改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無效:血腫大量殘留,生活無法自理??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每組總例數(shù)×100%。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統(tǒng)計兩組手術、血腫清除、住院時間與術中出血量。
比較兩組神經(jīng)功能與自理能力。于術前與術后1個月、3個月評估。神經(jīng)功能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評分與改良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價。NIHSS評分共15項,分值0~42分,分值越高神經(jīng)功能越差。MBI指數(shù)0~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術后顱內感染、肺部感染、腦積水、再出血的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及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血腫清除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2)t值P值手術時間(min)112.47±14.25 34.28±4.71 29.471<0.001血腫清除時間(d)7.65±2.12 5.46±1.38 4.897<0.001住院時間(d)17.10±3.22 12.25±2.41 6.821<0.001術中出血量(mL)184.10±43.85 71.72±21.64 13.001<0.001
術前,兩組NIHSS評分、MBI指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3個月,兩組NIHSS評分、MBI指數(shù)均改善,且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MBI指數(shù)更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自理能力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自理能力比較[(±s),分]
注:與術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32)觀察組(n=32)t值P值NIHSS評分術前19.62±3.85 20.15±3.91 0.546 0.587術后1個月(15.82±3.10)*(14.10±2.62)*2.397 0.020術后3個月(14.31±2.87)*(12.57±2.34)*2.658 0.010 MBI指數(shù)術前41.29±6.44 42.15±6.18 0.545 0.588術后1個月(47.52±6.97)*(53.51±7.16)*3.391 0.001術后3個月(54.20±7.23)*(62.44±7.60)*4.444<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高血壓腦出血為高血壓常見、嚴重并發(fā)癥。患者因長期高血壓可造成腦動脈病理性改變,動脈血管壁可出現(xiàn)纖維樣、玻璃樣改變,血管壁強度明顯降低,并伴隨微小動脈瘤的形成,如外力因素刺激,很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8-9]。本病患者在發(fā)病30 min內,出血可停止,并產(chǎn)生血腫,一般6 h出血可完全停止。而血腫周圍可出現(xiàn)缺血低灌注區(qū),可造成炎性介質的大量釋放,繼而會出現(xiàn)腦水腫、組織液化,對患者神經(jīng)功能有嚴重威脅。對本病患者,采用開顱手術清除血腫,術式成熟,能夠有效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10-11]。但該術式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中可能損傷正常腦組織,操作較為復雜,血腫壓迫腦組織時間更長。為清除深部血腫,需要建立較大瘺口,可造成腦組織創(chuàng)傷的進一步加重[12]。而采用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方案治療,則具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利用CT輔助,能迅速完成穿刺引流操作,可較好減輕血腫對顱內組織的壓迫,有利于擠壓移位腦組織的復位,可迅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神經(jīng)損傷。且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僅需局麻即可完成手術,麻醉風險低,且能維持顱內環(huán)境的相對封閉,可減小感染風險[13-14]。注入藥物液化血腫時,以流體力學原理為基礎,注入液體經(jīng)沖洗針噴射,可呈霧狀,能夠擴大接觸面積,進而促進血腫液化,故而能更好的溶解血腫。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3.75%)高于對照組(75.00%)(P<0.05),可見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治療療效更為理想。魏明[15]研究中,觀察組在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治療后,臨床療效明顯更優(yōu)(90.70% vs 72.97%)(P<0.05),佐證了該方案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療效更佳。而本次觀察組手術時間、血腫清除及住院時間分別為(34.28±4.71)min、(5.46±1.38)d、(12.25±2.41)d,均短于對照組(P<0.05);術中出血量(71.72±21.64)mL少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術式治療操作簡單且對患者損傷小,患者術后恢復更快。文先永[16]研究中,觀察組出血量(95.72±20.14)mL、手術時間(48.53±5.58)min、術后10 d血腫殘余量(2.01±0.64)mL、住院時間(18.79±2.04)d,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也佐證了本次研究結論。本次術后1個月、3個月,觀察組NIHSS評分分別為(14.10±2.62)分、(12.57±2.34)分,低于對照組(P<0.05);MBI評分(53.51±7.16)分、(62.44±7.60)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該方案能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與自理能力。李邦安等[17]研究中,觀察組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后3個月NIHSS評分(12.46±2.81)分、MBI(60.41±13.49)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也說明該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和自理能力。本次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對照組(6.25% vs 28.13%)(P<0.05),說明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能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周權明等[18]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率明顯更低(7.14% vs 23.81%)(P<0.05),也提示該方案可降低并發(fā)癥率。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性腦出血者采用微創(chuàng)軟通道穿刺引流較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療效更佳,操作簡單對患者損傷小,術后神經(jīng)功能、自理能力恢復較好,有利于患者康復,且可降低并發(fā)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