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是我國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也是我國最早敘事較為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其中記載著諸多外交辭令,透過這些外交辭令可以讓我們看到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文化活動,更體現(xiàn)著一個時代的文化內(nèi)涵。本文首先對于春秋時期的外交活動以及《左傳》外交辭令的發(fā)展背景進行了簡要介紹,之后系統(tǒng)地分析了《左傳》外交辭令的語言風格,最后結(jié)合實例,探討《左傳》外交辭令對當代外交活動的啟示和影響。
【關(guān)鍵詞】《左傳》;外交辭令;語言風格;外交活動
【中圖分類號】I20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8-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8.010
《左傳》是我國先秦時期重要的歷史典籍,其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間242年的歷史。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而又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自從西周滅亡、平王東遷開始,周天子的地位衰落,同時各諸侯國迅速崛起,在“禮崩樂壞”的歷史環(huán)境下,諸侯國之間展開了爭霸活動,因而外交活動也空前頻繁。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在外交活動中都對于辭令十分講究,他們運用的外交辭令或委婉含蓄,或綿里藏針,在維護國家國格的同時也維護了個人的尊嚴,為春秋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春秋外交活動及《左傳》外交辭令發(fā)展的背景
(一)外交人才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春秋時期的外交人才文化素養(yǎng)較高,是當時外交辭令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蹲髠鳌匪涗浀拇呵飼r期雖然在孔子的描述中是“禮崩樂壞”,但是在一些莊重的場合,“禮”依然在道德和法律層面上有著強大的規(guī)范作用,這也自然要求外交人才需要具備知禮懂禮的素質(zhì)。例如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當中,子大叔對“禮”的理解就是上天的規(guī)范、大地的準則以及人們的行為依據(jù),說明在春秋時期,人們認為“禮”就是一種自覺的社會規(guī)范。受此影響,《左傳》中的外交辭令也有禮有節(jié)。
其次,“文”也是當時外交人才的必要素質(zhì)。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文、行、忠、信”的“四教”,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文”,所以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也認為“文”是社會大才必備的條件,更是對人才進行考察和衡量的重要尺度?!蹲髠鳌べ夜辍分?,眾卿隨重耳出奔,子犯就曾經(jīng)說“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因而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不僅認為“文”是一種外在的才能,更體現(xiàn)著內(nèi)在品格和教化。所以春秋時期外交人才也注重對自己文采的修煉和養(yǎng)成,通過豐富的知識來彰顯自己的風度。
再次,自從西周開始,學習文化的權(quán)利和官職都已經(jīng)被貴族所壟斷,外交人才也是如此,都是由貴族子弟擔任的,職務也大多為世襲。他們從小就學習各種典籍,但是受到時代的限制,古人習慣于從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當中提取經(jīng)驗,指導實踐,因而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讓他們側(cè)重于學習古籍經(jīng)典。正是由于外交人才積極地學習古籍經(jīng)典,在外交辭令當中積極運用,才能讓《左傳》中的外交辭令婉約溫雅,富有鮮明的特色。
(二)春秋時期外交實踐的需要
廣義外交在原始社會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雛形,不同原始社會部落之間產(chǎn)生的人員交流、互通有無活動,以及部落之間的交涉和談判活動都是早期的外交活動。而嚴格意義上的外交則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國家的出現(xiàn);第二,國家擁有主權(quán);第三,形成眾多國家構(gòu)成的國際社會。
夏王朝和商王朝是一統(tǒng)天下的權(quán)威,與周邊國家為藩屬關(guān)系,西周時期只有周朝是主權(quán)國家,所以外交權(quán)掌握在周天子手中。自從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微,因而無力控制諸侯國,自己空有宗主國之名,但是各個諸侯國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的主權(quán),這些諸侯國不僅有著平等的地位,甚至其與周王室也是平等的,所以完全意義上的外交活動也是由此時開始產(chǎn)生的。西周時期建立的聘、朝、會、盟制度已經(jīng)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成了大型諸侯國的爭霸工具。
