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
很多時候,父母不僅找不到真正的問題,還會把很小的問題看得非常嚴重。這種父母往往有一種“多米諾骨牌邏輯”:一個小問題不解決,就會引起連鎖反應,最后變成一個大問題。這種邏輯會使得家長對每一個很小的問題都非??謶?,覺得一定要讓孩子做出改變。
有一個多米諾骨牌邏輯的典型例子:上不了好的小學就上不了好的中學,上不了好的中學就考不上好的大學,考不上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人生就廢了……這在學術(shù)上叫“滑坡謬誤”,也就是說:上不了好的小學不一定上不了好的中學,兩者之間不是必然關(guān)系,但是父母一旦相信這個邏輯,就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小學的重要性就在于背后有這樣一個邏輯鏈條。
比如,孩子出門沒有和認識的人打招呼,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有多米諾骨牌邏輯的父母會這樣思考:如果他現(xiàn)在不和人打招呼,那以后就不會和別人打招呼;不會打招呼就不會交朋友,不會交朋友就不能和別人很好地交流,那么以后就很難建立自己的人脈;沒有人脈工作就會很艱難,工作很艱難就不能成功,不能成功可能連對象也找不到……最后他的人生就廢了。太可怕了!所以,不和人打招呼絕對不是一件小事。這時,父母忘了孩子的年齡和具體情況,總之,一定要改變孩子不和人打招呼的行為。因此各種講道理、威脅、利益交換就開始了,這使得本來只是孩子在某一個年齡段的正常表現(xiàn)變成一個讓雙方都很有壓力的問題。最后,演變?yōu)橛H子沖突。
凡是有多米諾骨牌邏輯的父母都會把一件小事和一個未來可能的嚴重后果聯(lián)系起來:今天玩電子游戲很開心,那最后很可能會網(wǎng)絡成癮;今天丟了橡皮,那以后就會不愛惜東西,丟筆和書包……鋪張浪費,無法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所以,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犯的每一個小小的錯誤,一定要糾正,一定要改變。父母的恐懼和焦慮是他們不斷挑剔孩子行為的原因。如果認識不到多米諾骨牌邏輯的可笑,父母就不能放輕松,就不能接受孩子成長中本來就會出現(xiàn)很多小問題的正常狀態(tài),不相信這些小問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掉的可能性。父母把每一個小問題能否改變都看作自己教育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因此,糾錯的力度層層加大,直到雙方都精疲力竭。
父母一直在糾錯,一直在批評,甚至頻繁到完全沒有察覺自己在批評孩子,覺得那些“不要”“快點”都是正常的對話,意識不到問題。父母對于糾錯已經(jīng)習以為常,偶爾表揚一下孩子,就覺得自己是開明、經(jīng)常肯定孩子的父母了,但孩子沒有這樣的感覺。甚至在不斷地糾錯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時候,父母也沒有好好去想這些問題背后真正的原因,也不會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錯了。也許,那根本不是孩子的問題。
(桐 桐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做對“懶”爸媽,養(yǎng)出省心娃》一書,連培偉圖)