在春秋時期,聘、朝、會、盟活動非常頻繁,達到四百五十次以上,因而無論是客觀需求還是實踐活動的開展,都促進了外交人才的成長,甚至很多國家正是被外交活動和外交人才左右了命運。在《左傳》中,外交活動是一項重要技術(shù)內(nèi)容,與外交活動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外交辭令,這些外交辭令在《左傳》中也占據(jù)了巨大的篇幅。全書十八萬字當中,外交辭令就占據(jù)了兩萬五千字,約合八分之一。左丘明作為一名出色的史學家,對于外交活動當中辭令的作用也是十分清楚的,并且在文中借他人之口來強調(diào)這個觀點,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就有“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辈谎?,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 ①所以總而言之,外交辭令在當時也受到各國執(zhí)政者的廣泛重視,在頻繁的外交活動中,外交辭令的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二、《左傳》外交辭令語言風格分析
(一)剛?cè)峒鏉?,綿里藏針
《左傳》中的外交辭令一方面體現(xiàn)出了春秋時期的社會風氣,同時也向讀者揭露了錯綜復雜的國際關(guān)系和暗流涌動的外交活動。
《秦晉崤之戰(zhàn)》中有弦高犒師這一情節(jié),此時商人弦高知道了秦國要偷襲自己的國家,為了阻止秦軍的行進,便展開了行動,以自己的私人財物作為禮物來慰勞秦軍。他對秦軍將領(lǐng)說,“寡軍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②意即,我國國軍聽說你們的大軍要經(jīng)過我國,所以派我來慰勞歸國軍隊,雖然鄭國并不富裕,但也會在此期間為貴軍承擔糧草補給,并為你們提供保護。弦高顯然已經(jīng)知道秦軍此行的目的正是偷襲鄭國,但他卻沒有點明事實,而是輕描淡寫地用“寡軍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一筆帶過。雖然他從表面上來看是說明鄭國已經(jīng)為秦軍的到來準備好了糧草,并且將在秦軍通過鄭國期間提供保護,但實際上就是在暗示,鄭國已經(jīng)為秦軍的到來做好了一切準備,從而達到了震懾秦軍的目標。弦高的外交辭令一方面沒有用過于強烈的言辭激怒秦軍,另一方面又很好地起到了警示作用,阻止了秦軍的繼續(xù)前進。再進一步分析又可以發(fā)現(xiàn),弦高雖然說的每一句話都畢恭畢敬、十分客氣,為對話環(huán)境營造了一個和睦的氛圍,但是另一方面卻柔中帶剛、不卑不亢,言辭當中不乏自信和威嚴,彼時雖然鄭國國力衰微,但弦高的表現(xiàn)依然讓強大的秦國不敢強硬。
表面上彬彬有禮,而內(nèi)在卻包藏鋒芒,即便是在交戰(zhàn)之時,也要保持大方的風度,從《秦晉崤之戰(zhàn)》當中的這處外交辭令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左傳》外交辭令的這一顯著特點。
(二)婉轉(zhuǎn)含蓄,語言得體
楚國是春秋時期的南方大國,雖然一直被中原和北方的其他諸侯國視為蠻夷,但自從楚國強大以來也產(chǎn)生了爭霸的野心,并且屢次攻打中原的鄭國。為了遏制楚國的勢頭,魯僖公四年時齊桓公親自率領(lǐng)聯(lián)軍伐楚,最終于召陵之地于楚國訂立盟約。在得知齊桓公氣勢洶洶地南下后,楚國并沒有直接武力對抗,而是先派出使者與聯(lián)軍接觸,希望運用外交的方式來解決這次爭端。楚使屈完的外交辭令體現(xiàn)出了自己對齊桓公率軍伐楚的不解,“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通過這樣的辭令來委婉地表達了對齊桓公做法的批評和譴責,但是并沒有出現(xiàn)“伐”“戰(zhàn)”之類的用詞,而是用“涉”這個詞來輕描淡寫地說明聯(lián)軍的進犯。
屈完的話看似平淡,但實際上是非常精妙的,尤其是“不虞”二字,就是說想不到,這里就是在強調(diào)齊桓公的做法不僅不合理,也不合情,同時這也是在暗示對方楚國原本并未得罪齊國,并且對齊國也完全沒有防備。雖然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但是兩國之間相隔千里,彼此之間也并沒有利益瓜葛,并且楚國又未曾得罪齊國,所以齊桓公率領(lǐng)聯(lián)軍侵犯楚國的行為是非常荒謬的。所以“不虞”這樣的用詞是屈完外交辭令委婉風格的體現(xiàn)。這種看似平淡的詰問和激烈的怒斥相比起來更加能夠引人深思,此時齊楚二國已經(jīng)到了戰(zhàn)爭的邊緣,作為楚國的外交官而言,屈完如果稍有造次則很可能會引發(fā)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三)敗不言餒,有禮有節(jié)
敗軍之將,不可與言勇。但是這句古訓只能說明一部分情況,《左傳》當中作者認為,將領(lǐng)即便軍敗,但如果擁有愛國思想,依然可以用外交辭令來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
宣公十二年發(fā)生了晉楚邲之戰(zhàn),此戰(zhàn)當中晉國戰(zhàn)敗,將領(lǐng)知罌被楚軍俘虜,而晉國在戰(zhàn)爭中射死了連尹襄老,并將其尸首帶回晉國,同時俘虜了谷臣。魯成公三年時,晉國為了讓楚國歸還知罌,便決定用連尹襄老的尸體和谷臣作為交換,楚王同意了。在臨行之前,楚王和知罌之間的一段對話則體現(xiàn)出了知罌忠君愛國的品格,即便自己身為階下之囚,也不卑不亢。在面對楚王的詢問“子其怨我乎”時,知罌回答說:“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zhí)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就是說他自己只會怨恨自己的無能。而楚王又詢問“然則德我乎?”知罌的回答則更為明確,“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 ③兩句結(jié)合起來,知罌表達了對楚王沒有怨恨,也不會感激。此時雖然知罌是楚國的俘虜,但是他也沒有任何諂媚、討好的語言,而是以不卑不亢的姿態(tài)回應楚王的詢問。
楚王見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繼續(xù)詢問,“子歸何以報我?”知罌回答說自己沒有理由怨恨他人,楚王也沒有理由被他人感激,所以不知道如何回答,而在楚王的再三逼問之下,知罌回答:“雖遇執(zhí)事,其弗敢違。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知罌雖然成了俘虜,但是卻沒有選擇示弱以求憐憫,反而不斷在言辭中體現(xiàn)出忠于職守、忠于祖國的態(tài)度,而楚王在得到了這樣的答案之后也發(fā)出了由衷的感慨,“晉未于可爭。”
三、《左傳》外交辭令對當代外交語言風格的影響
(一)表達立場維護主權(quán)
隨著國際環(huán)境的不斷復雜,中國的外交工作也需要積極吸收前人的成果,總結(jié)經(jīng)驗和教訓。外交官在談判磋商的過程中,其立場必須鮮明,不僅要讓對方對表層意思清楚明白,也要通過明示或暗示的手段讓對方認識到深層的含義。舉例來說,2012年黃巖島發(fā)生了中國漁政船和菲律賓軍艦對峙的事件,對此,我國外交官直截了當?shù)乇響B(tài),“黃巖島是中國固有領(lǐng)土,中國對黃巖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quán)。”2019年1月2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孟晚舟的指控,對此,時任外交部發(fā)言人的耿爽則明確地提出,“我們強烈敦促美方停止對包括華為在內(nèi)中國企業(yè)的無理打壓,客觀公正地對待中國企業(yè)。同時,敦促加方立即釋放孟晚舟女士并切實保障她的合法、正當權(quán)益,不要為美火中取栗。”從上述兩則發(fā)言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固有”“正當”等用詞,不僅是外交官的態(tài)度,更是中方堅定的立場。
(二)積極合作尋求共贏
在外交會晤的過程中,語言往往是平和而有力的,在語言風格上要注意使用令雙方都能滿意的措辭,才能達到合作的效果和目標。例如在2018年,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樂玉成在接受《金融時報》的采訪時提出,“亞太地區(qū)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互聯(lián)互通需求很大。中國不可能一家包辦,需要大家一起干。我希望各方提出積極的、有利于促進地區(qū)發(fā)展的建設(shè)倡議,達到相互補臺、好戲連臺的效果?!边@樣的發(fā)言誠懇地表達了中方的合作意愿,所以對于外交活動而言,需要靈活運用各種語言藝術(sh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爭取有利成果,或剛?cè)岵?、或委婉含蓄、或機智風趣,《左傳》外交辭令的語言風格和藝術(shù)都對于當代外交語言的選擇和使用提供了巨大的指導價值。
四、結(jié)語
《左傳》是我國先秦時期的史學巨著,其不僅為我們再現(xiàn)春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同時也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其在魏晉時期就有鄭玄、杜預為其作解,后來又稱為研究春秋歷史的重要典籍,歷代學者都對于這部著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外交辭令在歷史發(fā)展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而《左傳》的外交辭令有著高超的語言技巧,為先秦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在對等外交,還是敵強我弱乃至于身為俘虜之時,這些先秦時期的外交人才都能讓自己的語言入情入理,起到保衛(wèi)國家利益、消除戰(zhàn)端的作用,其對于如今我國外交工作的開展也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
注釋:
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956頁。
②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423頁。
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697頁。
參考文獻: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8.
[2]馬衛(wèi)東. 《左傳》敘事成就與中國古典史學的誕生[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0,(08):91-103+282.
[3]呂麗,張倩倩,張敬.淺議《左傳》外交辭令的特色[J].名作欣賞,2013,(17):108-109.
[4]董芬芬.春秋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shù)及文學影響[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04):95-100.
[5]王立.先秦外交辭令之“外交”解讀[J].語文學刊,
2011,(12):3-4+34.
[6]董芬芬.試論春秋外交辭令的文學地位[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40-148.
作者簡介:
劉雅婷,女,漢族,遼寧盤錦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